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旨讲“知足不辱”,知足者,不辱于身。老子的“知足”观,其实经常和“知止”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本章讲“知足”“知止”,《第三十三章》讲:“知人者知(智)也,自知者明也。朕(胜)人者有力也,自朕(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第四十六章》也讲:“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洛(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则强调“知止”。
也可以说,老子的“知足”“知止”思想,是其权力观、名利观、财富观的充分体现,对于今天社会建设、政治建设、道德建设,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名与身孰亲? 声名与生命,哪一样更可靠?
身:生命。亲:本义近。《广雅》:亲,近也。引申为可靠、重要。
河上公:名遂则身退也。王弼:尚名好高,其身必疏。
身与货孰多? 生命与财货,哪一样重要?
多:轻重的意思;货,财货。《说文》:货,财也。
河上公:财多则害身也。王弼:食货无厌,其身必少。
得与亡孰病? 得到与失去哪一样更有害?
帛书甲本如此,乙本残“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亡:失去。病:有害。
河上公:好得利,则病于行也。王弼: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为病也。
甚爱必大费, 过分的喜好必招致更大的耗费,
河上公:甚爱色,费精神,甚爱财,遇祸患,所爱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费。
多藏必厚亡。 钱财多积必招致更多的失去。
帛书甲本残“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乙本残此句。此章帛书甲乙本残损,除互补外,均依王弼本补。
王弼:甚爱不与物通,多藏不与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也。
故知足不辱, 因此知道知足才不会招致辱身(屈辱),
犹自取其辱。河上公:知足之人,给利去欲,不辱于身。(www.xing528.com)
知止不殆, 知止才能没有危险,
河上公:知可止则财利不累于身,声色不乱于耳目,则身不危殆也。
可以长久。 (如此)可以保持长久。
此段帛书甲如此,乙本残损。
河上公: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故可长久。
这一章主要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为什么呢?这里有着沉重的社会教训和历史教训。前文既是铺垫,又是论据、论证,后文则是结论。分两层理解:
第一层,一连提出三个反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声名与生命哪一个重要?生命与财货哪一个更重要?得与失哪一个更有问题?这三个问题其实关乎人类最关心的三大问题:名利地位、生命财货、获得失去。这三大问题是欲望、追求,也可能因为不加控制,成为绳索、枷锁。
所以老子指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历史上,“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沉重的教训多矣、盛矣。统治者奢靡无度、穷尽奢华者有之,世人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者亦盛之。商纣王酒池肉林,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秦始皇求仙入海,汉哀帝断袖之癖;齐萧宝卷皇宫市井,梁萧衍舍身赎身,……如此等等。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者,“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第二层讲“知足”“知止”。知足者,不辱于身;“知止”者,可以长久。本章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九章》讲“植(持)而盈之,不若其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第四十六章》也讲:“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洛(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空空诗》(节选):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动。
田也空,屋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
《好了歌》(节选):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