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可知,中国南方的开发晚于北方,南方因而落后于北方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正是由于这一史实,致使南方没有能够成为中国最早的农业经济区。但是,到了东汉以后,特别是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南后,这种状况逐渐发生了转变。从此,南方逐渐得到了开发,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
在古代历史上,尤其秦汉以后,北方人民曾不断南迁,其中大规模的南迁有三个时期:一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公元311年,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五年)前后;一在中唐“安史之乱”时期;一在北宋末年“靖康之难”时期。据史书所载,以上三个时期就是所谓北方人南迁的三次狂潮时期。如“永嘉之乱”发生,秦雍流人至汉中,求食巴蜀者“十余万口”[15]。《晋书》载王导之言说:“京洛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16]“安史之乱”时期,江南道的苏州、鄂州、泉州等9州的户数大大增加。如从唐玄宗开元(713—741年)至元和(唐宪宗年号,即806—820年)间,共增加户142010户[17]。“靖康之难”前后,北方人民纷纷南迁,仅从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59年)至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的20年间,南方人口从1684万增至2950多万,实际增加3/4。就历史史实而言,北方人口南迁,并不限于三次狂潮时期。如在三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关中“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又说,曹操担心沿江郡县“为(孙)权所略,征令(百姓)内移;民转相惊”,庐江等郡10余万户渡江南下[18]。由于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不仅使南方人口大大增加,而且还增加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耕作方法,从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2.南方政权安置流民和发展生产
从三国开始,每一个南方割据政权都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管理和剥削,不同程度地注意了安置来自北方的流民和发展生产的问题。孙吴曾实行屯田、垦荒、开渠、筑圩政策,借以安置流民,仅孙权赤乌年间(238—250年),在毗陵(今江苏武进县)民屯土地上生产的有男女各数万人之多。这些政策的实行,大大改善了当地生产条件。清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序说:“侨州、郡、县之设,始于东晋。……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百,而皆不出荆、扬之域。”以后又实行“土断”。《晋书·张闿传》载:“闿乃立曲阿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19]据史书载:宋室“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20]。其余各政权大都如此。加之南方战争较少,社会较为安定,这也便利了生产的发展。(www.xing528.com)
3.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了生产的发展
在史学界,当讲到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时,有比较多的人只是讲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这无疑是片面的。事实上,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提和基础则是当地天然的优越自然条件,其次才是人口南迁和南方割据政权所实行措施的影响。因为,如果南方没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那北方人绝不会大规模南迁,即使一时南迁了,待北方社会安定后仍然会大规模返回北方的,可是,史实并非如此。就历史而言,北方人南迁的根本原因,在于北方战乱,难民想逃难活命。如果南方不具备为难民提供活命的基本条件即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怎么会把南方视为活命之地呢?可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吸引,也是北方人南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宋书·列传》十四载:江南地方,“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户、杜之间,不能比也”。这里所说江南优越条件,虽已经过人们改造,但它仍反映了天然环境的优越。这种条件不能不对北方人有吸引力。
同时,从西向东奔流的长江,自古是一条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侵和北方割据政权向南发展的天堑。很明显,长江天堑的存在,为人们在心理上造成了一种特殊的安全感。因此,北方人和南方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生命的安全寄托于长江天堑。据《资治通鉴》记载,当隋文帝开皇九年,隋灭陈大军临近长江,陈朝守江将领袁宪等多次报告军情,而陈后主却从容对侍臣说:“王气在此。齐兵三来,周师再来,无不摧败。彼何为者邪!”都官尚书孔范也说:“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度邪!边将欲作功劳,妄言事急。臣每患官卑,虏若渡江,臣定作太慰公矣!”后主笑以为然,故不为深备,奏伎、纵酒、赋诗不辍。既然统治阶级对长江天堑如此看待,那老百姓更是将安全希望寄托于长江天堑了。这说明,长江天堑这一自然地理因素的存在,也是北方人在战乱期间南迁的重要原因。正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中国南方的农业经济在三国以后便逐渐发展了。
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水平怎么样?据记载,从三国分裂至南宋,中国南方的经济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中。孙吴统治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21]的繁荣景象。东晋末年,“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22]。南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安史”乱后,出现了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现象。韩愈也曾指出:“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靖康之难”后,立国江南的南宋统治者只求苟安江南,无意北伐收复失地,于是便苦心经营江南,从而使中国南方的农业经济得以形成和发展。至此,中国的经济重心也完全转移到了南方。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曾说:朕“贵为天子,尚不及江南一富翁”,可见清朝前期江南地方的富庶了。实际上从南宋至今,经济重心在南方的局面从未发生过逆转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