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注读第十章长而弗宰

老子注读第十章长而弗宰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老子由“无为”,提出“天道弗宰”思想,道家强调,为道者不能过于强调主观,为万物主宰。结语强调“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治国根本。天门启阖,呼吸(口鼻)开合,帛书甲本此段残毁。生之畜之,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畜:养育、繁殖。长而弗宰,长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河上公: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器用。其实,《第五十一章》作“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本章则无“为而不恃”句,明显有所不同。

老子注读第十章长而弗宰

本章老子由“无为”,提出“天道弗宰”思想,道家强调,为道者不能过于强调主观,为万物主宰。一连提出了六个治国疑问。指出,不能过于强调主观,而忽视客观: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精气致柔,能似婴儿无欲之状吗?清除杂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以智巧吗?天庭闭合,能为柔弱守静吗?明白事理四方通达,能不带主观成见吗?结语强调“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治国根本。

河上公称此章为“能为章”

本章“生而弗有,[为而不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句,互见《第五十一章》:“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载营魄抱一, 精神和形体合一,

载:语助词。高明注引诸家:古哉字,属上句。任继愈同此。南怀瑾作“装载”解。陈鼓应:助语词。以陈鼓应解为是。

营魄:即魂魄。帛书甲本残损。各家释义最岐。《辞源》:指魂魄、精神。《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河上公:营魄,魂魄也。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喜怒亡魂,卒惊伤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伤人肝肺,故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德寿延年也。王弼:营魄,人之常居处也。高亨注引魏源《老子本义》:“营,读为魂。”

抱一:即合一。一,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河上公:言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故曰一。布名于天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正平。入为心,出为行,布施为德,总名为一。一之为言,志一无二也。

能毋离乎? 能不分离吗?

毋:王弼本作“无”。王弼:载犹处也。营魄,人之常居处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也。

抟气至柔, 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

抟气:抟,结聚、凝聚。帛书乙本作“槫”。《字汇》:“槫,音团义同。”聚结之义。抟气:聚结精气。王弼本作“专气”。陈鼓应:集气。

能婴儿乎? 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

河上公: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能如婴儿,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王弼:专,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政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

修除玄监(鉴), 清除杂念内心玄妙似镜,

修除玄监:帛书乙本如此,甲本“监”作“蓝”。王弼本作“涤除玄览”。

修:通“涤”,洗,扫除。高明:“修”字与今本“涤”字,古音相同,乃声之转也。高亨:涤除,洗刷。

玄监:玄:玄妙深邃。览:高亨:玄览,甲本览作蓝,乙本作监。览、蓝均当读为监。监是古鉴字,镜也。老子称人的内心为玄监,因为心是玄妙的形而上的镜子。陈鼓应同此:帛书乙本作“玄览”,喻心灵深处明澈如镜。“玄”,形容人心的深邃灵妙。从高亨说。

河上公:当洗其心,使洁清也。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

能毋有疵乎? 能没有瑕疵吗?

河上公:不淫邪也。王弼:玄,物之极也,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则终与玄同也。

爱民栝(治)国, 爱民治国,

帛书甲残此两句,乙本如此,高明:“栝”字与“治”字乃声之转也。王弼本作“爱民治国”。

河上公: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

能毋以知(智)乎? 能不以巧计吗?

以:用。知:智,巧智。

河上公: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闻也。治国者,布施惠德,无令下知也。王弼:任衍以求成,运数以求匿者,智也。玄览无疵,犹绝圣也。治国无以智,犹弃智也。能无以智乎,则民又僻而国治也。

天门启阖, 呼吸(口鼻)开合,

帛书甲本此段残毁。

天门:鼻孔。河上公:治身,天门谓鼻孔。《辞源》:鼻孔。《老子》:“天门开阖,能无雌?”注:“天门,谓鼻孔。”

庄子·杂篇·庚桑楚》:天门者,无有也。

开阖:开、合。河上公:天门,谓北极紫微宫,开阖,谓终始两际也。治身,天门谓鼻孔,开谓喘息,阖谓呼吸也。陈鼓应:即动静。

能为雌乎? 能柔弱守静吗?(www.xing528.com)

雌:柔弱。《辞源》:谓柔弱,也喻退藏。《老子》:“天门启阖,能无雌乎?”又:“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雌:罗尚贤:不逞强。

河上公: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治国应变和而不唱。王弼:天门谓天下之所由从也。开阖治乱之际也。或开或阖,经通于天下,故日天门开阖也。雌,应而不唱,因而不为,言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

明白四达, 明白事理四方通达,

明白:了解,知道,清楚。四达:《辞源》:通达无阻。《老子》:“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庄子·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精神可以通达四方,没有什么地方不可到达)

河上公:言道明白如日月,四达满于天下,八极之外,故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彰布之于十方,焕焕煌煌也。

能毋以知乎? 能不以巧智吗?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残损。王弼本作“能无为乎”。同“爱民治国,能毋以知(智)乎”。河上公:无有能知道满于天下者。王弼:言至明四达无迷,无迷无惑,能无以为乎,则物化矣,所谓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则万物自化。

生之畜之, (依道生成)生长万物、养育万物,

畜:养育、繁殖。河上公:道生万物,而畜养之。王弼:不塞其原也,不禁其性也。

生而弗有, 生养而不占为己有,

河上公:道生万物,无所取有。

[为而不恃,] [有所作为不自恃为己功,]

帛书甲乙本无“为而不恃”句。河上公: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长而弗宰, 长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

河上公: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器用。

是谓玄德。 这就是自然无为的德性——上德。

王弼本作:“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本章“生而弗有,[为而不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此四句互见《第五十一章》,马叔伦谓此处四句与上文不相应,当衍文而删。石田羊一、陈鼓应从之。罗尚贤以为并无错乱。其实,《第五十一章》作“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本章则无“为而不恃”句,明显有所不同。

玄德:指自然无为的德性—上德。《辞源》:“指自然无为的素质。”

《庄子·天地》:其合缗缗(音mín,泯合无迹的样子),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指天下回返本真之后的自然情态)。意为混同合一是那么不露踪迹,好像是蒙昧又好像是昏暗,这就叫深奥玄妙的大道,也就如同返回本真而一切归于自然。

河上公:言道行德玄冥,不可得见,歌使人如道也。王弼:不塞其源,则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情。物自长足,不吾宰成,有德无主,非玄如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又知其主出乎幽冥。

老子在本章讲“天道弗宰”,天道不主宰、不割裂。在这里,玄德(上德)体现天道,自然无为的德性,不恃有、不主宰、不割裂。

分两个层面理解:

一是提出了六个治国疑问。在此指出不能过于强调主观而忽视客观: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聚结精气以致柔顺,能似婴儿无欲之状吗?清除杂念内心玄妙似镜,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以智巧吗?呼吸(口鼻)开合,能柔弱守静吗?明白事理四方通达,能不以巧智吗?

二是既然有客观存在,就应该不主宰、不割裂、不强为,无智而治,依道生成,养育万物,“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自然无为的上德,是治国根本。

本章应该说是与前几章承接,《第五章》提出“无亲”,《第七章》提出“无私”,《第八章》提出“善下”,《第九章》提出了“知止”,本章则提出了“天道弗宰”思想,是前后逻辑关系的体现,讲体道行道。

南怀瑾认为,《老子》的版本,一般习惯,都沿用王弼注的编排,九九八十一章,暗寓《易经》的象数。或非如此。

《庄子·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河上公: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器用。

高亨认为讲的是侯王应具有的六种品格;任继愈认为该章进一步发挥了老子无为的政治观;陈鼓应认为本章重在讲修身的功夫。

世亦有养身之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