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注读:第37章天地自正

老子注读:第37章天地自正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是《道德经》中“道经”的最后一章,在帛书《老子》中则是第八十一章,主要讲“天地自正”。“正”在《老子》出现十一次,本章是第二次:不辱(欲)以静,天地将自正。天地将自然平正。参见《第三十九章》: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与《第三十二章》相通,指出“道”的本质、特性,为后文“万物自化”“天地自正”作铺垫;第二层讲守“道”则自化。

老子注读:第37章天地自正

本章是《道德经》中“道经”的最后一章,在帛书《老子》中则是第八十一章,主要讲“天地自正”。人们尤其是统治者如果遵守恒常、无名的“道”,自我化育、充实于“朴”,天地将“自正”。

“正”在《老子》出现十一次,本章(《第三十七章》)是第二次:不辱(欲)以静,天地将自正。这里“正”作“自然平正”解。王弼本“正”作“定”;另见《第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五章》《第五十七章》《第五十八章》《第七十八章》等。

道恒无名, 道是恒常无名的,

帛书甲乙本如此,见《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王弼本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陈鼓应:“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妄为。道常无为:河上公:道以物为恶常也。王弼:顺自然也。而无不为:王弼:万物无不由为以治以成之也。

侯王若能守之, 诸侯君王若能守住它(守住这种永恒、无形的大道),

万物将自化。 万物都将自然化育、教化、成长(符合恒常之道)。

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自然教化。万物将自化:任继愈:万物将自动向他归附。河上公:言侯王若能守道,万物将自化,妙于己也。

化而欲作, 万物化育成长到一定程度,会萌生一些欲望,

帛书甲乙本残“作”。

欲:贪欲。作:兴起,此指萌生。

吾将阗(镇)之以无名之朴。 我将以无名之朴来安定它。

阗:帛书乙本如此,甲本残“吾将镇之以无”。王弼本作“镇”。“阗”“镇”古通。高明:乙本假“阗”字为“镇”。《广雅·释诂》:“镇,安也。”“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意为:我将以无名之朴安之。

河上公:吾,身也,无名之朴,道也。万物以化,效于己也。复欲作巧伪者,侯王当身镇抚以道德。王弼: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将镇之无名之朴。不为主也,无欲竞也。

夫将不辱(欲)。 那么就不会产生过多的贪欲,(www.xing528.com)

辱:帛书甲乙本如此,高明:假“辱”字为“欲”。王弼本作“夫亦将无欲”。

不辱(欲)以静, 不贪欲以至于宁静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静”作“情”,王弼本作“不欲以静”。高明:帛书甲、乙本以“辱”字假“欲”,甲本又以“情”字假“静”。

天地将自正。 天地将自然平正。

帛书甲乙本如此。王弼本作“天下将自定”,意为:天下便自然而然安宁。

正:自然平正。参见《第三十九章》: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河上公注:言侯王得一,故能为天下平正。诸家虽然表述各异,但释义大致相同:高亨:自然太平。任继愈:自然稳定。陈鼓应:安定。高明:“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谓根绝贪欲,清静无为,天象乃运转正常,地气与四时相应,则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如第三十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三十二章》也讲“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渗(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主旨讲“道恒天下”,“道”恒常无名、朴初,却存于天下、行于天下。强调“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万物就将自动地归顺它)”;而本章强调的是“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最后归于“天地自正”,天地以自然为正。

这一章分三层理解:

第一层讲“道恒无名”,“道”恒常无名。与《第三十二章》相通,指出“道”的本质、特性,为后文“万物自化”“天地自正”作铺垫;

第二层讲守“道”则自化。统治者若能持守、遵循“道”的规律,万物自然会自我化育,无需强为;即便萌生有欲,以无名之朴安之、充实之。

第三层讲“天地自正”。只要顺其自然,天地自会以自为正、自我矫正。

老子在这里特别强调“天地自正”的道理,反对妄为、乱为、干预,尤其反对统治者违背自然规律,一味主观行事,强制百姓,甚至压榨百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