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朝边界形成及解决方式

中朝边界形成及解决方式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朝边界本来是明确的,当然也存在问题。由于朝鲜方面首先提出了所谓中朝边界问题,因此,胡乔木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后全国史学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史学界应该讨论这一问题,发表对这一历史问题的意见。自清朝以来,中朝两国划界,主要就是解决这40—50里长边界的问题。这次划界,使双方有了法定的边界。很明显,中日《间岛协约》的签订,使中朝边界问题又一次得到了解决。

中朝边界形成及解决方式

中朝边界本来是明确的,当然也存在问题。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朝鲜认为,朝鲜的西部边界在大凌河(西辽河上游);南朝鲜1981年又宣称,他们已从汉城图书馆中发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同当时韩国政府所拟定的一份有关边界问题的文件,并说等到朝鲜统一以后,要根据这份文件同中国调整边界。由于朝鲜方面首先提出了所谓中朝边界问题,因此,胡乔木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后全国史学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史学界应该讨论这一问题,发表对这一历史问题的意见。

我们觉得,朝鲜方面提出边界问题,是他们试图利用历史上中朝两国特殊而复杂关系想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反映。

相传,高丽人是黄帝的后裔高阳颛顼之后,也有说高丽是古代夫余人的后裔。后来,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前1027年或前1046年),纣王叔父箕子率部分商朝遗民东渡鸭绿江,在今平壤地方建立了箕氏王朝,“传四十余世”。西汉初年,燕国卫满率千余人逃到朝鲜,被立为朝鲜王,定都王险城(今平壤)。经六七十年至卫满之孙右渠为朝鲜王时,右渠被臣下所杀,卫氏王朝灭亡。接着汉武帝在卫氏王朝统治区设置了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元明以来,朝鲜都附属于中国。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年间(1636—1643),列朝鲜为藩邦,朝贡不绝。到了光绪元年(1875年),日本出兵朝鲜,承认朝鲜为独立国。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两国都派兵入朝,结果日军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接着割地赔款,朝鲜便脱离中国而独立。在日俄战争中,日胜俄败,朝鲜归日本保护。宣统二年(1910年),日本开始吞并朝鲜。

由于中国和朝鲜在历史上有着上述特殊关系,所以元代以前两国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稳定的边界。自元、明以来,两国才以鸭绿、图们二江形成天然的边界。可是,由于长白山的支脉小白山的阻隔,使鸭绿、图们二江上游并不相连,各有自己的发源地。鸭绿江发源于小白山之西,向西南流;图们江发源于小白山之东,向东北流。二江源头相距约40—50里地。自清朝以来,中朝两国划界,主要就是解决这40—50里长边界的问题。那么,这段边界是怎样划定的呢?

据朝鲜史籍《朝鲜通文馆志》纪年篇记载,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五月,中朝双方曾派人勘定两江源之间边界。勘界中双方在分水岭上“勒石为记”,又绘“图二本,一进皇帝,一送本国”[24]。又据朝鲜文献记载:“鸭绿、图们两江之南为朝鲜境,之北为中国境,历年已久无疑议。”以上是当时中韩双方第一次划界情况。这次划界,使双方有了法定的边界。

此后又发生了所谓的间岛问题:在中朝第一次划界之后,以上地区及其以北出现了新的情况。据载,长白山附近,是当时中国的统治民族满族的发祥圣地,成为禁区,向来不许人民移居、垦种,所以在第一次划界之后,东起珲春,西到中国境内的一大片地方,逐渐变为荒凉之地。咸丰年间(1851—1861),清政府割让吉林省东南部给俄国,于是沙俄便招徕朝鲜人在此开荒种地,结果朝鲜人渡江来此地的越来越多。由于这里是满族的圣地和禁区,清朝官吏平时不来巡视这里,因而根本不了解在此地所出现的新情况。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吉林将军铭安命令知府李金庸办理珲春招垦事宜。当李金庸踏查此处荒地,东过嘎牙河时,才发现朝鲜人过江开垦的问题。那时,朝鲜人所垦土地已有八区,面积达八千余晌(晌,满语的计量单位,一晌约三千六百弓),朝鲜国咸镜道刺史竟发给越境朝鲜人地券,载入书册,并称这里为垦土,又称间岛,居然把中国领土看作朝鲜领有。而中国官员也不示弱,他们则把越界私垦的朝鲜民众编入珲春县和敦化县的户籍。接着朝鲜国王上书清朝恳请,自愿把朝鲜民众收回去,吉林将军铭安也答应了此事。不料,朝鲜民众乐不思归,同时联络钟城、稳城、会宁、茂山郡的朝鲜民众共同上书钟城府说:土们江不是豆满江,土们江以北不是中国领土,敦化县的处置是不妥当的。朝鲜钟城府据此照会中国敦化县,请求派人审查边界。(www.xing528.com)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朝双方派官员共同勘查小白山分水岭界碑和图们江(豆满江)发原地。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查勘一次。结果,中国仍主张以豆满江(即图们江)做国界,朝鲜方面承认无异议。不过,豆满江上游地方,其支流有数条,中国是把豆满江的支流石乙水作正源,而朝鲜想把豆满江的支流红土水作正源,因此双方产生了分歧,经争议无结果而散。后来,吉林将军长顺,因行使主权,奏请清朝垦务局,规定朝民所垦大量田亩一律征税,并查编不愿意回去的朝民改入我国国籍,同时照会朝鲜方面说,以后朝民不得再来移住耕作,朝鲜政府表示答应这一要求。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朝双方在豆满江沿岸设立了“华夏金汤固,河山带砺长”的十座界牌。立界牌后,这一地区无边界纠纷长达十多年。但日子一久,朝民私自渡江来此开垦的仍很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鲜变为日本的保护国,1910年朝鲜又成为日本殖民地,于是中、朝边界问题,就变成为中、日之间问题了。

日本在吞并朝鲜的过程中,图谋占领间岛地区,但由于当时对图们江的正源有不同说法,如有的说海兰河为正源,有的说红土水为正源,还有说石乙水为正源,因此之故,间岛的区域大小无法确定。经争论一年多之后,至宣统元年(1909年),日本终于同意以中国坚持的石乙水为图们江正源,接着在这一年(1909年)签订了中日《间岛协约》,再次确定了边界。

《间岛协约》第一条规定:中日政府声明以石乙水为国界;第三条规定:中国政府仍准朝民在图们江北垦地居住;第四条规定:图们江地方杂居朝民,服从中国法权,归中国地方官司管辖裁判,并同中国居民同样纳税,与中国居民受同样的法律约束,仅人命案方可知照日本政府。

很明显,中日《间岛协约》的签订,使中朝边界问题又一次得到了解决。当然,现今朝鲜有人会说,当时朝鲜已被日本吞并,朝鲜人民处于无权地位,《间岛协约》不能反映朝鲜人民的本来意愿。他们这样说,似乎有道理。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只在《间岛协约》的条文规定,更为重要的还是在自元明以来,中朝之间就根本不存在边界争议问题,而康熙时双方曾确认了边界,所谓间岛地区原是中国统治民族满族的发祥圣地,是清朝规定的垦、猎禁区,当地本来就不存在朝鲜人垦耕之事。间岛问题(也就是中朝边界问题)的引起,那是咸丰年间(1851-181年)清政府割让吉林省南部给俄国后,俄国招徕朝鲜人在此开荒种地的结果。早在康熙年间,双方在分水岭上“勒石为记”,朝鲜政府也无异议。清末,当清朝发现越界朝民垦耕一事后,如果朝鲜把越界朝民迁回去就没事了,可是他们却节外生枝,以致问题复杂化。不过,《间岛协议》条文规定同康熙时双方认定的边界是基本一致这点他们是无法否定的,历史他们是改变不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