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注读第45章: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注读第45章:清静为天下正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主旨讲“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可以成为天下之正。“正”在本章出现是第四次:“清静为天下正”。第二层是主旨,讲“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第三十九章》讲“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一”为“道”;本章“清静”为“道性”。

老子注读第45章:清静为天下正

本章主旨讲“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可以成为天下之正。“清静”不仅仅是道家术语或是常用概念,更重要的是道家哲学组成部分,是道的作用和体现。《淮南子·原道训》则说: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

“正”在本章出现是第四次:“清静为天下正”。“正”作“准则、标准”解;另有《第八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九章》《第五十七章》《第五十八章》《第七十八章》等。

大成若缺, 最为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所欠缺(不足),

大成:最为完满的东西。河上公:谓道德大成之君,若缺者,灭名藏誉,如毁缺不备也。一说“成”为“盛”者,不确。

其用不敝。 这样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败。

帛书甲本“敝”作“幣”。“幣”通“敝”,败坏;衰败。乙本残“大成若缺,其用不敝。”此章乙本残损,依甲本补正。

河上公:其用心如是,则无弊尽时。王弼:学行大成,常如玷缺,谦则受益,故其村用无困弊之时。

大盈若冲, 十分盈满又好像有所虚空一样,

冲:虚。河上公:谓道德大盈满之君也。者,贵不敢骄也,富不敢奢也。

其用不穷。 它的作用却永不穷尽。

乙本残“大”“用不敝”。

河上公:其用心如是,则无穷尽时也。王弼:大盈充足,随物而与,无所爱矜,故若冲也。

大直如诎。 最直的东西好像有所弯曲,

大直如诎:诎,音qū,通“屈”,弯曲。《广雅·释诂一》:诎,屈也。帛书甲本如此,乙本残。王弼本作“大直若屈”。义同。

河上公:大直谓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如屈者,不与俗人争,如可屈折。王弼:随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

大巧如拙。 最有“技巧”的人好像笨拙。

帛书甲本如此,乙本残“大巧”。巧:本义“技”“技巧”,引申为“高明”“聪明”。《说文》:巧,技也。河上公作“才术”解,高亨等作“灵巧”或“巧妙”解。

《淮南子·道应训》作“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河上公:大巧谓多才术也,亦不敢见其能。王弼: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

大赢如绌。 最大的赢余好像有所亏损。

王弼本无此句,作“大辩若讷”。讷:不善于讲话;说话迟钝。最好的辩好像有所木讷。

帛书甲本完好,乙本残“大赢如”。唯甲本“绌”作“”,从乙本补正。

赢:有余利,获利。赢余(盈余)。《说文》:贾有余利也。(www.xing528.com)

绌,音chù,不足、不够。:音nèn,《集韵》:音嫩。《玉篇》:热也。

河上公:大辩者,智无疑。如讷者,口无辞。王弼:大辩因物而言,己无所造,故若讷也。

趮(躁)胜寒, 动作急迅战胜寒冷,

趮:帛书甲本如此,王弼本作“躁”。趮,古同“躁”,《说文》:躁,疾也。乙本“胜”作“朕”。

河上公:胜,极也。春夏阳气躁疾于上,万物盛大,极则寒,寒则零落死亡也。言人不当刚躁也。

静胜热。 守静战胜躁热。

帛书甲本“静”作“靓”“热”作“炅”,乙本残此句。“靓”通“静”;“炅”,热。依帛书甲本、王弼本补正。

河上公:秋冬万物静于黄泉之下,极则热,热者生之源。

清静, 清静无为,

可以为天下正。 可以成为天下之正(准则)。

帛书甲本“清”作“请”,“静”作“靓”,乙本残此句,依帛书甲本、王弼本补正。

正:本义:不偏斜,平正。引申为“目标,标准、准则、榜样”。

河上公:能清静则为天下长,持正则无终已时也。王弼:躁然后能胜寒,静无为以胜热,以此推之,则清静为天下正也。静则全物之真,躁则犯物之性,故唯清静乃得如上诸大也。

本章先用五个类比关系:“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即“成与缺”“盈与冲”“直与曲”“巧与拙”“赢与亏”,来论述事物的矛盾性、对立统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其作用是用这几对关系为下文作铺垫。

其后,则以“趮(躁)胜寒,静胜热”的道理,来阐明自己“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的重要观点。

可分两层理解:

第一层核心就是“大成若缺”,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最“完美”的事物总是有所“欠缺”或“不足”,而有所“欠缺”或“不足”,正是完满事物的基础和动力。用了五个类比关系:“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即“成与缺”“盈与冲”“直与曲”“巧与拙”“赢与亏”,来阐述事物之间存在着矛盾性、对立性、同一性,以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第二层是主旨,讲“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事例不多,却充要论证了“清静”为天下之宗、“清静”为天下之正的思想、观点。

《第三十九章》讲“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一”为“道”;本章“清静”为“道性”。

同样讲“道”的作用和形态,事物发展变化充满辩证法,《第四十一章》:“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禺(隅);大器免(晚)成;大音希声;无(大)象无刑(形);道褒(隐)无名”,讲“明与费”“进与退”“夷与類”“德与谷”“白与辱”“广与不足”“象与形”等,皆一脉相承,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矛盾性、同一性、对立统一性。但两者落脚点不同,本章落脚点是为“清静无为”,“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一章》落脚点是为“唯道,善始且善成”,只有“道”,善于起始,(最终)善于成就(万物)。

两章皆体现了“道”的本质、属性及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是道家哲学的思想精华。

任继愈在《老子新译》中写道:“这一章讲的是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却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只有贯彻了‘无为’的原则,才能取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