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注读:第33章自知明

老子注读:第33章自知明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主要讲“自知者明”,自知,是智慧。关于“知足”,《老子》中,“知足”出现四次,本章:“知人者知(智)也,自知者明也。朕(胜)人者有力也,自朕(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能战胜自己的,是强者。本章老子讲“自知者明”,现代社会讲“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就是个千古话题。第二层,讲“自知者明”,知道、理解、正确评价自己,才是最大的“聪明”,也就是说“自知者难”。人无“自知之明”多矣。

老子注读:第33章自知明

本章主要讲“自知者明”,自知,是智慧。由知人,讲到自知、自胜、知足、知行等“五知”,归根结底,还是提醒人们,要“自知”。

关于“知足”,《老子》中,“知足”出现四次,本章:“知人者知(智)也,自知者明也。朕(胜)人者有力也,自朕(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两次:“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大约出自老子。实际上,世界上一切事物,知他难,知己更难。统治者如此,老百姓亦如此。

所以老子强调,人要自胜、自足,而不能妄为、乱为,要守无为之“道”。

知人者知(智)也, 能善于了解别人、了解外物的人,是智慧,

河上公:能知人好恶,是为智。

自知者明也。 能够认识自我的人,才是聪明。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残“者,明也”。

河上公:人能自知贤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王弼:知人者自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朕(胜)人者有力也, 善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

帛书乙本“胜”作“朕”,甲本此处残“胜人”。但据下一句甲本“自胜者(强也)”,当依甲本“胜”为是。

河上公: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

自朕(胜)者强也。 能战胜自己的,是强者。

帛书甲本“朕”作“胜”,残“强也”。王弼本作“自胜者强”。

河上公:人能自胜己情欲,得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王弼:胜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用其智于人,未若用其智于己也,用其力于人,未若用其力于己也。明用于己,则物无避焉,力用于己,则物无改焉。

知足者富也, 知道满足的人,是最富有的,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残“知足者富”。

河上公:人能知足之为足,则长保福禄,故为富也。王弼:知足者自不失,故富也。

强行者有志也。 能坚持能持续努力的人,才是有志气的。(www.xing528.com)

强行:陈鼓应:勤勉力行。

河上公: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意于道,道亦有意于人。王弼:勤能行之,其志又获,故日强行者有志矣。

不失其所者久也, 不丧失所在根基的人,才能成就与保持长久。

河上公: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爱,天之精气则可以久。王弼: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获久长矣。

死不忘者寿也。 至死而不忘守道,才是真正的长寿

帛书甲乙本如此。

忘:王弼本“忘”作“亡”。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亦通。

河上公: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於天下,故长寿。王弼: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存乎。

本章老子讲“自知者明”,现代社会讲“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就是个千古话题。围绕“五知”:知人、自知、自胜、知足、知行来展开。可以分六个层次理解:

第一层,首先讲“知人者知(智)”,知道、了解别人是智慧,也是说“知人者难”。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人,往往自以为“知他”,知道别人、理解别人、洞察别人,却往往拘于“眼界”、认知的局限,认识事物失之于偏差。《庄子·秋水》云:“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来由之,包括“知人善任”实之不易。

第二层,讲“自知者明”,知道、理解、正确评价自己,才是最大的“聪明”,也就是说“自知者难”。世界上的事情往往这样,知人易,知己难。《庄子·秋水》讲了一个大道理: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

人们往往更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是孔子根据学生常常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围绕自己的志向、治国理想展开讨论: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大意:“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就受拘束而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给学生们一个由“不吾知”到“知吾”的机会。可见,人们希望“知吾”是多么的迫切,但往往失之于“自知”。人无“自知之明”多矣。

第三层,讲“自胜者强”,虽然说战胜别人有力,然则胜己者才是真正的强者,说到底,战胜自己才是最大的障碍。什么是最大的障碍呢?贪欲。河上公云:人能自胜己情欲,得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此情欲即贪欲,贪欲迷惑自我,统治者如此,世人亦如此。所以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又说:“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林则徐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层,讲“知足者富”,知足常足。纵观人类历史,“不知足”是社会进步的动因,而“不知足”,过度的贪欲、享乐,才是人类灾祸的诱因。所以老子《第四十六章》又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河上公说:人能知足之为足,则长保福禄,故为富也。王弼说:知足者自不失,故富也。应该是很好的注解。

第五层,讲“强行者有志”,坚持勤勉践行的人才是“有志”。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是坚持身体力行,二是要“有志”,有志向,有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善于知“道”,要善于行“道”。河上公说: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意于道,道亦有意于人。王弼说:勤能行之,其志又获,故日强行者有志矣。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讲“不失(道)则久”,所做一切,不失道才能长久。老子讲“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中的“其所者”“不忘者”,就是做人、做事之根基,就是我们所说的“道”。保持这个根基、坚持这个原则,就是守“道”、行“道”,就能长久不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