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老子提出“道体知止”思想。在体道、行道过程中,要知进、知止。运用中就是知进退、知盈亏、知钝锐。归其要,就是“道体知止”。河上公称此章为“运夷章”。运,动也;夷,伤也。
知进固然重要,知止,对当政者更是一个重要的警醒。老子在本章中既是告诫侯王要持盈保泰,也是告诫世人知止而行。
(持)而盈之, 执持并且(过于)追求盈满,
:持,执,握,即把持。《康熙字典》引《集韵》:音峙。持也。帛书甲乙本如此,王弼本作“持”。
盈:满,盈满。
不若其已; 不如停止下来;
已:止。若:王弼本作“如”。河上公:盈,满也。已,止也。持满铃倾,不如止也。王弼:持谓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势必倾危,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德无功者也。
揣而兑(锐)之, 锻击得很锐利,
揣:音zhuī,《辞源》:捶击。通行本等作“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 不可长久保存。
帛书甲本作“不可常葆(保)之”。河上公:揣,治也,先揣之,后必弃捐。王弼: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恤,故不可长保也。
金玉满堂, 即便金玉满堂,
满堂:帛书甲本作“盈室”,乙本残“盈”。
莫之能守; 也没人能够守住;
河上公:嗜欲伤神,财多累身。王弼:不若其已。
自遗其咎。 就给自己带来灾祸。
咎:过失、灾祸。
河上公:夫富当赈贫,贵当怜贱,而反骄恣,必被祸息也。王弼:不可长保也。
功遂身退, 功业完成引身而退,
帛书甲本作“功述身芮(退)”。
天之道也。 这是合乎自然规律(天道)的。
河上公:言人所为,功成事立,名述称遂,不退身避位,则遇于害,此乃天之常道也。譬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王弼:四时更运,功成则移。
这一章又是讲天道及其运用,不仅仅是为人之道。联系前几章,《第五章》提出“天地无仁”,《第七章》提出“道行无私”,《第八章》提出“天道善下”,本章则提出了“道体知止”思想,逻辑紧密。
“道体知止”思想是什么:告诉我们在体道、行道过程中,要知进退、知盈亏、知锐钝、知富贫。简而言之,就是“知止”,戒妄、戒枉、戒贵、戒骄。
本章其实是由天道推及人道,其分三层意思:一是不可“持盈”“揣锐”;二是不骄、不满;三是知止、退身。
《第四十四章》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讲:“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三十二章》讲:“侯王若能守之,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本章讲:“持而盈之,不若其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这都是老子“知止”思想,财富观、名利观、权力观的重要体现,影响深远。
高亨认为这是老子的人生论,任继愈则认为是老子的“小农意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陈鼓应认为“不要贪慕成果”。
道家此观点其真正要义,应该是“知止”。所谓财富、名利、地位,不过是事物的表面现象,人类的外在需求。实质上,“知止”是指人类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要戒妄、戒枉,克服虚妄之念。
任继愈认为,这里表达了对待事物、对待生活的总的原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出头露面,容易受挫折,犯错误。此种小农意识,今天仍然流行,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谚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