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陆路交通道路的演变-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

中国陆路交通道路的演变-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陆路交通,具有悠久的历史。西周如此规模的陆路交通道路,无疑是周天子为了巩固其统治,便于传达王命以及为了各个诸侯国朝聘、贡献需要而兴修的。从以上情况分析,西周时,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宗周丰镐为中心,通达四方诸侯国的陆路交通道路。从以上可知,在先秦时期,陆路交通道路确已有了较大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陆路交通网。

中国陆路交通道路的演变-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

中国的陆路交通,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先秦以来,陆路交通首先在中原关中等地逐渐发展了起来,从秦朝修“驰道”“直道”开始,陆路交通道路的兴修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即交通道路大规模向边疆地区延伸的阶段;西汉开通丝绸之路,更是将陆路交通道路延伸到了国外,这自然称得上是揭开了陆路交通发展新的一页。

1.先秦陆路交通道路的发展

中国的陆路交通起源很早,可以说当原始人类定居以后,陆路交通道路就开始出现了。当初的道路大都分布在原始村落和前往打猎与取水的地方之间。到了西周,陆路交通开始载于文献。据《周官》记载,西周的路有五等:小路为“径”,只能牛、马通行;大一些的路称为“畛”,可容大车通行;大路称“涂”,可容乘车(四匹马拉的车)一轨;再大一点的称“道”,可容乘车二轨;最宽大的称为“路”,可容乘车三轨。所称一轨,制为八尺(当时的尺比现今的尺略短)。这说明最宽大的这种“路”,有二丈四尺宽,看来其规模相当可观。《诗经》也记载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23]国语·周语》还有“列树以表道”[24]的话。可见,西周时的道路,平坦笔直,夏天两旁绿树成荫。西周如此规模的陆路交通道路,无疑是天子为了巩固其统治,便于传达王命以及为了各个诸侯国朝聘、贡献需要而兴修的。从以上情况分析,西周时,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宗周丰镐为中心,通达四方诸侯国的陆路交通道路。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陆路交通道路继续发展。据《春秋》记载,在公元前8至5世纪的242年间,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多为车战)多达483次,朝聘、会盟达450次。在争霸斗争中,列国向霸主贡献,有一次动用车百乘、人上千护送的情况。战争和贡献都离不开车,因此可以想见当时交通道路的发展情况。战国时,还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通往魏都大梁、赵都邯郸及齐都临淄的道路,并已成为交通干线。《史记·苏秦列传》载:魏国境内的路上,“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殷殷,若有三军之众。”[25]战国策·魏策》载:大梁与郑、陈之间,更是“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26]。《史记·货殖列传》载: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东至于齐,西通于秦,号为“四轮之国”[27]。从以上可知,在先秦时期,陆路交通道路确已有了较大发展。

2.秦代的陆路交通道路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管辖,便于自己出巡,于是下令实行“车同轨”,并且还修筑了“驰道”和“直道”。据《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原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28]。秦“驰道”是以咸阳为中心修筑而成,并有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干线。秦“驰道”,路基筑高、夯实,路面宽广,中间为“天子道”,两边为一般人行道。当然,秦的“驰道”,并非全都是秦代新修的,其中大多数路段是在战国时各诸侯国道路基础上扩筑而成的。

秦“驰道”是以咸阳为中心,其走向大体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呈辐射状分布:

(1)东通齐、鲁、燕、赵与江淮各地。这条“驰道”,起自咸阳,东出潼关函谷关,至三川郡(洛阳),后分两支,东北支经邺、邯郸、广阳(北京),达碣石(渤海边)。东支向东至濮阳,再分两支,北支经山东临淄,又分两支,北支向东达黄县的成山角;南支向东南,达琅琊郡,再向南,越淮水、长江,达会稽山。从濮阳起的南支,向东南,经定陶,达徐州,然后折向西南,直达江陵。这样就形成了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陆路交通网。

(2)北通平城、云中、九原等地。秦向北的“驰道”有三条:一是从咸阳向东经大荔,渡河至安邑,向北经太原到达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二是从咸阳向北,经上郡(今榆林南)过河,达云中郡(今呼和浩特市);三是秦始皇又命令蒙恬和太子扶苏修通了从九原向东,经云中、平城至广阳的道路。秦还开辟了从太原至徐州的道路。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29]

(3)西北通北地、陇西各地。通向西北的“驰道”有两条:一条从咸阳出发,沿泾河河谷向西北,直达北地郡(甘肃宁县西北);一条从咸阳向西,沿渭河,经凤翔、汧县(今陇县),过陇关,经秦安,达陇西(今临洮)。

(4)西南通蜀、巴,南通江陵等地。向西南的“驰道”,从咸阳出发,沿渭河向西,经眉县,沿褒斜道向西南,过“栈道”入蜀郡,至蜀(成都),再到巴(重庆);向南的“驰道”,从咸阳出发,向东南,经兰田(今兰田县西南),从秦岭东段山口——武关东出,再南下,经宛(南阳)、襄樊,达江陵。(www.xing528.com)

同时,秦代所修“直道”也很值得一讲。秦“直道”,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它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又一奇迹。秦“直道”位于陕、甘两省分界的子午岭上,南起古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北梁武帝村),向北循子午岭山脊前行,北达九原郡(今包头市西),途经今三省(区)的14县,全长900公里,宽可并行二三辆车。从古云阳向南,与咸阳相连。秦“直道”是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和太子扶苏率30万大军,以严酷的劳役,惊人的速度,仅用两年半时间就修筑完成的。“直道”与长城互为依托,共同构成了北方防御体系。“直道”修成,秦朝骑兵从咸阳出发,用三天三夜即可抵达阴山之下。汉武帝北击匈奴时,仍然使用“直道”。约在元、明、清以后,秦“直道”才开始萧条冷落,并逐渐沉睡于子午岭的群山丛岭之中,以致无人问津。据考察,在子午岭地区,至今仍保存着与秦直道有关的大量文物遗迹。特别是距今甘肃正宁县刘家店子西数里有“两女砦”古迹一处。相传,这是秦始皇长子扶苏去上郡蒙恬屯军处监军时,途中两个女儿因故死去,葬于此而留下的遗迹。明朝有个贡士刘倬,当年致祭桥山黄帝陵,途经秦“直道”,因触景生情,感慨万千,留诗一首,其中有“南北亘长岭,纵横列万山”,“秦皇开凿后,路上兆人还”之句。以此可以想见秦“直道”的雄伟壮丽和使用的盛况了。

另外,秦始皇还于公元前217年派郡尉屠睢分五路进兵岭南;公元前214年,又派监御史禄凿渠运粮,支援屠睢。监御史禄所凿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这就是灵渠,又叫兴安运河。从而就开通了从江陵南下番禺的“新道”。

以上秦代所兴修“驰道”,在中国陆路交通史上堪称光辉的篇章,这不仅为当时,而且为后世做出了重要贡献。秦始皇是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他的历史功绩,不仅从政治、军事民族融合等方面可以看出,而且从陆路交通道路的修筑上也可看得出来。

3.西汉及其以后陆路交通道路的发展

在西汉,特别在汉武帝时期,由于中国疆域大规模向四周开拓,从而交通道路也随着向边疆地区伸展。东北方,从广阳郡(治今北京)向东北延伸到了松辽平原,便利了中原同东北地区的交通;西北方开辟的“丝绸之路”,直达中亚和欧洲;西南方经巴蜀达到云贵高原地区。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有几个王朝和割据政权以洛阳为都,因此又以洛阳为中心,新开辟了一部分道路,如从洛阳至太原、洛阳至南阳、洛阳经安邑至太原等。

隋唐王朝时,陆路交通道路的发展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继续保持“丝绸之路”的畅通,一是从国都长安至全国每个州开辟了新的道路。宋、元、明、清各朝基本上沿袭了唐代的交通道路,只有元代因其疆域特别广阔,于是从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向西经伊犁到察合台汗国与钦察汗国(匈牙利境内等)的交通道路。同时,元又以大都为中心,对全国的道路又进行了新的沟通工程。

自20世纪初开始,随着外国先进的火车汽车交通工具的引进,从而导致了中国铁路和公路的修筑。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终于使中国形成了今天这样的铁路纵横,公路如织的现代化的陆路交通网。

总之,中国陆路交通道路的发展演变,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我们将陆路交通道路的发展演变划分阶段的话,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西周至战国,是形成时期;秦至20世纪初,是发展时期;20世纪初至今是近代化、现代化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