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点讲“民不畏威”,民众是不怕威胁、恐吓的。首先讲一旦民众不惧怕统治者的威吓,那将预示着巨大的危险即将来临。所以说,统治者不要限制民众的活动,不要压制、阻塞民众的生计,如此,民众不会抛弃你。圣人的话,会正确做到“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自知、自爱,而不自贵。
民之不畏畏(威), 民众如果不惧怕威胁和恐吓,
畏畏:即畏威。后“畏”同“威”,威:威吓。
则大畏(威)将至矣。 则大的危险也来临了。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残“民之不”,“大威将至”。
威:威胁,危害。《说文》:威,畏也。河上公:威,害也。人不畏小害,则大害至,谓死亡也。畏之者,当爱精神,承天顺地也。
毋闸其所居, 不要封闭民众的居所(使之自由活动),
闸:关闭,封闭。帛书甲本如此,王弼本作“无狎其所居”:不要逼迫民众的居所。“狎”通“狭”,意为压迫、逼迫。无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高亨:狎,帛书乙本同,甲本作闸。狎借为闸。《说文》:“闸,开闭门也。”此是用作动词,即用闸门封闭。无闸其所居,不要封闭人民的住处,使他们自由活动。
河上公:谓心居神,当宽柔不当急狭也。
毋厌其所生。 不要压制、阻塞民众的生计。
厌:压制;抑制。任继愈:阻塞。
河上公:人所以生者,为有精神,托空虚,喜清静,饮食不节,忽道念色,邪僻满腹,为伐本厌神。王弼:清静无为,谓之居,谦后不盈谓之生,虽其清静,行其躁欲,弃其谦后,任其威权,则物扰而民僻,威不能复制,良民不能堪其威,则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故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
夫唯弗厌, 只有不压制、阻塞民众的生计,
王弼:不自厌也。是以不厌。
是以不厌。 民众才不憎厌弃(统治者)。
甲本残“以不厌”。(www.xing528.com)
不厌:不憎恶,不厌恶。河上公:夫唯独不厌精神之人,洗心浊垢,恬怡无欲,则精神居之不厌也。王弼:不自厌,是以天下莫之厌。
是以圣人, 因此圣人,
自知而不自见也, 自知而不自我表现,
不自见:不自我表现。河上公:自知己之得失。不自显见德美于外,故之于内。王弼:不自见其所知,以耀光行藏也。
自爱而不自贵也。 自爱而不自以高贵。
甲本残“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
不自贵:不自显高贵。河上公:自爱其身以保精气。不自贵高荣名于世。王弼:自贵则物狭厌居生。
故去被(彼)取此。 所以舍弃后者而取前者。
被:甲本如此,乙本作“罢”。“被”“罢”均“彼”之假借。
河上公:去彼自见自贵,取此自知自爱。
继《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讲“知人者智”,这一章老子希望统治者懂得一个道理:“民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统治者如果一味对民众压榨、压迫,用恐怖手段威吓、恐吓,民众自然就有忍无可忍的时候,真到那时,才是最大的危险。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经过反复验证了的。因而告诫统治者,要“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
分三层理解:
第一层,“民不畏威,则大威将至”,讲民众不惧怕统治者的威吓、恐吓,那将是巨大的危险。事实往往如此,历朝历代昏君,为了满足自己的奢靡享受,政治上专制、冷酷,经济上残酷剥削、压榨,殊不知这正是国家灾难的开始。
第二层,“毋闸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从具体层面讲统治者不能仅仅为了统治的需要,随意限制民众的活动,压制、阻塞民众的生计,否则将遭到百姓的抛弃。事实上也是如此,《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无道之君残酷压榨、剥削百姓,有道之君则宽厚待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三层,“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讲统治者要效“圣人之道”: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统治者只有做到这一点,就不会发生“民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