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注读解析-老子注读

老子注读解析-老子注读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为”在本章出现为第八次: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其他在《第二章》《第三章》《第三十八章》《第四十三章》(两处)《第四十八章》(两处)《第五十七章》(两处)《第六十三章》出现。未兆,未有预兆,尚未发生。慎终若始,如果慎终如始,慎终若始:慎:谨慎。从这一章来讲,是上一章《第六十三章》的进一步延伸,是其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体现。

老子注读解析-老子注读

本章主要讲“为之未有”,做事当于未有萌芽之时。从发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是不反对“有为”的,他主张的“有为”,是要因势利导、遵从规律、从细微之处着手。继上一章《第六十三章》:“图难乎其易,为大乎其细”原则,老子做了进一步阐述:“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层)之台,作于蔂土;百仁(仞)之高,始于足下。”

老子反对的“有为”,是妄为、执意而为,即“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无为”在本章(《第六十四章》)出现为第八次: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其他在《第二章》《第三章》《第三十八章》《第四十三章》(两处)《第四十八章》(两处)《第五十七章》(两处)《第六十三章》出现。

其安也,易持也。 局面安定,容易把持。

帛书乙本此节均残。

持:把持。河上公:治身治国,安静者易守持也。

其未兆也,易谋也。 未露先兆,容易谋划。

兆:预兆。未兆,未有预兆,尚未发生。

河上公:情欲祸患,未有形兆时易谋止也。

其脆也,易泮也。 事物脆弱,容易化解。

脆:脆弱。

泮:王弼本如此,帛书甲乙本均残,高明训作“破”。“泮”,音pàn,通“判”。分离。判:分开。《说文》:判,分也。陈鼓应:破裂。

河上公:祸乱未动于朝,情欲未见于色,如脆弱易破除。

其微也,易散也。 事物细微,容易消散。

河上公:其未彰着微小,易散去也。王弼:虽失无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兴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说慎终也,不可以无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无而弗持,则生有焉,微而不散,则生大焉,故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

为之于其未有也, 处理问题当于未有萌芽之时,

河上公:欲有为,当于未有萌芽之时,塞其端也。王弼:谓其安未兆也。

治之于其未乱也。 治理事情要在乱未发生之前。

帛书甲本残“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河上公:治身治国,于未乱之时,当塞闭其门也。王弼:谓闭微脆也。

合抱之木, 合抱的大树,

生于毫末; 生长于细小的萌芽;

帛书甲本残“合抱之木,生于”,乙本残“合抱之”。

毫末:细小的萌芽。河上公:从小成大。

九成(层)之台, 九层的高台,

成:层。王弼本作“层”。

作于蔂土; 从一筐一筐的土垒起;

蔂:音léi,藤制的筐子。依帛书乙本,甲本作“羸”,通“累”。王弼本作“累”。河上公:从卑立高。

百仁(仞)之高, 登百仞之高,

帛书甲本如此,乙本“百仞”作“百千”,误。王弼本作“千里之行”,即千里的远行。

仁:通“仞”。“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这里形容极高。

始于足下。 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帛书甲本残“下”。

河上公:从近至远。

为之者败之, 主观妄为一定会失败,

帛书乙本如此,王弼本无“之”。

河上公:有为于事,废于自然,有为于义,废于仁,有为于色,废于精神也。

执者失之。 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

执:掌握,把持。

河上公:执利遇息,执道全身,坚持不得,推让反还。王弼:当以慎终除微,慎微除乱,而以施为治之,刑名执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故败失也。

是以圣人无为也, 所以圣人不妄为,

帛书甲本以上残甚,仅存“也”。

故无败也; 所以不招致失败;

帛书甲本残“故”“也”。

河上公:圣人不为华文,不为色利,不为残贼,故无败坏也。

无执也, 不强行把持,(www.xing528.com)

故无失也。 所以不失去。

乙本残“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河上公:圣人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无所执藏,故无所失于人也。

民之从事也, 人们做事情,

河上公:从,为也。

恒以其(几)成而败之。 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而失败。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作“恒以其(几)成事而败之”。

其:“其”“几”通假。几:接近;达到。《尔雅》:几,近也。

河上公:民人为事,常于功德几成而贪位好名,奢泰盈满,而自败也。王弼:不慎终也。

故曰: 所以说:

帛书乙本如此。

慎终若始, 如果慎终如始,

慎终若始:慎:谨慎。谨慎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帛书甲本如此,乙本“终”作“冬”,通“终”。

则无败事矣。 就不会有失败之事。

帛书甲本残“无败事矣”。

河上公:终当如始,不当懈怠。

是以 因此,

人欲不欲, 圣人以不欲之欲,

帛书甲本残“是以圣人”。

河上公:圣人欲人所不欲,人欲彰显,圣人欲伏光,人欲文饰,圣人欲质朴,人欲色,圣人欲于德也。

而不贵难得之货; 不珍贵难得的财货;

河上公:圣人不眩为服,不贱石而贵玉。王弼:好欲虽微,争尚为之兴,难得之货虽细,贵盗为之起也。

韩非子·喻老》: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以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以不学之学,

任继愈译为:[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陈鼓应译为:言效法人们未能效法的大道。

河上公:圣人学人所不能学,人学智诈,圣人学自然,人学治世,圣人学治身,守道真也。

而复众人之所过; 补救众人之过失而行之。

复:任继愈:补救,弥补。高亨:复,返也,从错误的道路上走回来,所以改过为复。

河上公:众人学问反,过本为末,过实为华,复之者,使反本也。王弼:不学而能者,自然也。喻于不学者过也。故学不学,以复众人之所过。

《韩非子·喻老》: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故曰:“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

能辅万物之自然, 能辅助万物的自然本性(行事),

辅:助,辅助。

河上公:教人反本实者,欲以辅助万物自然之性也。

而弗敢为。 而不敢妄加干预。

从这一章来讲,是上一章《第六十三章》的进一步延伸,是其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体现。《第六十三章》强调的是“图难乎易”,本章确定的是“为之未有”;《六十三章》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无事”“无味”为前提,本章以“有为”“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为前提;前者以“多易必多难”为落脚点,后者以“无为”“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为落脚点。

分三部分理解:

第一部分即本章主旨“为之未有”:“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三个对句:局面安定容易把持,事态未兆容易谋划;脆弱容易化解,细微容易消散。处事当在未发之前,治世当在未乱之时。套用《第六十三章》的话就是:“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或曰:防患于未然。

第二部分以极其生动的比喻,讲事物发展演变的道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层)之台,作于蔂土;百仁(仞)之高,始于足下。”事物发展演变都是经历了萌芽、基础、起步等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它既是为政的谋划过程,又是每个人谋划事业的过程。

第三部分强调“无为”“弗敢为”:“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以其(几)成而败之。故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一层讲“无为”“无执”“慎终若始”;第二层讲“欲不欲”“学不学”,以“不欲”之欲、“不学”之学,补众人之过;第三层讲遵从自然行事,不敢乱为。

尤其是“学不学”,可谓人类社会大学问。世间“学”有不同之“学”,择其要,一为“学”,为“学”而“学”;二为“学不学”,学“不学”之学。何谓“学‘不学’之学”?即学人之“不学”,学人之所“不能学”。我们往往重视“学”的本身,而忽视了“‘不学’之学”。“学”固然是基础,然“‘不学’之学”则更为重要,它为我们打开更广阔的视野,从而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其中道理,非一定修为者不能领悟。

这一章三个对句、三个排比句,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形式表现,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绝佳统一。

尚书·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行远),必自迩(近)。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

大意:如果升高,一定要从下面开始;如果行远,一定要从近处开始。不要轻视人民的事务,要想到它的难处;不要苟安君位,要想到它的危险。慎终要从开头做起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