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注读第80章:小邦寡民

老子注读第80章:小邦寡民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本章中“小国寡民”的构想,即他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应该是国小民少,而百姓过的是淳朴生活的理想状态,从而反对的是统治者多欲、人为、干预,以及政治繁复、苛政峻法的政治手段。因今本有错简,故按甲、乙本编次,将今本《第八十章》移此。小邦寡民,邦要小,民要少,帛书乙本、王弼本“邦”作“国”。使民众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思想,学界一直广为争议。

老子注读第80章:小邦寡民

老子本章中“小国寡民”的构想,即他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应该是国小民少,而百姓过的是淳朴生活的理想状态,从而反对的是统治者多欲、人为、干预,以及政治繁复、苛政峻法的政治手段。

高明:本章经文王弼、河上公、傅奕、范应元诸刻本,以及景龙、易福等碑本,均列为《德经》之《第八十章》。帛书甲、乙本虽不分章,但其位置则在《第六十六章》之后,位于《第六十七章》。因今本有错简,故按甲、乙本编次,将今本《第八十章》移此(第六十七章)。

按,考虑读者阅读习惯,姑且暂从王弼诸本编次。

小邦寡民, 邦要小,民要少,

帛书乙本、王弼本“邦”作“国”。

任继愈:“小”“寡”,都是动词,使它小,使它寡。

河上公: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王弼: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吉也。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 即使有十倍百倍人工的器械,却并不使用,

帛书甲本如此,乙本作“使有十百人器而毋用”,王弼本作“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使:即使。

河上公:使民各长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征召,夺民良时也。王弼:言使民虽有什伯之一器,而无所用之,当何患不足也。

使民重死而远徙。 使民众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

帛书甲乙本与王弼本语意相反。王弼本作“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

重:看重。

河上公:君能为民兴利除害,各得其所,则民重死而贪生也。政令不烦,则民安其业。故不远迁徙,离其常处。王弼: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路,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

有车周(舟)无所乘之, 虽有船只车辆没有人乘用,

车周:帛书甲本如此,乙本作“周车”。即车舟,或舟车。“周”当为“舟”之假借。王弼本作“舟舆”。周车,罗尚贤《老子通解》:周王朝统治者的豪华车

河上公:清静无为,不作烦华,不好出入游娱也。

有甲兵无所陈之, 有铠甲和兵器没有机会陈显,

陈:陈列。河上公:无怨恶于天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使民众回到结绳记事的生活。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残“之:使民复结绳而”。

结绳:即结绳记事。在文字产生以前,古人用绳子作结来记事的方法。(www.xing528.com)

河上公:去文反质,信无欺也。

甘其食, (使民众)美其蔬食,

河上公:甘其蔬食,不思食百牲也。

美其服, 身着陋衣,

河上公:美其恶衣,不贵五色。

乐其俗, 乐于习俗,

河上公:安其茅茨,不好文饰之屋。

安其居。 安定居所。

邻邦相望, 与邻近邦国相望,

帛书乙本“邻邦”作“邻国”。

鸡狗之声相闻, 邦国的鸡鸣狗吠之声相互听闻,

河上公:相去近也。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无求无欲)民众从生到老不互相往来。

帛书甲本残“老死不相往来”。

河上公:其无情欲。王弼:无所求欲。罗尚贤:民众至老死不与旧邦贵族往来。

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思想,学界一直广为争议。高亨先生认为,不要提高物质生活,不要发展文化生活,人民无欲无知,满意于朴素、简单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所以没有乱事。这很明显是倒退到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任继愈先生说,老子认为文化给人们带来了灾难,要回到人类还没有创造文字、结绳记事的时代去。陈鼓应先生则认为,“小国寡民”乃是激于对现实的不满而在当时农村生活基础上所构幻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

本章讲“小国寡民”,表面上看是老子希望民众回到远古文明,即“结绳记事”时代,老子实际上的理想社会,是远离人为、远离干预、远离多欲,实现人性的“返璞归真”的理想社会生存状态,以此反对统治者人为干预、政治繁复、严刑峻法,以及邦国之间互相攻伐、兼并行为。分三层理解:

第一层,“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讲理想国家是国小民少,不为“百器”所用,不为财货、欲望而徙。反对多欲。

第二层,“有车周(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讲不享车舟之所“便”,不陈甲兵之所“能”,返璞归真。车舟虽“便”,但使人享于“惰”;甲兵虽“能”,但使国易兴“武”。不显其“能”。

第三层,“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讲理想社会是生活简朴,自给自足,邦国之间互不相扰。少“智”寡欲。

我们了解这些以后,就知道“小国寡民”就是地方自治,进一步主张要一个国家天下太平,必须国民道德充沛,人人能够自发自动,国民道德才能提升,然后才能讲自由自主,达到天下太平。这样解释“小国寡民”,才可能是老子的原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