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历代都城辩证分析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历代都城辩证分析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顾祖禹对历代都城的研究与论述,表现了他的独创精神。他认为历代都城的变迁,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这不仅要看地理位置是否险要、交通是否方便、经济是否发达、对敌斗争是否有利等。他批判了那种只有地势险要决定建都问题的错误观点,认为建都的各种因素经常变化,因此建都时必须考虑各种已经变化了的因素。[41]从上述可以看出,顾祖禹在建都问题上,是十分重视地理形势、战略地位与经济条件的,这对后世的都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历代都城辩证分析

顾祖禹对历代都城的研究与论述,表现了他的独创精神。他认为历代都城的变迁,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这不仅要看地理位置是否险要、交通是否方便、经济是否发达、对敌斗争是否有利等。他批判了那种只有地势险要决定建都问题的错误观点,认为建都的各种因素经常变化,因此建都时必须考虑各种已经变化了的因素。这些观点是很精辟的,完全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直隶方舆纪要序》中说:“人亦有言,建都之地,关中为上,洛阳次之,燕都又次之。……然则建都者,当何如,曰法成周,而绍汉唐,吾知其必在关中矣。”[40]他认为关中是最为理想的建都之地。

又在《山东方舆纪要序》中说:“山东之于京师,犬牙相错也。语其形胜,则不及雍梁之险阻,语其封域,则不及荆扬之旷衍,然而能为京师患者,莫如山东。何者?积贮天下之大命也。漕渠中贯于山东,江淮四百万粟,皆取道焉。……吾尝俯仰古今,而知能力为幽燕患者,必于山东。”[41]

从上述可以看出,顾祖禹在建都问题上,是十分重视地理形势、战略地位与经济条件的,这对后世的都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注释】

[1]《史记》卷2《夏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1页。

[2]《山海经》,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69-72页。

[3]《汉书》卷28《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23页。

[4]《汉书》卷28《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0页。

[5]《汉书》卷28《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10-1611页。

[6]《汉书》卷28《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4-1645页。

[7]《汉书》卷28《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58页。

[8]王国维校:《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5-59页。

[9]王国维校:《水经注校》卷2《河水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33页。

[10]王国维校:《水经注校》卷2,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页。

[11]《元和郡县图志》卷39,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8-989页。

[12]《元和郡县图志》卷3《关内道三·黄河》,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5页。

[13]《元和郡县图志》卷3《关内道三·清水》,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77页。

[14]《元和郡县图志》卷1《关内道一·兰池陂》,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页。

[15]《元和郡县图志》卷3《关内道三·朝那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8-59页。

[16]《元和郡县图志》卷4《关内道四·河池》,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页。

[17]《元和郡县图志》卷1《关内道·泾水》,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页。

[18]《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三·三河冶》,中华书局1983南版,第407页。

[19]《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石脂水》,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5页。(www.xing528.com)

[20]《元和郡县图志》卷3《关内道三·监牧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页。

[21]《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9页。

[22]《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3页。

[23]《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33页。

[24]《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79、982、984、986、1017、1020、1022页。

[25]《元和郡县图志》卷31《剑南道》,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5、822、826页。

[26][宋]王存:《上元丰九域志表》,《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页。

[27][宋]王存:《上元丰九域志表》,《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页。

[28][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3《陕西路·秦凤路·秦州》,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2-123页。

[29][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10《化外州》,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9-480页。

[30][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附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8页。

[31][清]阮元:《历代宅京记》序,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页。

[32][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1《总序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9页。

[33][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3《关中一·秦》,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8-39页。

[34][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3《关中一·汉》,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2页。

[35][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19《幽州·辽金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1-267页。

[36][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1《总序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页。

[37][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19《幽州·辽金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1页。

[38][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3《关中一·周秦汉》,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41页。

[39][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序》,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2240-2241页。

[40][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直隶方輿纪要序》,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432-434页。

[41][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3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