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制亦称畿服制。“畿”为王都,史称“方千里曰畿”[4]。“服”,为服从、事奉,即臣民服从、事奉君王之意,也可以说事奉君王的臣民所居住地区曰服,在这里是指受君王统辖的区域。在史学界,对五服辖区有两种理解,一是理解为古代王畿外围的地方,各以五百里为率,按照距离都城的远近分为五等,叫五服。这种理解认为,五服制中不包括王畿。二是认为王畿及其周围的地方统称五服。这种理解认为,五服制中包括了王畿。在《禹贡》中,只讲五服,而未讲王畿。这说明它采用第一种说法。我们以为第二种理解较为正确,原因是王畿尽管是国王直辖区,但它仍是国家疆域的一部分。五服情况大致如下:
“五百里甸服”。即临接王畿的五百里地方是甸服。“甸”,颜师古注为“言田也,主为王者治田”。意思是说,甸服是国王直接统辖区,这一区域内的劳动人民承担耕种国王土地,并为国王(包括官府)生产主要的生活必需品。
“五百里侯服”。甸服以外的五百里地方是侯服。这一区域是国王委派亲信或臣下代表国王进行统治的地区,实际上就是诸侯的封国区。以上甸服、侯服,包括王畿,这三部分地方就是古代一个王国的疆域或版图。
“五百里绥服”。绥是安抚、约束、羁縻之意。以此来说,绥服是受国王安抚、约束、羁縻的地区。这种地区在王国疆域以外,是指王国疆域和边远少数民族生活地区之间的地方。这一地区的作用,一方面在于推广中原文化,另一方面负有整顿军备保卫王都和诸侯安全的责任。(www.xing528.com)
“五百里要服”和“五百里荒服”。“要服”、“荒服”,实际上是古代偏僻、荒凉、遥远的地区,即远离中原的少数民族地区,亦即戎、狄、蛮、夷之地[5]。
从上述可以看出,五服制同西周的封国制,在内容与形式上颇为相合。鉴于这种情况,所以有的史学工作者认为,“五服制在西周时期实行过,到战国时消亡”。我们觉得,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由于五服制的区域划分过于规整,这同西周的疆域及其以外地方无法完全对上口。这一点也就充分表明,五服制和封国制,不是两种政区制,而是同一种政区制,只不过封国制是正式实行过的制度,而五服制则是封国制的理想化制度而已。
那么,九州制和五服制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我们认为,虽然九州制和五服制都是形成于春秋时期的地理观念,但二者反映的地域概念有所不同,其中九州制是春秋时期华夏族疆域,五服是华夏族疆域和戎、狄、蛮、夷各族活动区域的总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