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发展,大致上经过从强调“言之有序”,到强调“言之有物”,再到强调“言之有情”的过程。最初,作文教学强调“言之有序”,要求学生在文章的结构和词语上下功夫,而没有注意学生有没有丰富的生活。所以往往产生这样一种局面:学生无话可说,却要硬写;硬写不出,教师就启发,包括提供提纲,提供词语。这种“启发”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口授”,是“你照着我的意思写”。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世界性教改浪潮和新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小语界的同志开始认识到,语言的条理性来源于观察的顺序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因此作文教学开始强调“言之有物”,强调“从观察入门”和“从内容入手”,强调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经过10年努力,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大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不少学生仍然对作文不感兴趣,不少孩子的文章是“小孩子说大人话”,缺乏“童心”和“童趣”,也不能反映每个人的个性特点。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教育界提出必须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小语界的同志又进一步认识到培养个性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培养个性智力因素(包括注意、记忆、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的动力和手段;认识到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来源于意识的系统性,即认识与感受的统一。
作文要“言之有物”,首先必须“言之有情”。因此作文教学又开始强调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情绪,让他们写动情文。情感和情绪是人的心理动力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动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该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密切相关。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时,人就表现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愉快、赞赏、尊敬等内心体验;反之,就表现否定态度,产生憎恨、不满、忧虑、愤怒、恐惧、羞耻等内心体验。
但情感与情绪也有区别。情绪是与生理的需要、与较低级的心理过程(感觉、知觉)相联系的内心体验;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与人的意识紧密联系的内心体验。人的高级情感可分为:(www.xing528.com)
道德感。这是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例如责任感、荣誉感、正义感、自豪感、自尊感、主人翁感,等等。
理智感。这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与人的认识需要、认识兴趣、求知欲的满足及真理的追求相联系的情感形态。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一种获得知识的乐趣。
美感。这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一种愉悦的体验。古人说:“情动而辞发。”小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既是他们作文的内驱力,也往往就是他们作文的中心思想所在。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从激发情感和情绪入手进行作文训练。
从重点观察到全面观察。即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先引导他们观察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些内容和特征,并充分地展开想象,然后再指导他们有顺序地观察对象的全貌,完整地描述整个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