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动心理学原理及其在小学语言学习中的应用

活动心理学原理及其在小学语言学习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根据活动与意识相统一的原则创立了活动心理学理论,将心理科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对象有两种,一为制约着活动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一为调节活动的客观事物的心理映象。如何用活动心理学的原理来分析和指导小学生的语言学习呢?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经对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内部语言进行比较。新的主导活动出现后,就会产生新的心理形成物,即新的个性和心理活动的结构。

活动心理学原理及其在小学语言学习中的应用

大家知道,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活动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是人所持有的社会积极性水平,是人与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根据活动与意识相统一的原则创立了活动心理学理论,将心理科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上。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①活动总指向一定的对象。对象有两种,一为制约着活动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一为调节活动的客观事物的心理映象。②需要乃是具体活动的内部条件,亦是活动的调节者。活动总是由需要推动,人通过活动可改变客观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在人的活动中包含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③心理映象之产生,系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离开完整的活动系统,便无法了解人的心理。④活动可分为外部与内部两种。从发生来说,外部活动是原动的,内部活动来源于外部活动,且是外部活动的内化的结果,并通过外部活动而外化。两种活动具有共同结构,通过内化与外化,彼此可以相互过渡。

语言是一种心理现象。如何用活动心理学的原理来分析和指导小学生的语言学习呢?试从下述几方面说明:

1.语言的形式由语言的功能(语言的活动)所决定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具有多种功能。每一种功能都有相应的语言的手段;语言功能的改变,必然导致语言结构(形式)发生变化。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经对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内部语言进行比较。他说这三种语言形式(句子结构)是不同的。书面语言最完备,最准确,它的主语和谓语是充分展开的;口头语言可能只有谓语;而内部语言则只有谓语。因此,在这三种语言中,谓语的作用依次递增。这是为什么呢?维果茨基说,这种结构的变化源出于三种语言具有不同的功能。书面语言的形式,是供处在不同情境中的人进行交际用的。口头语言之所以可以压缩,是因为交谈者往往处在同一情境中,彼此对谈话的主语是清楚的。而内部语言则发生在人们自己的头脑之中,它的主语是不言而喻的。

2.语言功能的发展由每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所决定

活动心理学认为,在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的发展由这个阶段的主导活动所决定。从一个年龄阶段向另一个年龄阶段过渡,也是因为主导活动的改变造成的。新的主导活动出现后,就会产生新的心理形成物,即新的个性和心理活动的结构。这些新的心理形成物,就是划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期的标准。上述原理也适用于孩子们的语言发展。众所周知,交际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这种社会联系,既包括个人之间的接触,也包括个人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影响;既包括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也包括思想价值的交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贯穿在一切交际活动之中。因此在每个年龄阶段,不管哪一种活动处于主导地位,它本质上都是交际活动,这种交际活动决定着语言的功能和形式。

如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孩子们语言的发展也可以划分阶段。因为主导活动改变了,语言的功能和形式也会随着改变,这样就产生出语言方面的新的形成物。根据这种新的形成物,可以从质上把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别开来。例如在婴儿期(出生至岁),与成年人直接进行情绪交流是婴儿主要的交际活动。

十分明显,在出生后的第三个星期,他们对人们的声音就顺利地形成只有一个含义的专门反应(前社会反应),到第二个月,出现了完全具有社会意义的反应。微笑,牙牙学语,手势和各种姿势,在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都同样充当了社会联系的工具。在婴儿出生后10个月,语言指示物名的功能(即用词来称呼物体)和信号功能(即用词来代替直观印象)出现了,他们会用模糊不清的音节来咬词。到了先学前期(1—3岁)孩子们渴望了解周围世界,主导活动演变成摆弄实物的活动。

为了在这种活动中调节同成年人的关系,语言的概括功能形成了,即词不再成为某一个具体对象的属性,而是成为某一类对象的符号。适应概括的需要,孩子们逐步掌握词的音节和语音成分、词组、句子以及对话(情境)语言等手段。同样的道理,在学龄前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学龄晚期(即青年早期)、青年晚期和成年期等不同年龄阶段,由于交际活动的类型不断演变,语言的功能和实现这些功能的手段(形式)也不断发展。

3.小学阶段(6—12岁)是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期

小学阶段的年龄包括整个儿童期(6—10岁)和少年期(10—15岁)的早期。

首先,在学龄前期(3—6岁)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为了进行游戏,他们需要和伙伴及成年人交往,逐步形成语言的调节活动的功能,进入小学后,虽然游戏仍然是儿童的重要活动,但是学习活动逐渐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

列昂节夫曾经指出:“教学是组织得最有系统的交际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际取决于学生如何理解教师的语言,他们能否用语言来概括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系统的知识,就促使语言的概括功能迅速发展。而当今流行的发展性教学,引导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和研究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对发展语言的概括功能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www.xing528.com)

其次,儿童在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往中需要认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语言的自我表现功能也迅速发展,到了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学生进入少年期。这时他们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参加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他们的交际越出了家庭和学校的范围,人际联系逐渐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这样就促使语言的调节功能和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得到发展。

再次,由于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们掌握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在与同龄伙伴相处时,他们能够确定自己的立场,并且自觉地意识到这种立场。这样,他们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就有了新的发展。

这种自我调节远远超出直接经验的范围,学生们所掌握的社会价值的体系已经变成自我调节的稳定而深刻的动机。由上述可见,相对其他年龄期而言,小学阶段(包括儿童期和少年早期)是培养各种语言功能的黄金时代,作文教学的改革应该以这个年龄段为重点。

4.在小学阶段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语言的各种功能

追踪研究学生们语言交际功能的形成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总的不可分割的社会联系功能中,逐步地发展和分化出许多具体的功能,形成不同种类的语言活动。其中每一种语言功能都服务于某一种交际活动,并且具有相应的语言手段(形式)。到了成年期,语言的各种功能逐步臻于完善。我们可以把成年人的语言功能(语言活动)大致上划分成两大类:处理信息的功能和调节活动的功能。当然这种分类只能是理论上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语言的各种功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应该让学生掌握语言的一切交际功能,这样可以使他们理解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具有十分广泛的效用。但是语言教学(包括作文训练)如何进行呢?能不能一下子就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全部功能?不行。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将这些功能重新分类,然后制订教学计划,让学生有重点地、一个一个地去掌握。

这里必须根据维果茨基学派的观点,将交际的内容分解成“意义”和“目的”两个方面。所谓“意义”,就是报告客观世界个别方面的某些实际情况,既包括人们早已知道的内容,也包括新的信息。所谓“目的”,就是说话者对所报告的信息表示个人的情感和评价。尽管在现实的交际活动中,“意义”总是同“目的”联系在一起,因为任何一次信息的传递总是包含着传递者的主观评价,但是区别这两个概念,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语言的各种功能。例如,教学的程序可以大致上安排如下:

(1)学会通过想象、观察和思维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某些意义,交流这些意义,熟悉相应的语言手段、如句子的成分和类型,句子联系方式,段(句群)的类型和结构,自然段和换行。

(2)学会自我表现,即意识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存在着“目的”,它代表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情感,必须表达出来。同时要熟悉相应的语言手段,如褒义词和贬义词、简单的修辞格、各类表态词和表态句,根据表达的意图划分段落(小节)等等。

(3)学会调节与别人的交际活动,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即在交际的过程中能确定自己的表达目的,同时根据对方的兴趣、文化水平和心理状态判定对方表达的目的,对其进行说服。同时要熟悉相应的语言手段,如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等表现手法。

(4)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即学会通过交际,将社会所公认的价值标准(意义)同自己的观点(目的)以及别人的观点(目的)进行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同时要熟悉相应的语言手段。

(5)学会提炼新的意义(从事创造性活动),即根据自己具有个性的“目的”,去重新研究社会所公认的各种意义,并把它们纳入新的体系。

根据活动心理学的原理,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儿童少年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发展他们的各种语言功能,并让他们形成相应的作文知识和能力。上面已经初步勾勒了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的程序,但是必须看到,小学生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仅仅是小学作文训练序列的主系统(主线),要周密地拟定这个训练序列还必须确定它的各个副系统,考虑主系统与副系统、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主体直进与循环渐进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