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旨讲“柔弱者强”,“柔弱者”,柔而不弱,天下之事,无所不及。老子一向主张“贵弱”“无为”,因为它体现了“道”的基本“道性”:“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至)坚。”而《第七十八章》也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以易之也。水(柔)之朕(胜)刚也,弱之朕(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
最后说,讲“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和“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是一个道理。
“无为”在《老子》出现十一处,本章为第四次,有两处:“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其他在《第二章》《第三章》《第三十八章》《第四十八章》(两处)《第五十七章》(两处)《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出现。
天下之至柔,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
帛书乙本残“柔”。
至柔:老子哲学观点,“贵柔”“善下”“退让”。《第十章》云:“抟气至柔,能婴儿乎?”
驰骋于天下之致(至)坚。 它(可以)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
帛书甲本残“驰”。乙本残“之至坚”,“于”作“乎”。
致:帛书甲本如此,“致”通“至”。
河上公:至柔者水也,至坚者金石也。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王弼: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出。
无有入于无间, 无形无相能穿透没有间隙的地方,
帛书甲本如此,乙本残“无有入于”,王弼本少“于”。《淮南子·原道训》引古本老子作“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出于无、有,进入没有间隙)。
无有:无形无相。
无间:没有间隙。
河上公:无有谓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通神群生也。王弼: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出于经。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www.xing528.com)
帛书甲本“吾”作“五”,残“之有”,乙本残“知无为之有益”。
河上公:吾见道无为而万物自化成,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于人也。王弼:虚无柔弱无所不通,无有不可穷,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 不用言语之教,
河上公:法道不言,帅之以身。
不言之教:不用语言的教导,即身教。身体力行而启发、引导人。呼应《老子》道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无为”的益处,
河上公: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不劳烦也。
天下希能及之矣。 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得到。
帛书甲本残“言之”“天”,乙本残“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此章帛书甲乙本残损,除互补外,均依王弼本补。
希:通“稀”,少。
河上公:天下谓人主也,希能及道无为之治身治国也。
这一章是老子“贵柔”“无为”思想的反映,是“道”的本质特征。分两层理解:
第一层讲“柔弱者强”。即“天下之致(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至)坚”,讲“柔”的运动、“柔”的力量。
第二层讲“无为之益”。水“无形无相”,力量所及,无处不在,其作用正是“无为”的体现。换句话说,“柔弱”体现了“无为”的精神,柔而不弱,是“无为”的道性。天下之事、天下之人无一不是这样,但这种境界,谁能企及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