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地理:古代建都思想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古代建都思想的影响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始皇“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70]。《杨敏文集》甚至说:“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蓟若也。”[73]明《太宗实录》中还有人认为,北京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以上诸说,并未能够将古代建都思想概括无余,其中如“天文分野”说、“都城重威”说、都城“表率”说和“利民”说等,都是颇有影响的说法。

中国历史地理:古代建都思想的影响

历代建都,莫不与王朝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秦始皇“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70]。隋文帝杨坚认为,以关中为都,“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71]。晋成都王司马颖以为,“淮阳之地,北阻涂山,南枕灵岳,名州四带,有重险之固”,“相土迁宅,以保永祚也”[72]。《杨敏文集》甚至说:“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蓟若也。”[73]明《太宗实录》中还有人认为,北京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

以上诸说,并未能够将古代建都思想概括无余,其中如“天文分野”说、“都城重威”说、都城“表率”说和“利民”说等,都是颇有影响的说法。这些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点的说法,构成了中国古代建都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建都思想的诸多说法,其具体内容虽各有异,但若从提出诸说的背景及诸说实质分析,它们则有着明显的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是为了王朝或政权的巩固、发展和长治久安,使其统治者及其后代的统治地位传之万世。

上述建都思想,虽然是古代形成的,虽然都是为古代王朝和地方政权服务的,虽然部分论述存在着封建迷信成分,但其中主张都城建在“制天下之命”、“扼天下之亢”、“均统四方”、“四塞以为固”和“利民”之地诸说,直至今日仍不乏现实参考价值。

【注释】

[1]《昭代经济言》卷9,《中国地理》1984年第1期。

[2]《新唐书》卷183《朱朴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385页。

[3]《太平御览》卷156《叙京都下》引《五经要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59页。

[4]参见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前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5]《读史方舆纪要》序,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2240-2241页。

[6]《隋书》卷70《李密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28页。

[7]陈直校证:《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

[8]《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6页。

[9]《史记》卷93《卢绾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37页。

[10]陈直校证《三辅黄图校证·三辅黄图序(原序)》,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11]《史记》卷99《刘敬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16页。

[12]《史记》卷55《留侯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44页。

[13]《隋书》卷1《高祖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18页。

[14][明]陈建:《建都论》,转引自《中国地理》1984年,第1期。

[15]《隋书》卷46《赵煚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50页。

[16]《史记》卷99《刘敬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16页。

[17]《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25页。

[1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909页。

[19]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13《建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0页。

[20]《隋书》卷56《令狐熙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386页。

[21]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13《建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0页。

[22]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13《建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2页。

[23]《读史方舆纪要》卷20“江南二·江宁府”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899页。

[24]《读史方舆纪要》“江南方舆纪要序”,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841-843页。

[25]《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2198页。

[26]《隋书》卷31《地理志下》,《二十五史》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页。

[27]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75页。

[2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序”,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3723页。

[29]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直隶方舆纪要序”,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433页。

[30]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1“直隶二”,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473页。

[31]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1页。

[32]《史记》卷4《周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3页。

[33]《汉书》卷28《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50页。

[34]《五经要义》,《太平御览》卷156《州郡部二·叙京都下》,中华书局影印1960年版,第759页。

[35][明]陈建:《建都论》,《岭南遗书》,转引自《中国地理》1984年,第1期。(www.xing528.com)

[36]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省序”,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2239-2241页。

[37]《史记》卷99《刘敬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16页。

[38]《资治通鉴》汉纪一《高帝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04页。

[39]《史记》卷99《刘敬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16页。

[40]《史记》卷55《留侯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44页。

[41]《汉书》卷75《翼奉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76页。

[42]《隋书》卷3《炀帝纪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1页。

[43]《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57页。

[44]《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48页。

[45]吴广成:《西夏书事》卷10,北平文奎堂影印本,1935年版。

[46]《史记》卷55《留侯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44页。

[4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9《陕西八·秦州》,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2590页。

[4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2《陕西十二·凉州》,中华书局1955版,第2729页。

[49]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8《陕西七·平凉府》,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2536页。

[50]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7《陕西六·庆阳府》,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2520页。

[5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省序》,中华书局1955版,第843页。

[5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省序》,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3723页。

[53]《郝文忠公集》卷32《便宜新政》,《尚书正义·禹贡》,《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影印,第150页。

[54]《尚书·禹贡·雍州》,《汉书》卷28《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32页。

[55]《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61-3262页。

[56]《史记》卷55《留侯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44页。

[57]《资治通鉴》卷79《晋纪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499页。

[5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20《江南二》,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899页。

[59][明]陈建:《建都论》,《岭南遗书》,转引自《中国地理》1984年第1期。

[60]《汉书》卷75《翼奉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77页。

[61]《魏书》卷12《孝静帝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97页。

[62]《新唐书》卷183《朱朴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85页。

[63]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13《建康·吴》,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页。

[64]转引自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38页。

[65]《隋书》卷46《赵煚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50页。

[66][唐]杜佑:《通典》卷174《州郡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25页。

[6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京省序》,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909页。

[68]《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85页。

[69]《史记》卷99《刘敬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16页。

[70]《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1页。

[71]《隋书》卷1《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18页。

[72]《太平御览》卷156《州郡二·叙京都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58页。

[73]转引自清代于敏中等编纂:《钦定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