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注读第66章:善下江海

老子注读第66章:善下江海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讲“天道善下”,以江海为例,阐述圣人善下、不争之德。必以其言下之;必须以言辞对民众表示谦下;河上公:法江海处谦虚。天下乐隼(推)而弗厌也。《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胃(谓)不争之德,是胃(谓)用人,是胃(谓)肥(配)天,古之极也。”《第三十二章》:“俾(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谷)之与江海。”

老子注读第66章:善下江海

本章讲“天道善下”,以江海为例,阐述圣人善下、不争之德。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同样强调善下、不争之德,本章区别于其他章节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即居于民众之前不感到是妨害,居于民众之上不感到是负担。这个思想与其说是老子“民本思想”的体现,还不如说,老子思想体现了古代执政理念的进步性和超前性。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谷)王者,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多河流所汇往的地方,

帛书甲本残“江”。

浴:“谷”之假借。谷:溪流。《尔雅·释水》:水注溪曰谷。指水流会聚的地方。帛书甲乙本如此,王弼本作“谷”。

王:归往。《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正韵》:主也,天下归往谓之王。

以其善下之, 是由于它善于处下,

帛书乙本残“王者,以”“善”。

下:谦下。河上公:江海以卑,故众流归之,若民归就王。

是以能为百浴(谷)王。 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所汇往。

河上公:以卑下故能为百谷王也。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 圣人如果要领导民众,

河上公:欲在民上。

必以其言下之; 必须以言辞对民众表示谦下;

河上公:法江海处谦虚。

其欲先民也, 要想处民众之先,

帛书甲本残“民也”。

河上公:欲在民之前也。

必以其身后之。 必须把自己利益放在他们之后。

河上公:先人而后己也。

故, 所以,

居前而民弗害也, 居于民众之前不感到是妨害,

帛书甲本如此,乙本作“居上而民弗重也”。王弼本作“处上而民不重”。

害:妨害。《字汇》:害,妨也。(www.xing528.com)

河上公:圣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后,民亲之若久母,无有欲害之心也。

居上而民弗重也, 居于民众之上不感到是负担,

帛书甲本如此,乙本作“居前而民弗害”。王弼本作“处前而民不害”。

重:压迫,负担。河上公:圣人在民上为主,不以尊贵龙下,故民戴而不为重。

天下乐隼(推)而弗厌也。 天下民众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弃。

厌:厌弃,排斥。

隼:帛书甲本如此,乙本作“谁”。“隼”“谁”皆为“推”字假借。

河上公:圣人恩深爱厚,视民如赤子,故天下乐推进以为主,无有厌也。

不以其无争与, 不正是他不与民众相争吗,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作“非以其无静(争)与”,“静”“争”通假。王弼本作“以其不争”,因为他不与民众相争。

不以:不因、不因为、不正是。

河上公:天下无厌圣人时,是由圣人不与人争先后也。

故天下莫能与争。 所以天下没有人能跟他相争。

帛书甲本残“故天下莫能与”,“争”作“静”,乙本残“天”。王弼本作“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河上公:言人皆争自为,无与吾争无为。

这一章讲“天道善下”,再一次体现了老子思想中“善下”“不争”的思想。《老子》中多章也分别阐述过“善下”“不争”思想,如《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强调“不尚贤”,使民众不争名利。《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强调水的“不争”最高品德与境界。《第二十二章》:“不自视(是)故明(彰);不自见故章(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强调“不争”在于“不自视”“不自见”“不自伐”。《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胃(谓)不争之德,是胃(谓)用人,是胃(谓)肥(配)天,古之极也。”强调“不武”“不怒”“弗与”“为之下”“不争之德”。《第三十二章》:“俾(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谷)之与江海。”讲“道”在天下,犹小溪归于江海。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老子的“居前而民弗害,居上而民弗重”思想,是其“爱民观”体现,是古代执政理念的重要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分三层理解:

第一层,“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谷)王”,讲江海之所以成为众多河流汇注的地方,在于“善下”。

第二层,“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隼(推)而弗厌也”,讲“善下”思想如何具体实践:要领导民众,就要对民众谦下;要想处民之“先”,必须把自己利益放在他们之后;居于民众之前不感到是妨害,居于民众之上不感到是负担,天下民众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弃。古代贤明君王对贤才、民众“谦下”有无数例子;而在其位成为民众负担、危害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第三层,“不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讲不与民争利的“不争之德”,对当今仍有重要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