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点讲“道恒真、信”。老子讲,“道之为物”,无论是“惟恍惟忽”,还是“忽呵恍呵”,都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窈呵冥呵”,也是“其中有情(真)”“其中有信”。也就是说,“道”虽无形,却有“物象”,“有真”“有信”。
所以《庄子·内篇·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庄子·外篇·知北游》又云:“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孔德之容, 大德的形态,
孔德:大德。河上公: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处谦卑也。德:陈鼓应:“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容:状态,形态。
唯道是从。 唯独遵从“道”的法则。
唯:河上公:唯,独也。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于道也。王弼:孔,空也。唯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从:顺。
道之为物, “道”这个东西,
帛书甲乙本作“道之物”,王弼本如此。高明:“为”字似为后人增入。
惟恍惟忽。 是恍恍惚惚的,
恍忽:“忽”同“惚”。见《第二十章》“忽恍”解。帛书甲本如此,乙本作“沕”,下句同此。恍惚,仿佛,不清楚。王弼本如此。高亨:似有似无也。任继愈:不清楚。陈鼓应:犹“仿佛”。
河曰:道之于万物,独恍惚往来于其无所定也。
该句高亨译为“恍恍惚惚”。陈鼓应同此。任继愈则译为“没有固定的形体”。
忽呵恍呵, 惚惚恍恍啊,
其中有象。 里面有着它模糊的形象。
象:任继愈:形象。陈鼓应:迹象。
河上公:道唯恍惚无形之中,独为万物法像。
恍呵忽呵, 是那样的恍恍惚惚,
中有物呵。 里面存在着它的实质。
帛书甲乙本如此,王弼本作“其中有物”。物:实质。
河上公:道唯恍忽,其中有一,经营造化,因气立质。王弼:以无形始物,不系成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
幼(窈)呵冥呵,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
帛书乙本如此,王弼本作“窈兮冥兮”。“幼”通“窈”,窈:《说文》:深远。冥:暗昧。《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其中有请(情)。 那里面有它的真实存在。(www.xing528.com)
帛书甲乙本如此,王弼本作“其中有精”。情:“精”通“情”,“情”,实也。实,真实,存在。高亨:精神。真,真实,如上文有象、有物。任继愈:“精”与“气”,都是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陈鼓应:最微小的原质。
河上公:道唯窈冥无形,其中有精,实神明相薄,阴场交会也。王弼:窈冥深远之欺,深远不可得而见,然而万物由之,其可得见,以定其真,故日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其请(情)甚真, 那真实存在是本真的,
真:真实,本真。河上公:言道精气神妙甚真也,非有饰也。
其中有信。 那本真是可以得到信验的。
河上公: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王弼曰:信,信验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日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自今及古, 从今到古,
帛书甲乙本如此。王弼本作“自古及今”。河上公:自,从也。
其名不去, 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除,
河上公:从古至今,道常在不去。王弼:至真之极,不可得名,无名则是其名也。自古及今,无不由此而成,故曰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也。
以顺众父。 以此因循万物初始的状态。
顺:因循,遵循。《释名》:循也。王弼本“顺”作“阅”。
众父:帛书甲乙本作如此,王弼本作“众甫”,义通。“父”作“始”解。
河上公:阅,禀也。甫,始也。言道禀与,万物始生,从道受气。王弼:众甫,物之始也,以无名说万物始也。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 我何以知道这万物的起始呢?
河上公:我何以知,从道受气。
以此。 原因在此。
河上公:此,今也,以今万物皆得道精气而生,动作起居,非言吾何以知万物之始,皆始于无哉,知之也。
这一章继《第十四章》“天道无状”,执道“御”有,认为道为无状无象,即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混而为一。正是能够认识这无形之“形”、无状之“状”,才能“以知古始”,认识宇宙的初始。本章则明确提出“道恒真、信”。老子讲,“道之为物”,无论是“惟恍惟忽”,还是“忽呵恍呵”,都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虽“窈呵冥呵”,也是“其中有请(情)”“其中有信”。也就是说,“道”虽无形,却有“物象”,“有真”“有信”,最后,“以顺众父”,以此因循万物初始的状态。由“认识”,到“因循”,与《第十四章》有上下承接的关系。
分三个层面理解:
第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大德的形态,是尊道、从道的法则的根本体现,德为道的基本属性。
第二,而道的形态从“物”“象”来看,惟恍惟忽。忽呵恍呵,其中有象。恍呵忽呵,中有物呵。窈呵冥呵,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以此因循万物初始的状态。
第三,掌握这万物的起始,是因为遵从的是道的规律和准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