从专业化角度出发,音乐艺术主要是指利用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表情达意、塑造艺术意象的表现手段,比如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文学是通过字、词、句、篇来体现艺术意象。通常,人们正是以表现手段的不同来区分音乐艺术的性质、种类以及标准。
学校音乐教育中的艺术感是要培养学生以艺术的眼光和视角看待问题的经验与习惯。具体来说,是要培养学生以艺术的方式对待人和物,对待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的感觉、感知、感动的结果与能力。这里面包含了艺术感的双重内涵,第一重是结果,第二重是能力。
首先是作为结果的艺术感内涵。“结果”一词是指在一定阶段,人或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终状态。作为艺术感的第一重内涵,指的是对人或物,尤其是看待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时,是否产生由感觉到感知,再由感知到感动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得到艺术化的审美结果。例如古人看到天上的月亮,会把月球表面各种形状阴影和明暗,看成是月宫中的嫦娥和玉兔,甚至还编创出一系列的动人故事流传后世。这是古人艺术感的体现,也恰恰由于科技尚未达到了解其真相的能力,反而促成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是完全以感性方式体验出来的结果。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才了解到我们看到的阴影是月球上被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但是如果一个孩子过早地被告知了人类科技研究的理性成果,如孩子第一次看到月亮上的明暗,就告诉他那是环形山,那么这个孩子的想象力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也许再也不会有关于月亮更美的联想,也得不到艺术感的结果。
其次是作为能力的艺术感内涵。作为艺术感的第二重内涵,指的是以艺术的方式看待人或物以及艺术作品时,产生的感觉、感知和感动的程度。能力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艺术感的能力都是受其以往的经验、所处的环境、表现欲望的程度等等原因制约的。同样是看月亮的例子,李白看到月亮而思故乡,是由于其身在异乡;苏轼联想到人世的离合悲欢,是因为其经历了人生无常;热恋中的人用月亮来代表真心,失恋之人却望月感怀、顾影自怜;孩子看到月亮甚至会想到美味的蛋黄派而流口水;而天文学家在望远镜筒中则看到一项项严格的数据……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环境不同而导致的艺术感能力的差异,造成其感觉、感知和感动的程度也会大不一样。总之,我们可以将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获得的艺术情感迁移到生活的一般情感之中去,从而获得普遍的情感体验。同样,学生在这样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反复训练,便可获得艺术活动经验,从而获得艺术感,并能够将对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的艺术感迁移到生活中对人或对物的艺术感,从而提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满足和内心世界的充实度,丰富精神生活。
作为音乐艺术能力的艺术感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感受注意力
任何学习的过程都是从注意开始的,它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或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由它开启。”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学习及知识获得的最初阶段,学习者通过注意过程来识别并标明需要进一步加工的信息,艺术是感性的学科,因此艺术作品作用于人的第一步是以感觉承载的。例如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绘画作用于视觉。在艺术活动过程中,感受注意力是唤起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保证后续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步。上面是对学习活动而言,而同样在生活中,感受注意力也是一个人保持对生活随时充满热情的第一要素。学生一旦拥有了感受注意力,便获得了对身边的艺术与美的捕捉能力。例如我们看到校园里的摄影展,某些好的作品常会给我们一种“原来校园的某角落还能这么美,我却从未注意到”的感慨,而这就是拍摄者的良好注意力。
2.认知辨别力
这是引导学生由艺术感觉上升到艺术知觉这一过程所需要的能力。知觉来自感觉,是各种感觉的组合。以音乐为例,声音具有物理属性,音乐是物理乐音的时序组合。物理音乐通过振动频率和幅度作用于人耳,形成听觉感受。而物理上的振动频率决定着音的高低,振幅决定着音的强弱,经过认知辨别力的加工,由听觉感觉辨别出音高与强弱,这就上升到音乐知觉。人的音乐知觉和认知辨别力受个人经验的影响,比如我们知道从小听音乐的孩子,就要比很少听音乐的同龄人,对节奏、音准的辨别和歌唱能力要好很多。经验越丰富的人对艺术的认知辨别能力就越完善和全面,而只有具备了较好的认知辨别力,才能具备对艺术各个元素的识别力,才能对艺术作品由初步的感觉上升到知觉,为之后的进一步感知奠定基础。(www.xing528.com)
3.表象想象力
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在心理学中,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因此,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构成表象的材料均来自过去已形成过知觉的内容。对于音乐来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感觉都是瞬间产生的,因此依靠记忆系统形成音乐表象,则是音乐活动的重要步骤。而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需要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本身又具有抽象性,因此只有在想象力的充分作用下,抽象的艺术作品才能发挥其情感价值。表象想象力就是将头脑中已形成的对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的表象,来进行艺术想象的能力。具备了这个能力,学生就能够在不出示艺术作品的时候,仍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想象,同时只有进行了艺术想象,后续的一系列情感体验活动才能随之发生,且这种艺术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不受时间地点约束。例如小时候母亲哄孩子睡觉时唱的摇篮曲,长大后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依然可以通过表象中母亲的歌声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这就是表象想象力的作用。
4.体验敏感性
这是在完成了艺术感知阶段后,进入到艺术情感体验阶段的第一环节,即由艺术表象通过体验产生艺术情绪的过程,所需的对艺术情绪的敏锐感受。《心理学大辞典》中对情绪的定义是:“机体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体验。有愉快、悲哀、愤怒、恐惧、忧愁等不同形态。”因此艺术情绪具有暂时性、激烈性的特点,它是由艺术表象直接体验获得的心理感受。体验的敏感程度决定着学生对艺术情绪感受的真切与激烈程度,以及从艺术情绪中获得的愉悦程度。还是以摇篮曲为例,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没有经历过母亲哼唱摇篮曲入睡的情境,没有体验过类似情绪,长大后听到摇篮曲的音乐,哪怕听到他人描述摇篮曲能够给予心灵安慰,由于没有相应的经验,也较难产生任何情绪上的体验与感同身受,因此体验敏感性的程度同样与经验相关。
5.意志情感性
意志情感性作用于艺术情感的表达阶段,即表达的情感性。这一要素属于艺术的情感体验阶段的第二个环节,也是整个艺术活动心理过程的最终环节,即由艺术情绪上升到艺术情感,并迁移到一般情感的过程。由情绪到情感,是经过了一系列记忆、组合并结合个人的价值判断而成的。这一阶段的情感包含两个阶段,即情感体验与情感表达。学生必须首先由短暂的、单一的情绪体验,上升到稳定的、复杂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中获得了满足感,之后,才能进一步产生将情感表达出来的意志和欲望,即通过情感表达获得释放感。
以上五点共同构成作为能力方面的艺术感要素。在这五个要素中,感受注意力基于生理感受,第2、3要素基于感性思维,第4、5要素基于情感体验。对于学校音乐教育中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这些能力,就可以表明该学生已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