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米尔·圣-桑(Charles-Camille Saint-Saens1835-1927)出生于法国巴黎,是一位音乐神童,三岁创作出第一首钢琴小品,十岁时就可以背奏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任意一首。中年时期的圣-桑在巴黎各教堂中以演奏管风琴为生,1861-1865年之间于Eacute cole Niedermeyer任职钢琴教授,并把同时代的音乐,如李斯特、古诺、舒曼、柏辽兹、瓦格纳等,纳入于当时学校以巴赫和莫扎特为主要的保守课程中。然而晚年的圣-桑变得十分守旧,他对印象主义音乐大加贬斥,而且对20世纪先锋派音乐亦心存偏见。此首奏鸣曲是他的晚期作品,作于1921年5月6日,作品编号Op.168。共三个乐章,调号为G大调,配有钢琴伴奏。
第一乐章:Allegretto moderato 拍,G大调
第二乐章:Allegro scherzando 拍,E小调
圣-桑《奏鸣曲》第一乐章
谱例4.1:圣-桑《奏鸣曲》第一乐章 第一页
谱例4.2:圣-桑《奏鸣曲》第一乐章 第二页& 第二乐章 第一页
谱例4.3:圣-桑《奏鸣曲》第二乐章 第二页
谱例4.4:圣-桑《奏鸣曲》第二乐章 第三页
谱例4.5:圣-桑《奏鸣曲》第二乐章 第四页
圣-桑的音乐作品被人称为“新古典主义风格”,此首大管奏鸣曲的创作结构跟旋律、音乐织体都具有古典主义规则,讲究典雅的文艺精神。但是从和声和音乐形象中依然可以听出浪漫主义的无拘无束和细腻情感。圣-桑是一位旋律大师,第一乐章的第一段是钢琴演奏下行分解主和弦伴奏,如潺潺溪流般缓缓流入耳中。大管从第二小节开始演奏,第一个音是大管音区高音区弱奏的小字1组的G音,这个音区的音很适合表现歌唱性的旋律。发音时候要使用“无音头”的发声方法,舌头要十分柔和的触碰哨片,气息需要足够的支撑,如此才能使整曲开头旋律呈现出“流淌”状并展开。在乐曲分谱前三行,旋律的音量起伏的线条都是呈橄榄状的渐强渐弱,没有特别大的变化。第一乐章有两次转调,分别是降E大调和降G大调,对于主调G调来说是远关系转调。转调后情绪变化明显,节奏型上音符变得较为密集,切分节奏的运用推动旋律发展直到高潮。第一乐章情绪最高处在第25小节的G音上,第25小节回归到主调(G调)的主音上。第一乐章最需要注意的位置是在第30、31小节处,此处有上行的快速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在指法的选择上要考虑使用部分简易替代指法,减轻指法的难度才能清晰快速的演奏。而第31小节的7和弦分解上行三十二分音符是第一乐章中单节奏最快的音符,平常的基本功训练就应涉及到7和弦的分解练习,可以按照4音一组的感觉去慢速练习。
第二乐章是整个作品中最难演奏的部分,速度快,大量灵活的大跳音程,高音区的快速连奏,还有最后的超高音吐音,包括小字2组音都是十分考验演奏者的超高音演奏技巧的。除了技巧,大管乐器性能也同样重要,演奏级的乐器一般都加有高音键,能较为方便的演奏出超高音,如德国黑格尔牌、德国爱得乐牌、德国皮斯呢牌的部分乐器还加有可演奏小字2组F音的按键。第二乐章主要由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组成——开头的小调分解和弦式断奏以及舞曲风格的歌唱性乐句。十六分音符的清楚连奏是该乐章首要难点之一,特别在前8小节处,高音区域的指法组合复杂,需要注意音准与清晰度,使用附点和后附点的方式练习对掌握此处很有帮助。(www.xing528.com)
谱例4.6:附点练习
谱例4.7:后附点练习
圣-桑《奏鸣曲》第三乐章
Adagio & Allegro moderato 拍+拍,G大调
谱例4.8:圣-桑《奏鸣曲》第三乐章 第一页
谱例4.9:圣-桑《奏鸣曲》第三乐章 第二页
谱例4.10:圣-桑《奏鸣曲》第三乐章 第三页
第三乐章由一慢一快的两个部分组成,慢的部分节奏型写得如流水般顺畅,圣-桑在其《双簧管D大调奏鸣曲》第二乐章引子中也使用过类似的节奏型,都是具有田园色彩的音乐形象。谱面的技巧难度不高,但从乐句划分和气息调整上来看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大管高音区大量流畅的连音需要奏出一气呵成的感觉,此时气息的支撑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第三乐章第6小节至第13小节之间没有休止符,这就意味着换气的位置需要根据和声和乐句划分来考虑,选择在第8小节第三拍的A音之后换气,以此划分乐句是最为合适的。对比几位大管演奏家的音响资料我发现,大多都是在此处进行换气。在第10小节第一拍与第二拍之间也是需要换气的,从旋律走向上来看,此处是情绪的转折点。在第23和第24小节之间也需要换气,同样旋律走向在此处由下行转为上行。
在第三乐章的中部展开段中,情绪比较激昂,力度有增强,而且节奏使用了动力性很强的小附点节奏,浪漫时期的作品在此处演奏的时候要使用弹性速度,切勿按照拍子死板地演奏,要更多表达个人情绪,使音乐彰显出后浪漫时期的个性化特点。在第三乐章慢板部分的最后,通过一连串的三十二分音符的推动,将旋律推到了旋律的高音,并在其后迅速坠落到最低的降B音,此处类似华彩乐段,但是篇幅较小,在连续重音处也应当按照自由速度进行演奏。在第三乐章最后的快板部分,作曲家一扫前面抒情的风格,音乐变成了活泼的二拍子舞曲风格,开始的旋律使用的是降B大调,与G大调是远关系调,而在最后,旋律直接转回到G调本身,并无和声性的过渡。在最后一句,大管演奏的主和弦的分解和弦旋律让整曲在一片辉煌中结束。
这首作品创作的年代距离今天将近100年,直至今日,世界上国际性的比赛、艺术节、国际交流音乐会、英皇考级、国内艺术院校考级等都将此作品纳入,可见此作品是公认的大管演奏者的“试金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