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管演奏指导:维瓦尔第《E小调大管协奏曲》

大管演奏指导:维瓦尔第《E小调大管协奏曲》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维瓦尔第为大管创作了超过三十首协奏曲,是最早出版大管协奏曲的作曲家。维瓦尔第本身是小提琴家,当时的音乐是以弦乐为中心发展,所以他的作品大部分是小提琴曲。维瓦尔第最大的贡献是奠定了巴洛克协奏曲的形式和风格,他的音乐有鲜明的律动感,旋律简洁质朴,节奏的灵活多变使他的音乐生气勃勃。

说起巴洛克时期为大管独奏而创作的著名作曲家不得不提到意大利的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他于1678年3月4日出生在威尼斯一个普通乐师的家庭里,1741年7月28日逝世于奥地利维也纳。维瓦尔第为大管创作了超过三十首协奏曲,是最早出版大管协奏曲的作曲家。维瓦尔第本身是小提琴家,当时的音乐是以弦乐为中心发展,所以他的作品大部分是小提琴曲。他创作的管乐作品大多数是“实用音乐”,是为威尼斯女子孤儿院附属音乐院的学生们而定制的乐曲。维瓦尔第最大的贡献是奠定了巴洛克协奏曲的形式和风格,他的音乐有鲜明的律动感,旋律简洁质朴,节奏的灵活多变使他的音乐生气勃勃。维瓦尔第对协奏曲体裁做出的贡献对后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并且有了他的创作才使器乐作品的发展有了逐渐的地位提升,他的协奏曲成为J·S·巴赫和其他一些作曲家创作的范本,他所奠定的巴洛克协奏曲的整体结构和独奏与全奏相对比的原则,不仅对后来的协奏曲创作影响巨大,而且还对其他乐器体裁产生了影响。

在巴洛克时期有一种被称为协奏曲风格(concertare:意为竞争,或肩并肩如兄弟般战斗)的音乐风格得以发展。协奏曲以独奏家(通常是小提琴独奏者)或数组独奏者为特点,后又被称为“concerto grosso”,其目的是为了展示精湛的演奏技巧。这种音乐风格最重要的因素是“对比”:

强与弱的对比,常常出现的回声效果,有时被称为“层渐式的力度推进“。

高音音区与低音音区的对比。

快与慢的对比。

主题与对位主题的对比。

独奏与全奏(管弦乐队或所有演奏者一齐演奏)的对比。

自由节奏(演唱的速度)演唱与行进的、有韵律的、舞曲般节奏的对比。

色彩上的变化。

在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回归曲式中乐队主题作为一种“利都奈罗”(Ritornello)反复出现,而它的出现又由于独奏乐段的华丽更为突显和加强,维瓦尔第的大量协奏曲都是采用这种曲式写成,并成为了一种范式而留存。在巴洛克时期常运用乐节或乐句(通常是“两段体”)以一唱一和的模式进行发展乐思,而维瓦尔第通常会将比标准长度多一倍半的乐句,两句两句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整体性的“三段体”要素。在这首《E小调大管协奏曲》中,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三个乐章虽然有着统一的音乐思想,但每个乐章中作曲家采用了不同的节拍、速度、调性以及大管的不同演奏技巧,巧妙地给予了不同情感合理的安排。

《E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Allegro Poco 拍,E小调

谱例1.1:《E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第一页

谱例1.2:《E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第二页

编者使用的乐谱为非净版,有着详细的演奏提示,适合学生阶段大管演奏者,按照谱面来进行演奏。而巴洛克时期作品实际上没有表情术语或者强弱记号的演奏提示,往往演奏者还要在演奏中加上许多即兴成分,所有这些对于正在学习中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先在前人编辑过的基础上按照要求演奏,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大管分谱为Sol Schoenbach编辑,钢琴伴奏部分由William Winstead编辑,出版社为G.Schirmer。首次出版时间1992年11月。编者参阅了国内出版的部分考级教材以及乐曲集,其中大多都是使用的这个版本的乐谱。

这是一个利都奈罗形式的乐章。乐队全奏的主题在整个乐章中重复出现了四次,中间穿插出现其他新音乐素材。

第一乐章的动机(谱例1.3)是一个短小片段,出现在第13小节。它很有节奏感,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给此曲带来强烈的动力性,吹奏的时候手指要放松才能演奏出准确与平均的音符。

谱例1.3:《E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主题动机

谱面标记的速度标记:稍快的快板(Allegeo Poco=112),从速度标记来看,第一乐章开头是一个非常兴奋的音乐形象,四个音一组由下至上的重复分解和弦,音响效果上听起来像是古时策马奔腾的马蹄声声,技巧上对演奏者手指要求很高,快速交替的音在演奏中容易造成肌肉重复动作而僵硬,为了避免僵硬引起的不清晰,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参考练习:

1.

慢速并全部用吐音的方式进行练习,力求发音清晰与音准的准确。

2.

两连两吐的练习,此种方式为4音组最为常用的练习,节奏感强。

3.

三连一吐的方式会让音乐更加具有动力性,音乐形象更加俏皮。

4.

一吐三连的练习方式强调的是4音组的第二个音,有切分节奏感。(www.xing528.com)

5.

八个音一组的长连线会使乐句变得更为连贯,更强调手指的清晰转换。

6.

改变节奏型的练习有助于舌头与手指的配合,此类型强调的是连线的第一个音,也就是附点音,练习时往往会更加强调节奏感。

7.

此类型与上一种节奏感刚好相反,强调的是连线中第二个音。

8.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使用此方式改变练习,对速度的提高有帮助。

第二次主题动机出现在第17小节,从主调E小调开始,但是是在属调上结束的,即B小调。整体乐句是下行进行的,使用模进的方式重复主题动机。第三次是比较特别的,出现在第50小节,一般主题会在最后一次出现的时候重复,可这里第三次就使用了较为完整的重复,而且调式使用为主调E小调,只是在织体上没有完全重复主题动机,而使用了大管很擅长演奏的大跳音程来进行连接。

最后一次利都奈罗依旧是在E小调上,但是没有像期待那样完整的重复而只是部分的再现。

协奏曲强调的是“对比”,第一乐章中主题乐句与对题乐句(谱例1.4)的对比就是反差很大。主题是密集型的分解和弦,对题是气息宽广的下行旋律乐句,并伴有短倚音式的后附点节奏型,有种无奈和忧愁的情绪。

谱例1.4:《E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对题乐句

如果想象主题动机是马蹄声声,那对题乐句就好似在战场上屡败屡战的将军,虽然经历失败,但是不轻言放弃,片刻的忧愁后紧接着就是提起武器继续奋勇杀敌。通过简单的假象,为的是根据谱面来揣测作曲者的意图,把不同的音乐形象演奏出来,突出“对比”。

在装饰音方面,谱面已经给予了详细的演奏提示,演奏者还可根据巴洛克时期的风格进行“即兴”发挥,巴洛克时期作品往往每个人演奏的装饰音都不尽相同,唯一的宗旨就是既不破坏原始的和声以及音乐风格特点,还能充分体现演奏者的高超技巧。

《E小调协奏曲》第二乐章

Andante 拍,B小调

谱例1.5:《E小调协奏曲》第二乐章

正是由于维瓦尔第的创作,才使得协奏曲的慢板乐章取得了和快板乐章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这首慢板乐章中,深情动人、委婉悠长的旋律缓缓流出,就仿佛歌剧中的咏叹调一样。在这一乐章中,音乐气息宽广,充满了忧郁感,楚楚动人,大管的音色仿佛化成了语言,在讲述一段古老的传说,令人浮想万千。

第二乐章的开头乐队演奏部分是平行八度下行重复音,编者加上了重音记号突出旋律声部,像教堂钟声一般的开头与大管独奏进入后如诉说传说故事一般的旋律形成了鲜明对比。

谱例1.6:《E小调协奏曲》第二乐章开头

这一乐章结构相对较为朴素,由弦乐队奏出前奏、间奏和尾声,中间穿插着两段大管独奏段。三段弦乐队全奏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音乐构成,第一种类型旋律由二分音符组成,显得十分缓慢而深沉,犹如沉重的脚步一般。而第二种类型为两个小提琴声部以三度叠加的方式奏出的二重奏,音乐由此变得流动起来,并且非常温暖。大管独奏段旋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音程大跳使用得较多,同时节奏也变化较多,音乐的律动在慢速中时而突进,时而停滞,演奏者要使音乐在表面平静的情况下透出一种内心的澎湃。

《E小调协奏曲》第三乐章

Allegro 拍,B小调

谱例1.7:《E小调协奏曲》第三乐章 第一页

谱例1.8:《E小调协奏曲》第三乐章 第二页

这一乐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节奏的多变,从四分附点音符到三十二分音符,3/8拍中能出现的节奏型几乎都使用上了,而且三拍子给人强烈的舞蹈节奏感,因此在演奏时要特别注意每小节的第一拍,除了休止以外第一拍应体现出节拍强音来。乐谱中的连线与吐音可以根据演奏者本身的技巧来设计,整个乐章中不安分的情绪十分明显,过多的连线会使得音乐没有那么强的动力性,因此在吐音能够清晰表达每个音符的基础上,第三乐章要多使用有弹性的吐音表达作曲家热情奔放的情绪,以及在终乐章中把情感宣泄到极致的那种内心的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