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区形成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区形成原因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最早三大农业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既有自然环境与劳动力分布方面的原因,也有生产技术方面的原因,现在概述如下:1.自然条件优越中国最早三大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的优越密切相关。这说明以上三地区也是冶铁和推广铁农具的主要地区。以上大型水利工程也都在最早三大农业地区之内。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区形成原因

中国最早三大农业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既有自然环境与劳动力分布方面的原因,也有生产技术方面的原因,现在概述如下:

1.自然条件优越

中国最早三大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的优越密切相关。关中平原地形平坦,土为黄壤,含矿物质较多,团粒结构松散,适宜古代简陋农具耕种,土壤肥沃,故《禹贡》称之为“上上田”[5]。当地河流众多,有“八水绕长安”之说,为灌溉提供了便利条件。这里属暖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0℃~13℃之间,年降雨量为500~700毫米。成都平原地形较平坦,这里因是岷江和沱江的冲积平原,土质肥沃;这里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8℃以上,雨量充足;植被条件优良,具有“四季有长青之草,八节有不谢之花”的自然特点;河流较多,便于灌溉。黄河下游平原地形同样比较平坦,也属暖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8℃~15℃之间,年降雨量为600~800毫米;土壤肥沃,适宜耕种;河湖众多,属水网地带,灌溉条件极为便利。

以上三地所具备的自然环境条件,即便是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也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理想条件。

2.劳动力充足

以上三地区,自然条件都较优越,从而吸引古代大量人口在这里定居,结果人口密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这样劳动力也较其他地区充足,所以以上三地区就先于其他地区被开发为农业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关中地区的三个郡级单位(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共有240多万人,是全国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之一。西汉前期,蜀郡人口达120多万,名列长江上游各郡之首,而面积同蜀郡相当的广汉郡(位于蜀郡东部),人口仅为蜀郡的一半,蜀郡人口之多,显而易见。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人口也很稠密,如原齐国都城临淄,在战国时就有7万户人家。在西汉103个郡国中,济阴郡(位山东西部)所辖各县平均人口在15万人之上,是全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汝南郡(治河南上蔡县)人口达250万,是西汉前期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郡,超过了关中三郡人口之和[6]。由于以上三地区人口多,劳动力自然也就充足了。

3.生产技术较为先进(www.xing528.com)

在西汉以前,除楚、吴、越三诸侯国外,其余诸侯国和秦王朝大多在北方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从而成了当时政治统治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自然也就先在这里推广。

铁器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至战国时代,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已较为普遍地使用铁农具。在河南辉县战国魏墓中出土了50多件铁农具,其种类同20世纪50年代农具大体一致。西汉前期,为了制造和推广铁制农具,朝廷在全国设立了44处铁官(也有49处说法)[7],其中关东地区33处,成都地区4处,关中地区3处,长江以南1处,并远在今湖南南部的郴县。当时著名的冶铁中心,北方地区有邯郸、鲁(曲阜)、西平(今河南西平西)、宛(南阳)、棠溪等,成都平原西部有临邛(邛崃)。这说明以上三地区也是冶铁和推广铁农具的主要地区。

牛耕起源于北方晋国。《国语·晋语》说,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把祭祀宗庙用的牛,用来进行农耕生产了,即所谓“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8]。牛耕的推广,先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东汉时才在长江流域推广。

赵过发明的“代田法”,氾胜之发明的“区田法”也先在北方推广。在先秦和秦汉水利灌溉技术也先在以上三地区推广。秦在关中兴修了郑国渠,在蜀郡兴修了都江堰,魏在漳河流域兴修了“西门渠”,即西门豹的引漳十二渠。以上大型水利工程也都在最早三大农业地区之内。

总之,中国最早三大农业地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原因,主要在于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其次在于劳动力的充足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使用,而劳动力充足与生产技术的发达,又是同优越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