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已经详细地分析了小学作文训练的主系统——语言功能发展的系统,即说明小学生每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是什么,及在这些活动中语言应完成哪些社会联系的任务。除此之外,小学作文训练这个复杂的系统还包含其他的各种子系统。
其一是语言文字知识技能训练的系统,它说明为发展各种语言能力,应相应地掌握哪些字、词、句、段、篇和文章体裁的知识技能;其二是一般心理功能,首先是思维能力的训练系统,它说明为发展各种语言功能,应如何根据学生的一般发展来确定相应的训练形式;其三是思想内容积蓄的系统,它说明为发展各种语言功能,应如何根据各阶段的主导活动确定相应的作文内容。因此必须运用系统方法,一方面研究上述各个子系统内部的纵向结构,另一方面又要研究各个子系统相互间形成的横向结构。
1.对语言文字知识技能训练系统的分析
如上所述,处于儿童期(6—10岁)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活动。其中一年级(6—8岁)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读写、计算入门和游戏活动。要发展他们概括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语言功能,必须让他们掌握用词造句的基本功,这个要求同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作文训练主要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似乎对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功很重视,但事实上对字、词、句、段、篇的知识结构研究得还很不够。
例如按照大纲规定,一年级要加强词语和造句训练,但究竟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由于缺乏研究,大家心中无数。大纲规定二年级要加强句子训练。句子训练要求:第一,句子必须通顺,即句子成分的指代明确、句子结构完整、句子中词语搭配得当;第二,句子和句子之间语气必须连贯。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学生最低限度应该掌握多少种单句的句型?掌握多少种句群的结构?由于缺乏研究,大家心中也没有准数。现在有同志认为二年级必须掌握九种句群结构。即:连续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转折结构、并列结构、主从结构、点面结构、总分结构、概括与具体结构,这对如何进行句子训练有很大启发。
四年级(8—10岁)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比较系统的学习。在这个阶段要发展他们概括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语言功能,必须教会他们构段和谋篇的基本功,这同大纲的要求也是一致的。这里所说的“段”,是介乎“句群”和“篇章”之间的表现形式。它既不能是指以退格形式表示的自然段(也称小节),也不是指结构完整的篇章,它是能反映某一层独立意思的句群联合体。在形式上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几个自然段,相当于日常讲的“层次”或者“片段”。那么这种“段”的训练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对这个问题研究得也不够。现在有的同志把“段”的基本结构概括成下述七种形式:
①补充式。其任务是把一个意思写具体写形象。基本形式有“总起+分叙”“分叙+总结”“总起+分叙+总结”“全分叙”。②连贯式。其任务是有条理地叙述一件事情或者一件事情中的某个过程。③衬托式。其任务是用艰难的情境来衬托人物的态度。基本形式有“叙述困难为主,叙述态度为辅”和“叙述困难为辅,叙述态度为主”。④呼应式。其任务是使人物的所见所闻,同相应的所感所为互相呼应。⑤交叉式。其任务是交替表达人物双方的对话和活动。⑥概括式。其任务是概括地交代几个内容。⑦比较式。其任务是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基本形式有“正反比较”和“递进比较”。
当然,这样的分类是否严密,是否科学,是可以充分展开讨论的。但是探索“段”的基本结构对三年级的片段训练,无疑具有重大的帮助。从四年级开始要进行“谋篇”的训练。什么叫作“谋篇”呢?小学生以学写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包括叙事、写人和状物,而“谋篇”的基本功在于完整地记好一件事。以叙事而言,只有记好一件事,才能记好一天、一次活动或者几件事;以写人而言,先要学会从一件事写人,才能学会从几件事写人;状物也是如此,它往往以写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为基础。
因此,四年级应该着重进行简短记叙文(即记“一件事”)的篇章训练。一件事情,就其发展过程来说,不外乎“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个阶段。写起文章来,往往在“起因”之前,还要做一些必要的交代,或者“追溯”既往,或者说明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这可以称作文章的“开头”或者“引子”。这些,实际上就是记一件事的篇章训练的基本结构,必须让学生牢固地掌握。
在一至四年级,儿童们在向别人报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的过程中,必然会同时表示自己的情感和评价,即发展语言的自我表现功能。因此,也必须教会他们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一些语言手段,如褒义词和贬义词的用法,简单的修辞格(比喻、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倒装等),根据表达意图划分段落(小节)等等。到了五、六年级,学生进入少年期,人际联系逐渐成为他的主导活动。
为了发展他们语言的调节功能和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必须教会他们学会比较复杂的记叙文(例如从几件事写人)和较熟练地写书信、书评、会议记录和讲演稿等应用文。同时应让他们初步学会应用下述表达方式:
①抒情。即对所描写的对象抒发、表露自己的感情,包括直抒胸臆,直接用语言表现的直接抒情方法和在叙事、描写中注入感情,借助其他事物抒发感情的间接抒情方法。②说明。即对事物的形状、性质、功用、成因等的解说,包括分类说明、事例说明、描写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③议论。即摆事实,讲道理,对某一事物或问题进行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有立论和驳论两种表达形式。
学生进入少年期后,由于受到比较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为了发展他们语言的自我教育功能,必须让他们熟练掌握读书笔记的下述两种写法:①编提纲。即把读过的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经过分析、概括以后,用简明扼要的话分几点列出。②写心得体会。即把阅读后的收获或感想写下来。写时要注意联系自己思想实际,也可适当引用原文。
2.对思维能力训练系统的分析
人的语言交际功能的形成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语言活动是交际和概括的统一。”他认为,有意识地表现思想和体验的交际,必然要求一定的手段系统,即把所表达的内容列入已知的现象群。这就是说,交际需要概括。而人的思维可以实现这种概括。“人所固有的高级心理交往形式有可能存在,只是由于人可以通过思维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因此,小学作文训练如何循序地发展学生的各种语言功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智慧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在连续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主要行为模式作为标志;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和准备;发展的阶段不呈阶梯式,而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发展阶段与年龄有联系但不由年龄所决定,它可提前或推后,但先后的次序固定不变。皮亚杰把智慧的发展划分成下述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二岁),相当于婴儿期,是智慧的萌芽期。②前运算阶段(二至六七岁),相当于学前期,出现语言功能、直觉思维和表象思维。③具体运算阶段(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相当于小学阶段。由外部的动作直觉思维向内部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过渡,儿童获得了各种守恒观念(如物质、重量、长度、面积等的守恒),并能理解二维空间及其补偿关系。④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相当于初中阶段。形成了认知结构的整体或组合系统,能考虑假设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进行抽象思维,“使形式从内容分离”。根据皮亚杰的分析,小学生智慧的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即儿童自上小学开始,就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概念思维为主要形式。
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①具体形象性;②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关系来进行,并不主要依靠对事物的内化本质或关系的理解,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既然低年级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那么他们主要是依靠哪一种心理过程来开展形象思维活动的?
有人认为是观察。当然,观察是产生形象和表象的源泉。但是低年级儿童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都比较差,因此仅依靠观察某一个事物,他们的形象思维活动不可能十分活跃。现在有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小学低年级儿童产生意义(包括思想、意向、情感、需要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www.xing528.com)
所谓想象,就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观看天上的云朵,把它想象为山石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老人小孩等。低年级的儿童正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用神话的方式来观察和解释世界是他们固有的特点。因此,低年级要发展儿童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既不是复述,也不是观察作文,而是创造型的想象作文。
在低年级主要进行创造型的想象作文,不仅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也根据儿童学写作文的特殊心理规律。大家知道,小学生作文能力的种类很多,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和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前者又包括选题、审题、产生材料、选择材料和安排文章结构等具体能力。后者又包括选词、造句、保证语言表达前后一致和句子间语气连贯等具体能力。
实践证明,复现型的训练方法有利于培养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不利于培养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但是后一种能力却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产生文章思想内容能力的心理机制是什么?是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活动,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确定表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的结构。
作文教学中的复述训练很难培养学生有意重视表象的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学龄前的儿童再现一篇童话故事。尽管这个童话的情节十分简单,但被试者都不能正确而充分地将它的内容复述出来。其主要原因是学龄前儿童尚未掌握童话内容的内部结构,因而不可能在复述时重新构拟这个童话。
毫无疑问,任何一篇文章都由许多成分组成,这些成分之间存在着因果、时间、对比、条件等各种联系。这些联系组成了文章的内部结构。要想正确而充分地复述一篇文章,必须根据它的内部结构重新组合它的各种成分,而这样做的关键是具有丰富的表象活动。实践证明,在小学低年级仅仅进行复述和仿写的作文训练,儿童很难形成有意重视表象的能力,很难通过表象活动去把握文章内部的结构。在小学低年级、观察作文也不能充分地培养儿童有意地重视表象的能力。毫无疑问,观察作文也是丰富学生表象活动的手段,是用文字再现表象的形式,但是这一类作文只是保证学生复现与他们有直接联系的周围生活,因而不可能使学生非常充分地展开表象的活动,也不可能将产生表象和重视表象这两种能力区分开来单独培养。
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实验证明,创造型的想象作文(童话体作文)既是作文能力的整体化训练,也是有意重现表象的训练。只有这种训练,才能激励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尽可能多的日常生活的表象,并引导他们对这些表象进行比较、选择、抽象和排列,有效地培养他们变换表象的能力。
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趋向平衡。即一方面,学生的思维仍然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另一方面,他们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抽象思维形式得到一定的发展。在中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是他们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
观察是一种有意的知觉,是知觉和特殊形态,但不限于知觉,常同思维相结合,对观察对象同时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
善于正确、全面、深入地感知事物特点的能力,叫观察力。中年级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都有较大的增长。我国心理学家丁祖荫等在1964年曾根据儿童观察图画的发展水平来研究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他们实验的结果确定儿童图画认识能力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①认识“个别对象”阶段;②认识“空间联系”阶段;③认识“因果联系”阶段;④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学前儿童大部分属于第一、第二阶段,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第二、第三阶段,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第三阶段,小学高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第四阶段。第三、第四阶段已经超出图画感知的水平,达到了思维的水平。因此,在中年级应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发展儿童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
在中年级让学生写观察作文,不仅是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需要。
首先,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即一方面让儿童学会用文字概括和交流他们所见所闻的有意义的信息,另一方面让儿童用文字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儿童“虚构”,而是教会他们表达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当然,在低年级教会儿童“虚构”,写创造型的想象作文,是完全必要的。这样可以根据儿童喜欢想象的天性把胆子写大,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同时发展他们有意重视表象的心理能力。但是当儿童已经初步具备在头脑中产生表象和安排表象结构的心理机制,当儿童的观察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则必须根据作文教学的性质、任务,教会他们通过观察去准确地摄取周围世界各种真实的形象,并用文字把由这些形象产生的表象和真实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其次,中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用文字概括和交流周围世界比较复杂的信息,即掌握“构段”和“谋篇”的基本思路。前面已经说过,“构段”有各种方法,写简短记叙文也必须掌握各种要素和环节。而让学生写观察作文,他们就能比较顺利地掌握“构段”和“谋篇”的基本功。因为语言的条理性是观察的周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的具体体现。通过有目的的、有顺序的、精确的观察,学生可以把握客观事物时间先后的关系、空间位置的关系以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并且边观察边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
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抽象概念思维开始成为思维的主要形式。所谓抽象概念思维就是使用概念,通过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联系的认识过程。对小学生掌握概念的发展特点可用许多方法研究,词汇调查就是一种。所谓词汇调查,就是记录并分析学生使用的词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与他们叙述概念定义及事物关系的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一般发现学龄前(6岁以前)的儿童使用词汇多是具体概念的词,到了小学中年级(8岁以后),就较多地说较抽象的词汇(如“过错”等),及至小学高年级(10岁以后)则能应用抽象水平更高的词汇(如“热诚”“犯罪”等)。
对小学生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也可以用许多方法研究。心理学家李丹等在1963年曾以直言三段论第一、二、三格为内容研究小学一、三、五年级儿童(年龄分别为7—10岁、11—12岁)演绎推理的发展特点。研究者将小学生的演绎推理从低级到高级概括成四种类型,即:①完全非逻辑的自由联想型;②重复前提型;③实际理由型;④命题演绎型。
所谓命题演绎型,即儿童能够根据两个已知前提进行演绎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当反问儿童结论怎样得出,他们都能引证命题中的理由而不是拿已具备的现成知识来作证。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命题演绎型随年龄而增加,在小学低年级(7—8岁)初步表现出命题演绎的可能性;在中年级(9—10岁)还不十分稳定,而到高年级(11—12岁)已基本具有命题演绎思维的特点。因此研究者认为,小学高年级是抽象思维开始形成并占优势的时期。
李丹等在1985年又对儿童运用假言演绎推理形式的发展规律进行探索。他们根据儿童所熟悉的日常事物编制一些假言推理的测题。其中充分条件(即“如果p则q”类测题)和必要条件(即“只有p才q”类测题)各10条,施测于近500名儿童少年。结果表明,假言演绎推理能力在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之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少年期有一个飞跃阶段,即在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之间出现加速现象,可以把它看作是假言命题运算认知结构的建立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