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泾河的清浊变化: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

泾河的清浊变化: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古代历史上,陇东泾河曾经发生过“清”“浊”的显著变化,这与泾河水中所夹带泥沙多少有关。当夹带泥沙多,泾河水呈混浊状况时,被称为“浊泾”。泾河始称“泾”,最早见《尚书·禹贡·雍州》章“泾属渭汭”。这一科学标准表明,我国泾河流域黄土高原上地表层黄土若从所含粗粉砂量和粘土量来分类的话,实际上可分为“砂黄土”“黄土”和“粘黄土”三大类。

泾河的清浊变化: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

在古代历史上,陇东泾河曾经发生过“清”“浊”的显著变化,这与泾河水中所夹带泥沙多少有关。当夹带泥沙多,泾河水呈混浊状况时,被称为“浊泾”。对“浊泾”的著名说法,文献多有记载、学术界亦不乏研究。不过,要能对“浊泾”现象给予科学说明,那就必须对几个重要方面分别进行考述。

1.“浊泾”说的出典

“浊泾”说并非自先秦、秦汉时期就已出现,实际上它的出现时间是较为晚近的。为便于认识历史上泾河清浊演变及泾河中所夹带泥沙状况,先就“浊泾”说出典问题做简要考述。

泾河始称“泾”,最早见《尚书·禹贡·雍州》章“泾属渭汭”。《周礼·职方氏·雍州》亦仅有“其川泾汭”。《诗·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诗句,是将“浊”“泾”二字置于同一词语的首个例证。后至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关中地区修“白渠”,欲引泾河水灌溉农田,渠成关中民众歌之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32]成书于东汉的《汉书·沟洫志》又称泾河水为“填阏之水”[33]。据上述文献记载来看,时至两汉,泾河水所含泥沙已经较多,明显变成了浊流,但史籍中仍然未曾出现“浊泾”之语。经笔者反复核查,始知南朝梁元帝萧绎在大宝三年(又称太清六年)(552年)二月檄文中“浊泾清渭,靡不向风”[34]之语为“浊泾”最早之说。据此我们认为,梁元帝萧绎在大宝三年(即太清六年,552年)所颁檄文必定是历史上“浊泾”之说的真正出典,而此前文献中“泾”“浊”诸说只不过是“浊泾”说的渊源而已。

2.引起“浊泾”现象诸因素辨析

历史上泾河出现“浊泾”现象,学术界公认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其实,在历史地理学术研究深入发展的今天,这种看法在原则上虽然不错,但若深究,其明显有值得商讨、辨析之处。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要论定引起“浊泾”现象的首要因素到底是什么?笔者以为,要能在这方面讲清楚令人信服的理由,务必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拓展思路,也就是从地质、地理和人为三因素结合的思路中去探寻科学答案。

(1)自然因素

引起“浊泾”现象的地质、地理、气候等因素统称为自然因素。在自然诸因素中,主要是指地质条件、黄土特点、地震和降雨等几个方面。

据众多专家研究,在地质史上的更新世,即第四纪早期,约距今250万年前后,蒙古高原和今新疆东部戈壁地区的黄土,在风力搬运下开始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基岩上降落、堆积,其过程一直延续至距今8000年前后。史念海先生等曾指出:“在整个第四纪期间黄土沉积面积逐渐扩大,在黄土高原范围内形成了大面积的连续超覆,将第四季前形成的基岩,除少数高耸的岩石山地之外,大部掩埋于其下,并随下伏基岩的古地形轮廓,形成了黄土原、黄土梁、黄土峁,以及河谷断陷盆地等地貌类型。”[35]这就表明,在黄土堆积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当地早在地质时代形成的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基岩制约,泾河流域形成的黄土原自然也就成为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原、梁、峁、沟、谷等地貌并存的黄土区。在我国泾河流域黄土高原上所分布面积广大的黄土,并非完全是黄色壤土,而实质上大多是包含有粉砂的黄土。这种黄土所包含粉砂,“均以细粉砂为主,粗粉砂和粘土次之”[36]。据史念海先生等分类,在含有粉砂的地表层黄土中,“粗粉砂含量大于30%,粘土含量为15%”者,称“砂黄土”;“粗粉砂含量为15%~30%,粘土含量为15%~25%”者,称“黄土”;“粗粉砂含量小于15%,粘土含量大于25%”者,称“粘黄土”[37]。这一科学标准表明,我国泾河流域黄土高原上地表层黄土若从所含粗粉砂量和粘土量来分类的话,实际上可分为“砂黄土”“黄土”和“粘黄土”三大类。由于在泾河流域黄土高原各地地表层黄土中所含粗粉砂量、细粉砂量及粘土量存在差异,所以黄土高原各地历史时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基本自然条件是明显不同的。

泾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表层黄土除了其本身含有粉砂之外,还含有碳酸钙等物质。正因为泾河流域黄土本身是这种客观情况,所以就决定了这里黄土的以下基本自然特性:

首先,结构疏松,多孔隙。泾河流域地面所分布黄土,普遍含有粉砂(0.05~0.002mm),含量可达50%以上[38]。由于富含粉砂,所以泾河流域黄土难以形成紧密结构,而且其中多有孔隙,“孔隙度高达40%~55%”[39]。基于这一特性,泾河流域黄土蓄水能力差,也不利于植被的旺盛生长,并且一旦地震、降大雨和暴雨便易导致山崖崩塌和水土流失。

其次,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有一定发育。泾河流域黄土高原地表层黄土实际上是地质时代大风搬来的沙尘土,其中砂粒很小,落地后未形成沉积层理。同时由于其结构不紧密,亦未结成牢固的整体,但垂直节理却有一定发育,因此每遇大雨、暴雨,有较多地表水渗入,从而造成黄土崖面崩塌,现今泾河流域各地陡峭黄土崖、黄土墙、黄土柱等,都是这一自然特性与地震、雨水、风力结合所造成的种种奇异景观。

再次,含有碳酸钙,受水浸润易于塌陷。在泾河流域等黄土高原地表层黄土中,存在着较高含量的碳酸钙。据专家检测,在当地黄土中,约含碳酸钙12%~20%[40]。含碳酸钙黄土,主要分布于陕西北部、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三省的交界地区,尤其在“六盘山东边的董志塬和洛川塬分布得就比较集中,面积也比较大”[41]。这种含有碳酸钙的黄土,具有弱碱性、可蚀性,易受水浸润,并因地震、暴雨等(具体实例将在第三个大问题中列举)导致黄土原地面塌陷与山崖崩塌,以致黄土坠落沟谷,被水冲入泾河,导致“浊泾”现象形成。

(2)人为因素(www.xing528.com)

人为因素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发生水土流失及导致“浊泾”现象,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若要客观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造成“浊泾”现象的几种不同情况:一是长时间降雨或降暴雨,大量雨水从黄土垂直状缝隙渗入黄土崖或黄土山体,引起山崖或山体垮塌,垮塌下来的山崖或山体被洪水全部或部分冲入泾河,导致“浊泾”现象出现;二是地震引起黄土崖崩塌,所崩塌山崖坠落到沟谷,此后若有长时间降雨或降暴雨,并形成洪水,将垮塌到沟谷的山崖黄土全部或部分冲入泾河,出现“浊泾”现象;三是泾河干流和众多支流河道都由黄土堆积而成,当滚滚洪水在或长或短时间流过时,便将河道中黄土冲刷带入泾河,同样形成“浊泾”现象;四是当地人们为了农耕,砍伐林木,开垦天然倾斜状坡地或开垦草原成坡地,此后若长时间降雨或降暴雨,以致将倾斜坡地上疏松的黄土冲出地块、冲向沟谷,继而由沟谷洪水带入泾河,形成“浊泾”现象。当然,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出现流失的种类还可以再列出一些来,但无法找出由于人们的农耕活动直接造成水土流失的例子。可见,在“浊泾”问题学术研究中,简单地回避当地降大雨、暴雨等自然因素,只强调“浊泾”是由历史上人们的农耕活动引起的做法显然不够客观。

在历史文献中,有关陇东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的农耕活动所造成“浊泾”现象的明确记载虽然很少,但仅有的记载也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如《华亭县志·灾异志·霪涝说》载:“华亭由(清)同治安辑迄今六十年来,山原开垦,尽成熟地,一遇霪涝,毫无遮拦,滚水卷泥,漫山而下,坡地沃土,全被洗刷,川地当道,尽遭淹没,虽属天灾为患,抑亦人功,未至有以使之然也。”[42]这一记载表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在历史上所进行的农耕活动,在导致“浊泾”现象中虽然有作用,但却是间接的,尤其是在农业开垦后如果没有‘霪涝’发生,当地水土是不大可能导致严重“浊泾”现象发生的。

3.“浊泾”中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1)“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地理分布与可蚀性差异

众所周知,泾河流域包括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固原二县与甘肃省平凉、庆阳二市及陕西省长武旬邑、彬县等县地。以上三省区各有关县地,历史上都曾存在过水土流失现象,泾河中泥沙均与这些地区相关,但问题是分布于这些地区的黄土明显存在着种类差别,也就是说,以上各地黄土流失存在难易不同的实际情况。若从地图上查看泾河流域以上各地在陇东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就会发现庆阳市的环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北部,而庆阳市其他各县则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中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泾源、固原二县也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中部,而甘肃省平凉市属陇东各县地处黄土高原中南部。位于泾河下游的陕西省长武、旬邑、彬县等地,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南部。那么,“浊泾”中泥沙主要来源于以上哪一地区呢?若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那就必须先要搞清楚泾河流域“砂黄土”“黄土”和“粘黄土”的地理分布情况及三类黄土的可蚀性差异。

据专家检测,泾河流域的“砂黄土”主要分布于庆阳市环县境内,“黄土”主要分布于庆阳市其他各县区与宁夏泾源、固原和平凉市陇东各县。而流失较为轻微的“粘黄土”则分布于泾河下游的陕西省长武、旬邑、彬县及其以南等地。同时,以上三类黄土的可蚀性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陇东黄土高原“北部砂黄土地带黄土的相对可蚀性为24.81~27.55毫米/100毫米,中部绥德和延安(等黄土)地区为9.62~10.80毫米/100毫米,南部(陕西境)细黄土地带为8.87毫米/100毫米。也就是说,砂黄土地带的相对可蚀性最大,粘黄土地带最小,中部地区居二者之间”[43]。尤其是“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河流悬移泥沙量多在4000吨/平方公里以下,北部多在1万吨/平方公里以上”[44]。另有专家指出,“泾水(马莲河)上游侵蚀模数最强烈,年侵蚀模数可达1万吨/平方公里左右。环县北部丘陵沟壑区年侵蚀模数7769吨/平方公里,庆阳北部丘陵沟壑区7412吨/平方公里,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5746吨/平方公里”[45]。据此看来,泾河流域黄土高原上庆阳市环县的黄土具有最大可蚀性,而庆阳市其他各县可蚀性次之,至于宁夏、平凉、陕西等相关地区黄土可蚀性自然比庆阳市各县小多了。

(2)庆阳市各县水土流失状况

庆阳市各县因暴雨、长时间降雨引起“浊泾”现象的资料不少,其中既有引发山洪,冲刷沟谷、河岸、洼地的资料,也有冲毁房屋、堤坝、城垣等人工建筑的资料,还有马莲河及其支流含泥沙量的资料。如乾隆十八年(1753年)“六月二十二日,河水骤涨,冲塌红德城墙十丈有余,淹毙男妇大小六名口,河沿地亩被水冲压,房屋间有倒塌……六月二十二日自午至亥大雨如注,山水陡发,东西两川河流汹涌,一时宣泄不及,冲塌东南隅城角及民房、火药局,淹毙救活民兵三名。其沿川之新营等庄田禾,房屋亦有被伤之处”[46]。合水县境内河流侵蚀颇为严重,在河水冲刷下河岸“溃裂为崖,漩塌成阱之处如交织焉”[47]。庆阳市黄土高原地区泾河诸多支流的沟头,在雨水冲刷下前伸速度很快:“环县城东塬的一个沟头,1933年一次暴雨(冲刷)前进了80米;洪德张家塬窑沟脑44年中前进了500米;柑水水沟沿43年前进了1500米;毛井砖城子19年前进了1200米。”[48]在历史上的暴雨后,夹带大量泥沙的泾河洪流往往冲毁沿岸地方的众多人工建筑物,如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三月,屯田总管郭嘉议曾说:“去岁六月三日骤雨,泾水泛涨,元修洪郾及小龙口尽圮。”[49]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七月,庆阳大雨,“城垣、庐舍倾圮殆尽,死者甚众”[50]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庆阳府所属宁州于四、五、六月先后被雹、被水,“损伤禾苗轻重不一,其中有淹毙人口、牲畜,冲塌房屋、水磨、桥梁、道路之处”[51]。据新编《庆阳县志》载:1917年6月,庆阳新堡下暴雨,导致山洪暴涨,洪水夹带泥沙、石头。洪水过后,平地留乱石,地不能耕。1947年8月,正宁县山洪暴发,水势空前,“沿岸秋禾全被冲没,且将地冲成河,石沙堆满,不能耕种”[52]

在庆阳市水土流失的大量历史资料中,最令人触目惊心地莫过于当地水文站在降大雨时所测知的泥沙流量了。1933年8月6日和9日两天,“这两次降雨使马莲河东川落雨坪水文站悬移泥沙量为1.08亿吨,占年悬移泥沙量的35.1%”[53]。新中国建立后,“泾河平均每年输入渭河的泥沙量达2.38亿吨……其中,马莲河上游的西川达0.82亿吨”[54]。华池县柔远河,“在上世纪60年代输沙量401.7万吨,70年代增加到456.3万吨。”1964年春,“陇东董志塬出现了历史罕见的融雪径流,流域平均径流深度6毫米以上,径流量13.04万立方米,中上游流域侵蚀总量2233.8吨。叶家坡等5条支沟沟床平均冲刷深度为0.026~0.054米。塬面道路冲刷强烈,每公里冲刷20吨”[55]。1977年,“马莲河庆阳水文站7月6日和8月5日,共有悬移泥沙量为1.04026亿吨,占年悬移泥沙量的49.5%”[56]。甘肃省“庆阳地区巴家咀水库的库容3.7亿立方米,13年淤了(泥沙)1.6亿立方米,占总库容的43.2%”[57]。如果再考虑西汉时将马莲河称“泥水”[58],并在“泥水”流域设置“泥阳”[59]县,而其他相关地区文献却无这类记载。以上这些资料较为全面记载和描述了庆阳市各县历史上水土流失概况,从此不难看出,今庆阳市各县历史上所流失水土对泾河形成“浊泾”现象影响之大了。

(3)宁夏、平凉、陕西相关县地水土流失状况

地方志是记载当地水土流失状况最为详尽的文献,现在就来看宁夏、平凉、陕西相关县境泾河支流与干流有关记载。泾河西支源头,主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固原二县境内,由于此地属六盘山山区,植被分布、生长状况良好,历来水土流失不太严重,有关记载也很少,仅从《固原州志》查阅到“道光二十八年,阴雨四十日,清水河涨溢”资料。显然,此地无可能成为“浊泾”中泥沙的主要来源之地。

甘肃省平凉市所属平凉、泾川、崇信、华亭、灵台等县地,是泾河部分支流发源和干流的流经地区,这里部分县地的植被分布、生长状况较好,另部分县地则较差,自然对“浊泾”有着不同影响。据《平凉县志》记载:“胡卢水,在县西,源出镇原县颓沙山下,流入泾。”[60]平凉县太平水,在县东,“明嘉靖六年,水暴涨,漂没东部,溺居民”[61]。《泾州志》记载:“泾水在州境,自平凉西南来,发源岍头山,东流入邠州长武县界。郡志:泾河自邠以上,滩浅而流急,故浊。自邠以下,滩深而流缓,故清。”[62]《平凉府志》记载:诸水“过泾州之北以入泾,山多黄壤,水皆浊流”[63]。《清史稿》亦载:“道光元年七月,泾州霪雨,冲没桥梁、田庐、人畜。”[64]《华亭县志》记载:民国三年“秋八月朔,大霖三日,势如倾盆,山崩川溢,道路壅塞,高下禾苗多被淹埋,近河居民有漂没者”[65]。民国十年辛酉,夏六月“二十六日大雨,山原洪潦,顷刻数尺,沟涧河川,泥波二丈,田间麦磊,风卷泥埋,平地田庐,水冲涛荡,人畜漂没,禽兽淹毙”[66]。灵台县有关水土流失资料查到较少,其中有明“天启六年夏四月大雹雨,麦禾尽伤。”[67]又载:清顺治“五年戊子夏五月,淫雨经旬不止,大伤麦豆。……九年壬辰夏五月初四日大雨如注,河水泛涨,迅雷大震,民有震死者。是年六月初六日卯时,雷电火光大作,雨猛昼晦,河水泛涨,大损麦禾、谷豆”[68]。至于陕西省长武、彬县、三水(今名旬邑)等县地水土流失状况,从所见资料分析,其情况还不如平凉市各县严重。现将从地方志中查阅到的各有关县泥沙情况资料逐一予以列述:长武县“城垣周匝三里……城系土筑,不能坚固,故每岁必藉缮益濠,当泾、漆、黑诸水所经,泥沙易淤,故亦每岁挑浚”[69]。“长武城年久失修,垣垛坍塌过甚。宣统二年春夏间,经知县沈锡荣修理工竣,入秋,阴雨两月之久,周围墙垣倾颓不少”[70]。长武县“有黑水渡,通平凉、固原、甘肃诸路,夏秋泛涨,水甚汹涌,然风浪亦不竟日”[71]。长武城“自道光初年,连遭阴雨,城壕水陡涨,冲陷城门及公济桥”[72]。《邠州新志稿》载:泾河“水量,春冬水深约二尺,夏秋山洪暴发,水深约五六尺不等”[73]。旬邑(古三水)县“西溪河……多引灌为利,夏秋雨水澎湃”[74]。“敕修川,在(三水县)邑东北……其源出分水岭,经乎延川,淜湃南奔,合皇涧达于泾水”[75]。以上陕西省各县,虽然历史上的夏秋季节曾降大雨、暴雨,但地方志对洪水中泥沙量缺乏记载,这一情况必与当地泾河支流泥沙流失量较小有密切关系。

据上述资料判断,“浊泾”中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可以肯定说不会是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平凉市属陇东各县和陕西省有关县地,而必是今庆阳市属各县地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