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度绘图方法,是在明朝末年从西洋国家传入我国的。这种方法传入我国后,我国地图学的发展逐渐进入到了一个更加科学的阶段。但是,这并不是说,经纬度绘图方法完全是西洋人的独创,事实上我们中国人在创制经纬度绘图方法方面也有自己的一份贡献。
大约在隋朝前后,我国有少数天文历算家从对天象的观察中感觉到,地不像是又方又平的东西。因为他们知道,天上星象的位置由于观察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南北移动会出现差异。这种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纬度的高低。隋朝的刘焯曾经奏请测量纬度,但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
中国正式测量纬度,见于记载最早是在唐代中期开元年间,开元十二年(725年),在天文历算家僧一行(张遂)的筹划下,由南宫悦测量河南四处地方的晷影和“北极出地”,并算出子午线上纬度一度长351里80步(唐制)。这次测量工作,比回教王阿尔马蒙测量美索不达米亚子午线早90年左右。
什么是唐代提出的“北极出地”?所谓“北极出地”,大概一方面是以北极星作为标准测量纬度,另一方面可能是从星象上了解地面上每个具体地点的方位。从上述唐代人测量晷影和“北极出地”的史实中,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自这时开始中国人已普遍具有了“地圆”观念的结论呢?我们认为是不能的。因为,在当时和以后很长一个时期,我们中国人绘制地图仍旧采用“计里画方”之法,尚未采用经纬度方法。同时,我们中国所绘地图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均未超出亚洲地区。这就表明,这种“北极出地”的观念,可能只有天文历算家讲,而从事绘制地图的地理家是不讲的,至于广大劳动人民更是谈不上的。
到了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又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纬度测量。郭守敬不但测量晷影,而且也测量“北极出地”。《元史·天文志·四海测验》载:“当时四海测量之所凡二十七,东极高丽,西至滇池,南踰朱崖,北尽铁勒。”[12]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次测量的点虽不多,但所涉及的地区是相当广大的。
在元朝初年,西方国家发明的地球仪也正式传入我国。元朝初年传入我国的地球仪是绘着经纬度的。《元史·天文志·西域仪象》中说:地球仪“其制以木为毬,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穿,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13]。显而易见,这里所描述的是一个木制的地球仪。所谓“小方井”,就是指地球仪外表上的经纬线交错所形成的网格。“小方井”的作用是在于“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小方井”(即经纬度)的作用是和“计里画方”的作用是相同的,只不过中国传统的画法是画在平面布帛和纸上,而经纬度则画在球体上罢了。(www.xing528.com)
地球仪在西方很早就有了,传入我国的具体时间是元朝第一代皇帝忽必烈的时候。地球仪在元朝初年传入我国之后,它对我国地图学的发展有些什么影响?地球仪传入我国后,仅仅只有一个,而且被保存在中央官府里,能见到它的人很少。除天文历算家外,其他知识分子对地球仪所反映的地球观念将信将疑。直到利玛窦的世界地图传入后,一般知识分子仍未接受新的地球观念,所以当时地球仪对我国地图学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
到了明朝末年,西洋传教士跟在海盗商人之后纷纷进入中国。他们表面上是来中国传教,而实际上是来中国为他们本国的资产阶级搜集情报的。这一时期传教士活动的特点,就是把传播当时西方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作为手段,企图取得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信任,以便利他们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在当时,被用来作为传教手段的科学知识中,地图的绘制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在西方传教士中,以制作地图而取得中国统治阶层重视的第一个人就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自己在其《入华记录》中说:“欲使中国人重视圣教事宜,此世界地图盖此时绝好,绝有用之作也。”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在《中华传教记》中说得更加直言不讳:“利神父……固深知殊方传教,不可泥执一法,而此事适与彼传布福音之计相合也。诚然,以此为耳(饵),中国人颇多落入教会网中者。”
利玛窦来中国后,把西洋早已兴起的经纬度绘图方法应用于中国地图的测绘,他曾亲自实测过北京、南京、杭州、西安、广西等地的经纬度,其结果同现代所测无大的差异。利玛窦在中国还绘制了不少世界地图,先后经刻版或勒石的就有八种之多,其中有《山海舆地图》《山海舆地全图》及《坤舆万国图》等。以上地图的形状,或为东西两圆球,或东西合为椭圆形,最好的是万历三十年(1603年)所刻的《坤舆万国图》。
利玛窦为了用地图讨得中国统治者的赏识,是费了不少心思、耍了不少手段的。他很了解中国人的心理,在《入华记录》中说:中国人“以为世界唯中国独大,余皆小且野蛮,则欲使彼等师事外人,殆虚望而已”。当初,他在所绘世界地图上,把南北美洲绘在亚洲之西,可是为了迎合中国人“中国为天下之中”的心理,后又把南北美洲改绘于亚洲之东,从而把中国绘在了世界地图的中心位置上。现今世界地图中东西两半球位置就是在那时确定的。
利玛窦来中国绘制经纬度世界地图,使我国地图绘制进入了经纬度地图阶段。利玛窦通过绘制地图,把西方先进的地理知识传入了中国,如经纬度测量、地球观念、地球五带的划分、亚洲以外地区及外域地名的译定等,其中亚细亚、欧罗巴、地中海、罗马、古巴、加拿大、赤道、北极等译名,至今仍沿用着。但是,利玛窦地图对中国地图学发展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天圆地方”宇宙观念在我国人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而“天圆地圆”宇宙观念,我国人民并未完全接受;另一方面,利玛窦地图多保存在官府和高官大吏手中,一般地理学家是见不到的,所以此后很长时期,中国仍采用“计里画方”方法绘制地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