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泰勒曼《F小调奏鸣曲》演奏指导

泰勒曼《F小调奏鸣曲》演奏指导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泰勒曼1681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马格德堡,1767年6月25日逝世于汉堡。经泰勒曼努力倡导采用,才为人们所接受。从泰勒曼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其作品中大小调的运用、通奏低音的使用、明确的记谱法都接近于前古典主义时期的洛可可风格,有着晚期巴洛克时期的特点。泰勒曼这首《F小调奏鸣曲》是为大管与通奏低音乐器而作。

泰勒曼《F小调奏鸣曲》演奏指导

泰勒曼(Grorg Philipp Telemann)1681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马格德堡,1767年6月25日逝世于汉堡。他是德国巴洛克时期著名的作曲家和风琴演奏家。他生活在巴洛克时期与古典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在旋律的创作上更注重主调织体而抛开精致的对位技法,强调优美精致的旋律、明快对称的节奏、清晰简约的伴奏。泰勒曼是历史上非常高产的一位作曲家,所有作品加在一起超过了三千部,体裁涉及序曲、协奏曲、器乐独奏曲、室内乐、合唱、歌剧、歌曲、场景背景音乐等等,作品总数至今无法确定,仍在发掘、出版中,他与亨德尔都被认为是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家,并且对德国的音乐发展有着极大的贡献。在他的人生中,既没有显赫的家族支持,也没有经历过专业的音乐学习。可以说是自学成才,完全依靠自己的才能从事音乐创作

泰勒曼一生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吸收其他作曲家的风格,因此他的作品风格也屡经改变。他的初期作品受法国、意大利影响较深,与A·科雷利学派相近;后期作品则被认为近似J·斯塔米茨,而在形式、配器、和声等方面,又可以找到J·S·巴赫的许多痕迹。在歌剧方面,当时的朗诵调崇尚意大利式的,即用朗诵语调由演员即兴念出。当时法国的J·P·拉莫已首创出用乐谱规定其音高、节奏,写出按谱唱出的咏叹调式的朗诵调,但不被当时的人所重视。经泰勒曼努力倡导采用,才为人们所接受。此后意大利歌剧也逐渐摒弃即兴朗诵式,改用咏叹式的朗诵调,并通行于所有大歌剧中,成为与轻歌剧体裁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他的作品风格不完全属于巴洛克风格,他的风格也可以属于前古典主义时期的洛可可风格,尽管他是处于巴洛克时期的人物,但他的创作手法还是比较有先进意识的。从泰勒曼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其作品中大小调的运用、通奏低音的使用、明确的记谱法都接近于前古典主义时期的洛可可风格,有着晚期巴洛克时期的特点。

奏鸣曲(Sonata)在17世纪初是指为一或二件旋律乐器,以及一个数字低音(Figured Bass)声部而写的器乐作品,也就是一种重奏曲。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主要有两种,“独奏奏鸣曲”(solo sonata)以及“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由于在这个时期的乐器曲均有一个低音声部存在,因此,参与演奏的人数并非其名称上的数目。巴洛克初期的奏鸣曲可由单一乐章或多乐章而组成,当时的乐章尚未有固定的排列顺序及形式,奏鸣曲的乐章可自由的跟舞曲混合。自17世纪中叶开始,奏鸣曲由可供不同场合使用之需而分为“教会奏鸣曲”(sonata da chiesa)以及“室内奏鸣曲”(sonata da camera)。“教会奏鸣曲”的风格较严谨,大多是由注重对位法的乐章而组成;“室内奏鸣曲”则在前奏曲后接上舞曲,风格和曲式都自由许多。从这个时候开始,“教会奏鸣曲”在乐章的排列顺序上渐渐有了规范——四个乐章,各乐章的速度为慢—快—慢—快。到了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时期,他数量丰富的小提琴奏鸣曲作品更是奠定了“教会奏鸣曲”的排列顺序。“室内奏鸣曲”虽然还是没有固定的乐章数目及顺序,但是也开始沿用转换乐章时变换速度这个规则。

泰勒曼这首《F小调奏鸣曲》是为大管与通奏低音乐器而作。17世纪中期,小节线才开始普遍而系统地使用,并且有了明确的拍号、谱号和调号,调号比今天所常用的调号要少一个降号,因此这首《F小调奏鸣曲》的谱面标记只有3个降号,使用的是现在所说的C小调的调号。这是典型的“教会奏鸣曲”,一共有四个乐章。

《F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Triste (悲哀的、忧郁的)拍,F小调

谱例1.9:《F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第一页

谱例1.10:《F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第二页

《F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处处透出一种悲凉、平静、无奈的情绪,开头的旋律为后半拍上开始演奏,主题乐思是一个下行五度的跳进与从主音上开始的上行三音级进与倒影。这个主题的材料在后面会有一次模进的再现,后半拍进入旋律是第一乐章所有乐句开始的共同特征,后半拍进入乐句令旋律听起来像是叹息,仿佛一个老人长叹一口气后开始述说一段悲伤的回忆。从乐谱中可以看到,第一乐章几乎所有的乐句开始演奏的方向都是下行的,除了第15小节的中段设计的高潮乐段除外。但是仅仅只有4小节以后就进行到了再现乐句,仿佛是主人公经历过短暂的甜蜜以后,剩下的都是凄凉。在演奏第18小节的B音时,一般都会加上从上方音开始的颤音作为装饰,以增加情感的渲染,在乐章中制造一个情绪和力度上的最高点。第19小节使用的是模进再现主题,但在随后的调式中转到了平行的降A大调上,并在乐句结尾到了降A大调主音降A,使乐曲在此处体现出和谐与温暖的色彩。最后的旋律乐句主要围绕F小调的属音C来展开,最后是属和弦到主和弦的完全终止。大管独奏谱面部分音的上方标注了加号,此标记是意味着该音可以加上装饰音来体现一种华丽的音乐风格。

《F小调奏鸣曲》第二乐章

Allegro (快板拍,F小调

谱例1.11:《F小调奏鸣曲》第二乐章 第一页

谱例1.12:《F小调奏鸣曲》第二乐章 第二页

谱例1.13:《F小调奏鸣曲》第二乐章 第三页

谱例1.13:《F小调奏鸣曲》第二乐章 第四页

第二乐章速度较快,一共分为三个乐段,第三乐段是反复(Da Capo)以后重复第一乐段。主要的旋律还是在F小调上展开,第二段转调到平行大调降A大调上,节奏上有一些新的材料出现,使用到了切分节奏,让乐曲变得更加活泼,并且有模仿式的对位旋律,旋律由低音声部先进行,随后由大管独奏进行模仿。在本乐章中有密集十六分音符的技巧困难片段,但是此乐句有明显的规律可寻,乐手掌握好规律就能顺畅的演奏了。第二乐章中第36至38小节中就是一段旋律模进上行的连续十六分音符,本段旋律如果全部使用吐音演奏,是十分不合适的。首先,快速的连续的吐音是需要良好的舌头机能以及长时间的刻苦训练才能达到清晰且快速。其次,该段旋律有明显的规律,每小节前三拍都是每拍四个十六分音符,并且每拍的后三个音都是相同的F\E\F,从旋律上来看,突出的音是每拍的第一个音,后面的重复音更像是一种装饰性的变化,只是让旋律听起来动感花哨。因此可以考虑使用以下方式演奏:

1.一吐三连

2.四连

3.八连(www.xing528.com)

从第46到48小节有另一种类型的连续十六分音符,与之前模式有些不同,但是强调的音都是在每拍的第一个音,围绕主音F展开的旋律,有以下几种方式参考演奏:

1.5+3的连奏方式

2.一吐三连的强调拍首音

3.两连两吐的古典时期风格

4.四个一连的等长节奏

在第二段的第74至76小节中的快速十六分音符演奏方式可以参考第36至38小节的演奏方式,是相同的类型,强调每拍首音的重要性。

演奏巴洛克风格音乐,非连线的音应该使用断奏,但是不宜使用太短时值的跳奏,应当使用一种叫做非连奏(non-legato)的演奏方式,使旋律在乐句上得到连贯。每个断奏大概演奏本身音符时值的四分之三的长度,形成似连非连的感觉,此种演奏方式是在模仿羽管键琴的发声方式。乐曲当中的在弱拍上的两个一组的十六分音符建议使用连奏方式,来突出四拍子中首拍的强音。

《F小调奏鸣曲》第三乐章

Andante (行板)拍,F小调

谱例1.14:《F小调奏鸣曲》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速度较慢,是一个抒情乐章,调号使用的是降A大调,乐句中间部分转到了C小调,但是在结束的时候使用的是F小调的属七和弦,从乐章开始到结束经过了两次转调,但都是近关系转调。演奏时候要注意的地方首先就是乐句的划分,除了休止以外的乐句划分,要充分考虑到和声终止式的进行,以及乐句前后长短,巴洛克风格总体结构是以规整的结构为主,讲究对称性,因此在划分乐句的时候往往按照偶数小节为单位去划分,对于管乐演奏来说,乐句的划分就是呼吸的位置,因此旋律是否能顺畅进行,最重要的就是取决于乐句在何处划分。

第84至87小节乐句较长且没有休止符,在第85小节的第三拍的两个八分音符降A前半拍结束乐句,在此处划分乐句是最为合适的地方,从和声上来看,此处有一个阻碍终止,F小调属和弦到Ⅵ级和弦的进行,乐句长度也刚好前后对称。从第87小节到91小节中也是无休止符的长乐句,最适合划分乐句的位置在第89小节的第三拍前半拍与后半拍之间。因为从第87小节的第三拍开始出现的还原B让乐曲在此处转到了C小调,而第89小节降B之前的C音从和声上看刚好构成C小调的导音到主音的完全终止,后半部分转回到了F小调上,并在属和弦上结束乐章,因此三、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

《F小调奏鸣曲》第四乐章

Vivace (活泼的)拍,F小调

谱例1.15:《F小调奏鸣曲》第四乐章 第一页

谱例1.16:《F小调奏鸣曲》第四乐章 第二页

第四乐章是活泼的快速乐章,两段式,首段F小调开始,第二段转到平行大调,最后还是结束在F小调上。节奏上与前三个乐章有了明显的区别,使用了明快的3/8拍子,整个乐章都显得动力十足。旋律上的织体比较简单,主要由分解和弦与音阶组成。结构上对称性明显,通常都是两小节的模进重复,在模进的乐句中应该加部分合理的装饰音,比如在三度音中添加经过音、节拍重音上加入下波音装饰、时值较长的音上可以加上颤音,增加巴洛克时期风格特征。该乐章舞曲风格明显,具有典型的早期巴洛克时期的套曲末乐章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