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观对诸多学科的研究工作是具有指导作用的,其中对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学学科研究的指导作用尤为明显。那我们如何来认识这种指导作用呢?我们知道历史现象,由于有着国别、民族、时代以及地域的差别,所以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观在历史地理学研究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紧紧把握住人地关系观这个在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学学科中极具广泛性,且渗透一切方面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观认为,人类的历史活动无一例外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之内进行的,人类的一幕幕历史活剧,同样无一例外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舞台上演出的,从而可以断言,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历史不烙上地理环境因素影响的印记。这些情况雄辩地说明,人类的历史发展从一开始就同地理环境因素结下了不解之缘。再就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理论的创立而论,大量史实表明,它是在汲取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重视地理环境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创立的。所以,普列汉诺夫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不仅不排斥自然界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以它为前提(比方说,从《资本论》第一卷中就可以看出)”[62]。同时,由于所有历史运动的“根本原因”都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同自然界进行的斗争”[63],任何人类历史中“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是人们“与自然界的关系”[64],因而,自然界在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所起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这种情况也说明,进行历史地理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人地关系观为理论指导既是完全正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至于如何具体以马克思主义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进行历史地理学研究工作,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以下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65]在这里,着重阐明了三点:①历史科学是世界上一门唯一的科学;②历史划分为人类史和自然史两方面,并应从这两方面对历史进行研究考察;③人类史和自然史二者既是密切相联的,又是相互制约的。这就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要研究整个人类发展史,绝对不能仅仅局限于人类史,而是还要十分重视自然史。在对自然史的研究中,特别要重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变迁的影响和自然界变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即重视人地之间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世界各国人民所创造的历史千差万别,为什么情况会如此?这是历史研究中遇到的一大难题。在对这类问题的认识方面,普列汉诺夫有一段十分精采的论述,他说:人们之所以这样地,而不是那样地创造历史,并不是他们自觉地要这样地,而不是那样的创造历史,而是因为他们的行动决定于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那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中,“当然也应当提到外部自然条件,但生产关系应当占有主要地位,生产关系是在特定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的,而生产力又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地理环境”[66]。可见,世界各国历史中千差万别现象的形成,归根到底还是与各有关国家人民在历史上和各自国家特定的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分不开的。
自奴隶社会以来,东西方国家社会之间逐渐形成的重大差别,是史学研究中遇到的另一主要难题。不过,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有关地理环境问题的部分论述已从理论上解答了这一问题。马克思曾指出:“东方各民族为什么没有达到土地私有制,甚至没有达到封建土地私有制?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和土壤的性质,特别是由于大沙漠地带,这个地带从撒哈拉经过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鞑靼直到亚洲高原的最高地区。”[67]普列汉诺夫也指出:如果说古代生产方式和东方生产方式“彼此有着很大的区别,那么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之下形成的”[68]。又说:“雅典社会的制度不同于中国的制度,西方的经济发展进程根本不同于东方的经济发展进程。当然,这里有许多东西也依赖该社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但人类发展的‘地理背景’毕竟无疑地表现出强烈的影响。”[69]
在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制度首先在西方国家确立,这一重大历史变革尽管与生产力高度发展分不开,然而它同样是“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70]的。看来,若从人地关系角度探讨历史上的东西方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重大差别,那也是科学的、正确的做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人地关系理论也曾指出在他们之前所存在的错误历史观,以及在那种历史观影响下所编写的历史著作中存在的问题。他们说:过去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生产力、资金和环境”这一历史的“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在这种历史观影响下编写的历史著作,把“现实的生活生产描述成某种史前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说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因此这种观点只能在历史上看到元首和国家的丰功伟绩,看到宗教的、一般理论的斗争,而且在每次描述某一历史时代的时候,它都不得不赞同这一时代的幻想”[71]。显然,由于错误历史观的影响和对历史上人地关系等因素的忽视,致使历史著述同社会现实有隔膜,史学研究成果犹如空中楼阁。
正因为如此,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进行“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即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引者注)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7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所主张的最主要之点是:任何历史记载的起点都应当是由于人们的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迁,而不是其他。很明显,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段重要论述,把以人地关系观为理论指导进行史学研究的问题阐述得更加透彻和明了。总之,以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理论为指导进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完全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
【注释】
[1]梁启超:《中国地理沿革图序》,《饮冰室合集》第十三册,上海中华书局印行,民国三十年再版,第25页。
[2][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第741页。
[3]《汉书》卷25下《郊祀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66页。
[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8页。
[5]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6]《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7页。
[7]《汉书》卷28《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43页。
[8]王国维校:《水经注校》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9]《淮南子·原道训》:“以地舆,则无不载也。”
[10]《历史地理学刍议》,《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
[11]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页。
[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页。
[15]转引自《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3,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676页。
[16]《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2,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250页。
[17]马克思:《资本论》卷1,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4页。
[18]《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3,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165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第20页注。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21]《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页。
[22]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8页。
[23]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1,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765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8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4,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1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3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3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3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4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4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8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9页。(www.xing528.com)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8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9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9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2页。
[37]《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4,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44页。
[38]《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1,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485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8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4,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5-76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4,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20页。
[43]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3,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164页。
[44]转引自《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1,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485-486页。
[45]《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3,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164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5页。
[47]恩格斯:《奥地利末日的开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17页。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7页。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7页。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6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0页。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8页。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1页。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1页。
[5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3页。
[56]马克思:《资本轮》卷1,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1页。
[57]《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3,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166页。
[58]《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4,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332页。
[59]《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1,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766页。
[60]马克思:《资本论》卷1,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4页。
[61]马克思:《资本论》卷1,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75页。
[62]《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2,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815页。
[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6页。
[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页。
[66]《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4,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332-333页。
[67]《马克思和恩格斯全卷》卷28,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0页。
[68]《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3,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178页。
[69]《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4,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44页。
[70]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5页。
[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页。
[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