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供我们现时借鉴,例如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序列至今仍不失其实用价值。我国古代蒙学正式写作(开笔)较迟,大多采取先“放”后“收”的训练程序,即第一步是“放”,鼓励学生驰骋想象,放胆作文,不受约束;第二步是“收”,即到一定阶段,学生作文已经有了基础,就要求他们学习精练严谨的作文方法。传统教学已经看到这种现象,清代王筠称这种转折为“脱换”期。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供我们现时借鉴,例如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序列至今仍不失其实用价值。我国古代蒙学正式写作(开笔)较迟,大多采取先“放”后“收”的训练程序,即第一步是“放”,鼓励学生驰骋想象,放胆作文,不受约束;第二步是“收”,即到一定阶段,学生作文已经有了基础,就要求他们学习精练严谨的作文方法。
初学者由于不会作文,难免有畏惧情绪。这时如果鼓励他们尽情去想,放胆去写,直抒胸臆,畅所欲言,他们自然打消原来的畏难心理,逐步提高习作的兴趣与信心。这阶段文章的文字形式可能较粗俗,但内容却会比较充实丰富。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因势利导地教给儿童严谨的习作方法,他们就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逐步进入作文的门径,掌握作文的规律。(www.xing528.com)
除了提出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程序外,传统的语文教学还注意对学生作文训练中“脱换”期的引导。大家知道,学生作文的水平不可能呈直线上升,而是经过一定的转折、变化,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传统教学已经看到这种现象,清代王筠称这种转折为“脱换”期。他认为,学生作文得经过几次“脱换期”,才能有大的长进。正处于“脱换”期的习作,往往显得平淡无奇,甚至退步,但这正是进步中的必然现象。王筠认为能否加强对学生作文“脱换”期的引导、是学生作文成败的关键,也是区别良师与钝师的重要标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涵养诱掖,待其自化”。这样“文境必大进”,而那些钝师往往“督责之”,使学生在“脱换”时受到摧折,这是十分可惜的。传统教学的见解对我们也富有启发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