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注读第28章恒德不离

老子注读第28章恒德不离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主旨讲“恒德不离”。为天下溪,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恒德不离。恒常之德就不会离去。“恒德”,王弼本作“常德”。恒德乃足,恒久的德圆满充足,复归于朴。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万物的范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不背离恒常的德性,复归于无极。本章强调“恒德不离”,“三知”“三守”“三复归”属于“恒德”范畴,实现“善下、谦下”目标,“朴散”而成于万物,最后实现“大制”。第二部分讲“大制无割”。

老子注读第28章恒德不离

本章主旨讲“恒德不离”。不离什么?不离“三知”“三守”“三复归”。“三知”:知其雄,知其荣,知其白;“三守”:守其雌,守其辱,守其黑;“三复归”: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

这是老子“善下、退让”思想的进一步阐述,通过“三知”“三守”“三复归”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来阐明“善下”思想为恒常之德。

知其雄, 深知什么是雄强,

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

守其雌, 却安守雌柔的位置,

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

王弼:雄,先之属,雌,后之属也。

为天下溪。 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帛书甲本、王弼本如此,乙本“溪”作“雞”。溪:溪涧。河上公:如水流入深溪也。高亨:水沟,处于卑下位置。任继愈:沟溪。陈鼓应:蹊径。

为天下溪, 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恒德不离。 恒常之德就不会离去。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离”作“雞”。“恒德”,王弼本作“常德”。

河上公:人能谦下,如深溪,则德常在,不复离于己。

恒德不离, 恒常之德不会离去,

王弼本无此句。

复归于婴儿。 就能回到单纯的婴儿状态。

乙本残“归于婴儿”。河上公:复当归志于婴儿,悉然而无所知也。王弼:雄,先之属,雌,后之属也。知为天下之先者,必后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溪不求物,而物自归之。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知其荣, 深知什么是荣耀,

甲本“荣”作“日”,乙本作“白”,且乙本下文又有“知其白”句。高明:甲本则借“日”字为“荣”,乙本误“日”字为“白”。

守其辱, 就安于卑下的位置,

陈鼓应引易顺鼎等说:“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这六句疑为后人所窜入。

为天下谷。 作可以容纳天下万物的山谷。

王弼本作“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与帛书本语序不同。

谷:帛书甲乙本皆作“浴”。高亨:空谷,比喻人内心谦虚。

河上公:荣以喻尊贵,辱以喻污浊,如己之有荣贵,当守之以污浊,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谷也。

为天下谷, 作可以容纳天下万物的山谷,

恒德乃足。 恒久的德性才会圆满充足。

河上公:足,止也。人能为天下谷,德乃止于己。

恒德乃足, 恒久的德圆满充足,

复归于朴。 就能够复归那份本初的状态。

朴:朴初。高亨:未加人工的树木,比喻人原有的德性。任继愈:素材。高明:婴儿纯真无欲,乃为人之本原,无雕无凿之朴,乃木之本原。(www.xing528.com)

知其白, 深知明亮,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作“知其”,有脱漏。

守其黑, 却安守暗昧的位置,

王弼本作“知其荣,守其辱”。

黑:暗昧。陈鼓应:深知明亮,却安于暗昧。

为天下式。 就成为了天下万物的范式

式:河上公:法式。王弼:式,模则也。

河上公: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白,当复守之以默默,如暗昧无所见,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则德常在。

为天下式, 成为天下万物的范式,

恒德不忒。 这样不会背离恒常的德性。

忒:王弼本同此。帛书甲本作“貣”,乙本作“贷”,同“忒”。《广雅·释诂四》:忒,差也。

河上公:人能为天下法,则德常在于己,不复差忒。王弼:忒,差也。

恒德不忒, 不背离恒常的德性,

复归于无极。 复归到无极的境界。

河上公:德不差忒,则长生久寿,归身于无穷极也。王弼:不可穷也。

朴散则为器, 纯真之道分离成为各种“器物”(万物),

朴散:河上公:万物之朴散则为器用也。若道散则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也。王弼: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散:由聚集而分离。纯真之道分离。高亨:坏也。任继愈:破坏。陈鼓应:分散。

器:物。指万事万物。

圣人用则为官长。 圣人运用它们,则可掌管天下。

河上公:圣人升用,则为百官之元长也。王弼: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以善为师,不善为资,移风易俗,复归于一也。

夫大制无割。 以大道治理天下,就无所伤割。

大制无割:王弼本作“大制不割”。大制:一说“大治”。高明注引蒋锡昌:“大制”犹云“大治”,“无割”犹言“无治”。河上公:制御。以大道治理天下。无割:河上公:无所伤割。高亨:制,指治国之道。任继愈:制,管理,宰制。“不割”,不出于勉强,强制。

河上公:圣人用之则以大道,制御天下,无所伤割,治身则以大道制情欲,不害精神也。王弼:大制者,以天下之心为心,故无割也。

本章强调“恒德不离”,“三知”“三守”“三复归”属于“恒德”范畴,实现“善下、谦下”目标,“朴散”而成于万物,最后实现“大制”。只有“大制”,才能对万物无所伤割。

“三知”“三守”“三复归”,实质就是要知阳、守阴,知刚、守柔,知强、守弱,是大智、大制的一部分。

这一章可分两部分理解:

第一部分讲“三知”“三守”“三复归”。“三知”:知其雄,知其荣,知其白;“三守”:守其雌,守其辱,守其黑;“三复归”: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此为“天下式”,天下范式;此为“恒德”,恒常之德、恒永之德。

第二部分讲“大制无割”。以“朴散”而成于万物,大道治理天下,就无所伤割、无所人为割裂。

世之有恒德不难,但“恒德不离”难;知阳不难,守阴难;知刚不难,守柔难;知强不难,守弱难;知大道治国不难,对万物无所伤割难。历代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