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时期的大管乐器也处在更新迭代的阶段,科技的飞速发展让乐器制造逐步规范化、规模化。整个十八世纪,大管的音色变得更加圆润和富有表现力。在德国,马特松(Mattheson)的“施托尔兹大管”(1713年)成为“富有优美音色的乐器”,而法国作曲家们通过把大管音色和人声音色相对比,来强调其有效的表现力。台尔曼(Telemann)早期的奏鸣曲(1728年)已经对演奏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莫扎特1774年的作品(K191/186e和K292/196c)亦充分使用大管富有表现力的音域。
在19世纪,好几个因素促进了乐器制作的发展,它们包括作曲家们对乐器在技术上、表现力和向高音域扩展上日益增长的要求;作曲家兼演奏家的增多;大型管弦乐队和音乐厅对大音量乐器的需要;国际贸易展览会对乐器制造的竞争和检验的促进;乐器制作者兼出色的演奏者(包括萨瓦里[Savary])和阿尔门雷德),以及声学专家如戈特弗里德·韦伯(Gottfried Weber)在技术上的建议。库涅(Cugnier)1780年所作的特殊图表,展示了在五键大管上不用八度键便可奏出小字二组f的指法。这是因为,在“翼形管“上只有三个键子的大管采用后,便使得大管更易演奏从小字一组a往上的高音。但是当时作曲家们还一直不敢在管弦乐曲中使用高于小字一组g的音。法国里昂的西米尔特(Simiot)是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他所提供的除了上述这些改进以外,还有关闭的大字一组B和大字组升C的键子,这两个音迄今为止也只能用泛音指法才能奏出。其他改良还包括在指孔中加入金属衬管来防水,以及在1817年用金属“U”形弯管代替软木塞,这种改良后来在德国被采用。在巴黎,占主导地位的制作家萨瓦利(Savary)和阿德勒(Adler)所做出的改进包括滚柱键(采用于1823年)和为了适应好几个演奏团的需要而在翼形管上做出的一到两个的滑面。为了满足军乐队更大音量的需要,也有人试图用一个张口更大的喇叭口来做为整个管体的末端,或者扩大整个管体的内径(如韦南[Winnen]在1834年做的大管),同时也有人试图用金属来制造大管。
(www.xing528.com)
图1:18世纪法国乐器制造者的工厂(出自狄德罗《百科全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