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注读》第50章:出生入死

《老子注读》第50章:出生入死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帛书甲本残“出”“入死”,乙本残“出”。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神劳惑,故死。进入军中(战争)不会受到伤害。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故无死地也。但在生死之中,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寿的人占十分之三,重点强调最后的十分之三:过分地奉养生命、妄动不止而踏入死地的,也占十分之三。

《老子注读》第50章:出生入死

本章主旨为“守本执生”,善于守本固根,就能执守生命。只有善于守本固根,就能趋利避害;反之,过分地奉养生命,妄动不止,就会踏入死地。

出生入死。 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

帛书甲本残“出”“入死”,乙本残“出”。

出生入死:王弼:出生地,入死地。

河上公:出生谓情欲出五内,魂定魄静,故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神劳惑,故死。

生之徒十有三, 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

帛书甲本残“生之徒十”“三”,乙本残“徒十有三”。

生之徒:徒,类,属。韩非《解老》:属之谓徒也,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者。生之徒即长寿之人。高亨、任继愈作“徒”通“途”解。

十有三:十分之三。王弼: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极,十分有三耳。

死之徒十有三。 短寿的人占十分之三。

帛书甲本残“死之”,乙本残“死”。

死之徒:属于夭折的一类。

河上公:言生死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香臭,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摇,于其死也反是。

民生生, 人们过分地奉养生命,

帛书甲乙本如此。

生生:过分奉养。依高明说。

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妄动不止而踏入死地的,也占十分之三。

动:妄动。乙本作“僮”,“动”之假借。河上公:妄行失纪。

河上公:人之求生动作,反之十三死地。

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四肢九窍十有(通“又”)三者,十有三者之动静尽属于生焉。属之谓徒也,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者。至死也,十有三具者皆还而属之于死,死之徒亦有十三。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凡民之生生而和固动,动尽则损也;而动不止,是损而不止也。损而不止则生尽,生尽之谓死,则十有三具者皆为死死地也。故曰:“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也? 这是为什么呢?

河上公:问何故动之死地也。

以其生生也。 那是因为(违道而)过度奉养生命了。

“生生”,义同上文。

王弼本作“以其生生之厚”。

河上公: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违道忤天,妄行失纪。

盖闻善执生者, 听说善于执守生命的人,

帛书甲本残“闻善”,王弼本“执生”作“摄生”。

盖闻:盖,发语词。闻,听说。

执:执守,掌握。王弼本作“摄生”,养生。河上公:摄,养也。又,“摄”“执”通。高明:“摄”“执”古音相同通假。“摄生”,养生也。盖闻善摄生者: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

陵行不辟(避)兕虎, 在山谷中行走不用躲避犀牛和猛虎,(www.xing528.com)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残“避”。

陵:山谷、山地。《说文》:陵,大阜也。王弼本作“陆”。

辟:古同“避”。王弼本作“遇”。应误。

兕虎:兕,音sì,犀牛。甲本“兕”作“矢”,假借字。下同。兕虎,泛指猛兽。

河上公:自然远避,害不干也。

入军不被甲兵。 进入军中(战争)不会受到伤害。

被:受。刘师培作“备”解。一作“披”解,译作:进入军中不用兵器和甲胄。

甲兵:帛书甲本、韩非《解老》、王弼本如此,乙本作“兵革”。高明:“甲”“革”乃同音相假,当从甲本。

河上公:不好战以杀人。

兕无所投其角, 兕牛用不上它的角,

帛书甲本“兕”作“矢”,“投”作“椯”(音duǒ),高明:假“椯”字为“投”。乙本残“所投其角”。

虎无所昔(措)其蚤(爪), 猛虎用不上它的爪,

帛书乙本残“虎无所措”。

昔:假借为“措”。措:施行,用。

兵无所容其刃。 兵器用不上它的刃。

帛书甲本残“其刃”,乙本残“无所容其刃”。

河上公:养生之人,虎兕无由伤,兵刃无从加之也。

夫何故也? 这是为什么呢?

帛书甲本残“夫”,乙本残“夫何故”。

河上公:问虎兕兵甲何故不害之。

以其无死地焉。 是因为(善于执守的人体天地之道)没有进入死亡境地。

帛书乙本残“死地焉”。

河上公:以其不犯十三之死地,言神明营护之,此物不敢害。王弼: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极,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极,十分亦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故无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戈兵,兽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无所容其锋刃,虎兕无所措其爪角,斯诚不以欲累其身者也。向死地之有乎。夫蚖蟺以渊为浅,而凿穴其中,鹰鸥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矰缴不能及,网罟不能到,可谓处于无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饵乃入于无生之地,岂弗生生之厚乎。故物苟不以求离其本,不以砍沦其真,虽入军而不害,陆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则而贵信矣。

《韩非子·解老》:凡兵革者,所以备害也。重生者,虽入军无忿争之心;无忿争之心,则无所用救害之备。此非独谓野处之军也。圣人之游世也,无害人之心,无害人之心,则必无人害,无人害,则不备人。故曰:“陆行不遇兕虎。”入山不特备以救害,故曰:“入军不备甲兵。”远诸害,故曰:“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错(通“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不设备而必无害,天地之道理也。体天地之道,故曰:“无死地焉。”动无死地,而谓之“善摄生”矣。

“善执生”,即谓善于执守生命,即守本固根。所以这一章讲善于守本固根,这样就能执守生命。此“守本”即“守道”,善于“守本”“守道”固根,就能趋利避害;反之,过分地奉养生命,妄动不止就会踏入死地。“守道”的人,由于善于执守生命,即便在山谷中行走不用躲避猛兽(犀牛和猛虎),进入军中不会受到伤害。因为,那些东西对“守本”“守道”的人是无所伤害的。

分三层理解:

第一层讲“出生入死”,人有生死。但在生死之中,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寿的人占十分之三,重点强调最后的十分之三:过分地奉养生命、妄动不止而踏入死地的,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过度奉养,妄动不止,则适得其反。如河上公所言: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违道忤天,妄行失纪。

第二层讲归其要,是要“善执生”,善于“守本执生”,善于守本固根,这样就能执守生命。显然,“善执生”是“体天地之道”。

善于“守本”“守道”固根,就能趋利避害,野牛没有地方使用它的利角,猛虎没有地方施展它的坚爪,兵器没有地方使用它的锋刃。

再,如果解“善执生”为“善摄生”,“善摄生”即“善于养生”,亦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