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边地山间道路与诸关塞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边地山间道路与诸关塞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考,在历史上于陇山之中先后曾设三个关,习惯上都称陇关。明成祖“敕谕”的内容完全说明了这一点,尤其自明朝建立以来,不但二十四关以东汉、羌关系有了很大改善,而且二十四关两边的各民族关系也有了很大改善,并使洮西二十四关变成了相互往来的重要通道。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边地山间道路与诸关塞

在我国历史上,因时代的不同而疆域大小也不同,还在疆域不断扩大过程中,曾经在边地的部分大山中设置了关塞,并且名闻古今,如陇关、函谷关、洮西二十四关等,它们在历代关塞中也都占有重要地位。

1.陇关

“陇关”,因西汉时初设关于陕甘界山陇山之中而得名。据考,在历史上于陇山之中先后曾设三个关,习惯上都称陇关。毕沅《关中胜迹图志》记载称:“陇山置关始于西汉,自汉迄明虽经三徙,然咸因山设险,总而名之皆陇关也。汉曰大震,唐曰安戎,明曰咸宜。”

“陇关”为当初所设关之名。后称大震关,“世传汉武帝登陇经此,遇雷震而名,俗歌曰:震关遥望,秦川如带,陇关之名大震,旧矣。宇文周天和中避讳,改关曰大震,亦曰陇山关。隋唐复为大震关。唐薛逵改筑新关于陇山上,西去故关三十里。控扼要道,与故关世为戍守处。秦雍喉嗌,陇关当之矣”[21]

2.函谷关

函谷关之设,起源于殷代,时称“桃林塞”。清《灵宝县志·沿革志》载:“灵(宝)在夏商为豫州地,周为畿内,置函谷关”[2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函谷故城》条载:“《西征记》曰:‘函谷关城,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以为名。其中劣通,东西十五里,绝岸壁立,崖上柏林蔭谷中,殆不见日。’”[23]《河南道·一》亦载:“自东殽至西殽三十五里。东殽长坂数里,峻阜绝涧,车不得方轨。西殽全是石坂十二里,险绝不异东殽。”[24]以上记载表明,函谷关地区地形极为复杂,地势极为险要,险关绝塞数重,是古代中原腹地关中平原之间必经险关要道,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此所发生战事如秦晋殽之战、西汉吴楚七国攻打函谷关之战等。

3.洮西二十四关(www.xing528.com)

洮西二十四关,又称“河州二十四关”,是洪武三年(1370年),明将邓愈率军攻占洮河以西地区之后所设,大都设在当时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仅个别关设在今甘南州辖境。明洮西二十四关的大致方位,从东北向西南,所设关是:积石关、老鸦关、癿藏关、土门关、红崖关、西儿关、樊家峡关、五台关、莫尼关、船板岭关、槐树关、石嘴关、朵只巴关、乔家岔关、沙麻关、崖家峡关、牙塘关、思巴思关、陡石关、大马家滩关、麻山关、俺(疑为“安”)陇关、小马家滩关、大峡口关。

对明洮西二十四关,历来有“四关、九峡、十一沟”之说。从这里可以看出,以上诸关都设置在大、小积石山和白石山的高山峡谷之中,全都是据险而设,军事防御的性质十分明显。据有关专家评论指出:“二十四关为河州西部屏障,东有洮河之阻,北扼黄河,襟山带河,据险守塞,虽处边陲,犹如内地,实为河西、陇右藩篱之固,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25]

洮西二十四关,在明朝初年,本来是用以防御羌人的军事设施,但在长时期经略河关、洮西地区过程中,由于化解了汉、羌民族矛盾,促进了汉、羌民族友好关系,所以原用以防御羌人的军事设施,终于变成了汉、羌民族友好交往的通道。永乐十年(1412年)五月初一日,明成祖专门颁发“敕谕”给“临洮地面大小官员军民诸色人等”。实际上这一“敕谕”直接送达了今甘肃省康乐县鸣鹿乡蜂窝寺。

“敕谕”责令当地官民,“务要各起信心,尊崇其(佛)教,听从本寺僧人自在修行,并不许侮慢欺凌,其常住一应寺宇、田地、山场、园林、财产、孽畜之类,诸人不许侵占骚扰。庶俾佛教兴隆,法门弘振,而一方之人,亦得以安生乐业,进修善道。若有不尊朕命、不敬三宝、故意生事、侮慢欺凌,以沮其教者,必罚无赦!”[26]

洮西二十四关以东,自汉唐以来一直有吐蕃、羌人生活。明朝设关之后,吐蕃、羌人并未全部迁往关西。明成祖“敕谕”的内容完全说明了这一点,尤其自明朝建立以来,不但二十四关以东汉、羌关系有了很大改善,而且二十四关两边的各民族关系也有了很大改善,并使洮西二十四关变成了相互往来的重要通道。明代所实行的“茶马互市”就是通过这些关的通行而实现的。据作者少年时亲眼所见,直至民国末年,于每年春节之前康乐县杨家河集市上前来交易夏河、卓尼二县藏胞较多,东来洮西,主要交易酥油、蕨麻、草香、松香等,他们从集市上购买青禾、布匹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