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地理学是包括在历史学之中的,史地是不分家的,古代大多数学者重视史学有甚于地理学。即使这样,历史学的研究及其发展仍然是很不够的。现在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地理学,也能促进历史学研究的发展。
在历史时期,人类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之内进行。这一定的地域,就像一个舞台,人类发展的一幕幕雄壮的历史活剧就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这就表明,历史活动是离不开地理环境的,是离不开一定的地域的。再如,历代人口的分布、民族的迁徙、都邑的兴废、交通的变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战争等等,就是如此。据东汉张衡《西京赋》说,历史上生活在黄河下游和渤海湾一带的商族,有所谓“殷人屡迁,前八后五”的经历,意思是说,在汤以前,商族迁徙了八次都城,汤至盘庚间迁徙了五次都城。那么商族为何屡次迁都呢?有专家认为,是商贵族内部斗争所致。还有专家认为,商贵族为的是去奢行俭。但有的专家却不同意上述二说,他们经过对黄河的历史变迁的研究认为,商族屡迁,实与黄河泛滥有关。又如,早在唐代(公元七世纪),我国的东北边界在外兴安岭,《旧唐书·地理志》就将库页岛称作“窟悦”。可是苏联人曾经讲:中国的北部边界在长城,中国的疆域在长城以内。关于这个问题的是非曲直,只要我们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先考察一下唐朝黑水都督府的治所等问题就清楚了。《旧唐书·地理志》载:黑水府在今伯力。另据记载,在金代时,有一个行政区名为“蒲与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考古发掘证明,金代的蒲峪路治所就是今天黑龙江省的克东县。史书又载,蒲峪路以北三千里有其所辖的“火鲁火疃谋克”(即山谷之城之意)。这样,只要我们一推算就可知道“火鲁火疃谋克”刚好在外兴安岭上。至清代,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划定的边界也在这里。从上述事实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历史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确实对历史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