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注读》第27章善行无迹结果

《老子注读》第27章善行无迹结果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主旨是“善行无迹”。善行者无辙迹;善于行路的人,不留下痕迹;辙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这一章可分两个层次理解:第一层讲“五善”,即“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籥(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但首句为纲,直接点明主题:“善行无迹”,其涵盖人类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

《老子注读》第27章善行无迹结果

本章主旨是“善行无迹”。老子在这一章里认为,作为有道者,一是应该顺应自然,不刻意而为,做到无形、无痕、无迹(“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等);二是善于物尽其用,“不贱石而贵玉,视之如一”。

其实,行世间诸事,无论善行、善为,伪善、伪为,恶行、恶为,很难做到“无迹”,但求做到不“刻意”而善,善存于内,外化于行,那便是最不显现的“善迹”。

《第三章》讲“不尚贤”,就是最大的不刻意。

“善行无迹”是行道的一种境界、目标,“善行”不求乎有得,于是无所谓失去。

善行者无辙迹; 善于行路(或善于做事)的人,不留下痕迹;

辙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帛书甲本如此,乙本作“达迹”,王弼本无“者”字。

河上公: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王弼: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

善言者无瑕适; 善于言谈的人,不会有瑕疵;

善言:善于言谈。一解为善“行不言之教”。

瑕适:帛书甲乙本如此。王弼本作“瑕谪”,义同。瑕疵。

河上公:善言谓择言而出,则无瑕疵,非过于天下。王弼:顺物之性,不别不折,故无取读,可得其门也。

善数者不用筹策; 善于计算的人,不依靠竹筹;

数:计算。

筹策:竹码子。古时计算用的竹制筹码。

河上公:善以道计专者,则守一不移,所计不多,则不用善策而可知也。王弼:因是乎数,不假形也。

善闭者无关籥(钥)而不可启也;善于关闭的不需要锁钥却谁也不能开。

帛书甲乙本如此。

关籥:籥,古同“钥”,锁钥。王弼本“关籥”作“关楗”,即栓销,关闭门户用的横木或木闩。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善于打结的不用绳索约束而谁也解不开。

帛书甲乙本如此。

结:系。任继愈、陈鼓应:捆缚。高亨、罗尚贤:结合。

绳约:原指绳索。比喻拘束,约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 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人,

圣人:帛书甲本作“声人”。恒:王弼本作“常”。

河上公: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性命。

而无弃人; 因而没有被抛弃的人;

河上公:使贵贱各得其所也。王弼:圣人不立形名,以检于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弃人也。不尚贤能则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常使民心无欲无惑,则无弃人心。

物无弃财(材), 物尽其用而无抛弃之材,

帛书甲乙本如此。财:通“材”。

王弼本作“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总是善于物尽其用,因而没有被抛弃的物。河上公:圣人不贱石而贵玉,视之如一。(www.xing528.com)

是谓袭明。 这就是袭明大道。

帛书乙本作“物无弃财,是胃曳明。”

袭明:袭:因袭,沿承。因袭明大道。河上公:圣人善救人物,谓袭明大道也。

故善人, 所以善人,

善人之师; 是善人的老师;

帛书甲本残缺,乙本如此,王弼本作“不善人之师”。

河上公: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王弼:举善以师不善,故谓之师矣。

不善人, 不善的人,

善人之资也。 是善人的借鉴。

帛书乙本如此。

资:河上公:资,用也。王弼:资,取也。取不善之用。任继愈:借鉴。取资、借资。

河上公:资,用也。人行不善,圣人犹教导使为善,得以给用也。王弼:资,取也。善人以善齐不善,以善弃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不贵其师, 不尊重他的老师,

河上公:独无辅也。

不爱其资, 不珍惜他的借鉴,

河上公:无所使也。

虽知(智)乎大迷。 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迷惑。

帛书乙本、王弼本如此。甲本“虽”作“唯”,“迷”作“眯”。

河上公:虽自以为智,言此人乃大迷惑。王弼:虽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于其道,必失,故曰虽智大迷。

是谓眇(妙)要。 这叫作玄妙精要的道理。

眇要:帛书甲乙本如此。王弼本作“要妙”。眇,通“妙”。精微,奥妙。任继愈:幽眇。陈鼓应:精要玄妙。

河上公:能通此意,是谓知微妙要道。

本章首讲“善行无迹”,虽然下文分别也讲善言、善计、善闭、善结其他事例,但“善行”实则涵盖后面四个事例,它们皆属“善行”范畴

央视连续醒目播放“善行无迹”公益广告,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精华,服务于当今社会发展,关于公益事业、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的一种很好解读。那么,最高的“善行”是什么?“无迹”是最好的解答和解读。“无迹”,了无痕迹、化于无形,不刻意而为,强胜刻意而为。

这一章可分两个层次理解:

第一层讲“五善”,即“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籥(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但首句为纲,直接点明主题:“善行无迹”,其涵盖人类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陈鼓应说: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

其他“四善”可以看作对首句之补充。“善言者无瑕适”,“无言胜有言”,善于采用不言之教,亦可。但亦可理解为,善言者言语不满、不过,似更为准确。如言语太满、太过,则言语失当、言语不符。“善数者不用筹策”,“无筹”胜“有筹”,表面上是说擅长计算的,不依靠算子竹筹。实则比喻善于谋划,不拘泥于筹策计算“善闭者无关籥(钥)而不可启也”,“无关钥”胜“有关钥”,表面上说,最可靠的“关闭”,就是没有“关闭”。实则比喻,最好的管理,不在于严苛的制度、法令。“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即无“绳约”胜过有“绳约”。实则比喻管理不仅仅依仗“绳约”之力,尤其是严刑苛法。

第二层讲“恒善不弃”,即“不弃人、不弃物”;“善人善师”“不善人善人之资”。真正的管理者,不因人而弃、因物而弃;善人善于为师、不善人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其资,是谓大迷。以上皆为“善行”之要,可谓之“袭明”,因袭大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