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地理区域阶段(贞观元年至神龙二年)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割据,政区的设置在全国范围来看,存在着混乱不堪的现象。到了隋朝建立,政区虽经调整,有所统一,但因隋末又出现群雄割据局面,从而政区的设置再度出现混乱现象。唐王朝建立后,往往又在隋末以来投降唐朝的军阀盘踞之地设置州县政区,于是州数较隋代时大大增加。在唐初,仅州级政区竟然有358个之多。建置之滥,可想而知。到了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天下已经大定。当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有效推行政令,在大加合并州县政区的基础上,根据山川的自然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史称“贞观十道”。“贞观十道”的出现虽是我国政区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但它并不是唐代的产物,事实上早在秦汉时就已经把境内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县称为道。《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县有蛮夷曰道。”如,今甘肃临洮县,西汉时称狄道县。
至东魏、北齐时,也曾有道的设置,如东魏丞相高欢任命侯景为西道大行台,经略关西之地。唐太宗即位后,根据山川自然形势,划分全国为十道,使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贞观十道”及其辖区基本情况如下:
关内道:东起黄河,西至陇山,南起秦岭,北至大漠,包括关中、陇东和河套南北地区;
河南道:西起潼关,东至大海,南起淮河,北至黄河,基本包括今河南、山东两省之地;
河东道:西起黄河,东至太行山,南起黄河,北至晋北,大体为今山西省辖地;
河北道:西起太行,东至大海,南起黄河,北至辽宁中部,大体辖北京、天津二市及河北、辽宁二省大部,河南、山东二省少部;
山南道:西起嘉陵江,东至淮河源头,南起洞庭湖,北至秦岭山脉,包括陕西、甘肃、湖北、四川四省部分地区;
淮南道:北起淮河,南至长江,包括江苏、安徽、湖北三省部分地区;
江南道:北起长江,南至五岭,西起川南,东至东海,包括四川、湖北、安徽、江苏四省江南地区和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四省地区;(www.xing528.com)
剑南道:北起剑门关,南至于江,西起云贵,东至川东,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省部分地区;
岭南道:北起五岭,南至越南北部,包括广东、广西、越南北半部地区;
陇右道:东起陇山,西至今新疆东部,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省区部分地区。
从上述情况看,“贞观十道”的区划是很规整的,同一般的地方政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其实,如果我们从性质上去看,就可以发现“贞观十道”同一般政区存在着本质差别。这是因为唐代的道最初是以山脉、河流为界区划的一种自然地理区域,从未设置过长官,因此与地方政区没有关系。但在中宗李显神龙二年(706年)唐朝开始为十道设置巡察使,后来巡察使又改名按察使、存抚使等。可是,这些官职都由中央政府临时派遣,不常置,无定员,也不一定按道行使其职权。这说明,唐中宗以后这一阶段,道显然已从自然地理区域变为官吏的监察区了。即使这样,道仍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区。
2.政区阶段(开元二十一年至北宋初)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朝政府感到“贞观十道”辖区过大,区划也不太合理,管理也不方便,因此就调整了部分道的辖区,结果形成了十五道,史称“开元十五道”。于此同时,每道又设采访设置使一职,并定为常制,固定了治所。从此,道正式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
“开元十五道”的增置情况大致是:江南道分置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江南东道辖今浙江、福建二省和江苏省江南地区;江南西道辖江西、湖南二省和安徽省江南部分、湖北东部江南地区。山南道分置为山南西道和山南东道,山南西道辖今川陕交界线以西地区,山南东道辖今陕南及湖北西北部地区。关内道的京城长安地区增置京畿道;河南道的洛阳地区增置都畿道,又称东畿道。在今贵州及四川、湖南、广西、湖北几省交界地区在剑南道中增置黔中道。以上共十五道。
3.衰落阶段
安史之乱后,道制开始进入衰落阶段。在唐肃宗李亨时,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十五道采访处置使已因节度使的专擅名存实亡。乾元元年(758年),肃宗只好将采访处置使改为观察处置使,职权由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兼领。至此,节度使终于成了合法的军事、民政长官,而道已不能直接和中央政府发生联系。显然,道的政区作用大大降低了。到了北宋初年,分全国为十三道,其性质与唐代贞观十道相同,即为自然地理区域,不再是政区。至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为适应当时形势,便废道存路,道制遂成为历史陈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