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社会活动
本书的开篇处,就对个人的生活进行了观察,它即便微不足道,也是在各种事物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至此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迄今为止的社会观察告诉我们,各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相互依存、相互呼应、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我们得以生存,社会得以繁荣。有些人成为实业家,生产社会生存的必需品;有些人成为官吏,参与国家的政务;有些人成为学者,以自己的专业学术贡献社会;有些人成为教育家,为社会组织机构的形成陶冶人才;有些人成为军人、僧侣、资本家或劳动者,各自都以己之长贡献社会,同时又从社会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依相伴,戮力合作,以此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共同生存、共同繁荣。从这一点来看,这些不同行业的从业者有着相同的社会职能和共同的利害关系,但是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这些群体相互之间又是在对峙中共同生活、相互竞争着的。这些群体内部又存在着许多小的群体,这些小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他们在共同生活的同时也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从整体来看,这些群体组成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机构,就像耳、目、手、足、内脏、大脑等器官的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样,这些机构相互协调的活动也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将这些机构所进行的社会活动加以归类的话,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
1.实业活动或经济活动;
2.政治活动或行政活动;
3.宗教活动;
4.学术活动;
5.美术活动;
6.道德活动;
7.教育活动;
8.娱乐活动。
社会活动的兴起
社会活动被分为了八大种类,各个种类的活动又会进一步分化,发展成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且有其相应的名称。各个机构极其复杂的活动,它们之间相辅相成、通力合作,才维持了现今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这些复杂的社会活动,若追溯其源,我们会发现它们既不是形成于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不是近年来迅速兴起的事物。社会从最初的混沌状态发展到现今如此发达的程度,在这一漫长的岁月中,社会活动逐渐发展分化,才形成了今天这种繁多的种类。要理解这个过程,可从了解家庭的发展过程开始,然后参照家庭的发展模式来理解社会活动的发展模式,这样会容易得多。
社会活动发展分化的模型——家庭
如果一个男子独立经营一个家庭,此时洒扫应对,衣、食、住、行等,从内部家事的打理到外部的社会劳动,事无巨细都由一个人负责,但是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不管如何费心费力,都不可能顾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不满足于这种枯燥、不愉快的生活,于是让一名妇女加入,组成一个二人家庭。此时,妇女可以分担家庭内外的各种劳动,虽然相对于独居生活来说,男子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他不需要再费心考虑家事,能专注于自己专长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相同的劳动时间能创造出更多的劳动成果。而对于男女双方来说,他们都过上了更为有趣、愉悦的家庭生活。此时,妇女承担了一切家事活动,无暇参与社会劳动,而男子也完全不插手任何家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仆人加入,分担家庭主妇的家事活动,家庭主妇就可以有充分的精力参与社会劳动,从事其他领域的社会工作,这样夫妇双方都能过上更有趣、更愉快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家庭成员的增加会衍生出各方面的分工合作,家庭生活也因这种分工而变得越来越完美。
把社会整体看作一个大家庭,其中的各种机构就相当于家庭成员,各种机构进行的社会活动就类似于家庭中的分工合作。不管是初级简单的社会还是复杂发达的社会,在发展方式和机构分化方面是没有丝毫差异的。
实业及政治
实业活动
实业生活满足了社会的物质需求,是以人类的衣、食、住方面的需要为出发点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而政治活动则是面对来自社会内部或外部阻力时,为谋求社会的生存、实现社会的繁荣而采取的各种活动。人类在抵御饥饿、寒冷、潮湿这些自然力时,为了生存就必须在衣、食、住上得到满足,而谋求衣、食、住的各种活动是个人生活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从事着同样的实业活动,一旦有外敌出现,所有人都会停下手头的实业活动,投身于与外敌的战斗。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自己的小部落在不断扩张的同时,敌人的部落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于是生存竞争变得愈加频繁、激烈,部落间的相互提防、警戒之心一刻也不能松懈。
如此一来,为了生存,社会上同时常存着两种不断竞争的力量,而社会团体中的势力也出现了两极分化,团体中相对比较羸弱的人会在后方从事生产活动,而相对强壮的人则上前线抗敌。
现今的征兵选拔制度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之所以出现实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分化,其理由也在于此。实际上,实业活动真正意义上的分化,出现于使用奴隶的时期。那时武士作为生死存亡战争中的胜利者,他们发现与其杀了俘虏,倒不如奴役他们,让他们顺从自己,这样还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于是俘虏不再被杀,从而出现了大批的奴隶,使用奴隶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因为有了奴隶,作为主人的武士可以不必再为衣食操心,也就有了更多的精力进行其他社会活动,这就是人类复杂社会活动的原委。这实际上也是实业界一大制度的起点,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起点。
实业活动的种类
在当今这一时代,各人或各个小的社会团体,他们吃的是自己种植的食物,穿的是自己织的布做的衣服,交易这种活动还没出现,所以生产的物品无法用所谓的价值来加以衡量,也就不存在富裕之类的概念,社会上也自然不会出现特殊的实业活动。直到物质生产者和物质消费者之间出现了交易活动,才开始出现实际意义上的实业活动,相应的实业机构也开始形成。当然,这个时候出现了生产、流通、消费。我们必须对它们三者各自所起的作用加以区别。后文会另辟篇章对这一点进行论述,同时也会分别就它们各自与地之间的关系加以说明。
实业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关系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这句话极为恰当地说明了实业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关系。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如果衣、食、住得不到保障,任何其他社会活动都不可能开展。只有在人类能免受贫穷、饥饿、惊吓之苦,可以过上安心生活的时代,才会出现智能、道德以及宗教等高尚的精神活动。所以,实业活动的发达程度决定了其他社会活动的性质及发展程度。可以说,经济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如果社会、国家将这一基础性的经济活动(或经济机构)等闲视之,社会、国家只会走向灭亡,哪里还谈得上政治、军事、教育等机构的扩张?近年来,我国开始注重社会发展力量的积蓄。换言之,国家开始认清实业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国家的一切政策都应该建立在富国政策这一基础之上,但是仅仅依靠发达的实业机构也是无法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
政治活动
正如前文所述,社会活动之所以分化出了政治活动,是因为出现了内外两种需求。为了满足这两种需求,实现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内外两种活动必须同时展开。同样的政治活动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保护全体政治团体而进行的必要活动,即防备其他政治团体的侵入与进攻;二是为保护团体内部的种族、财务而进行的必要活动,即承认个人的权利,颁布、执行相关的禁止性法律。简而言之,这两个方面可以概括为:(1)对外弘扬社会的实力、国家的声望;(2)对内团结统一各个团体。但是,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政治活动,它是在完全实现内部统一的基础之上展开的,即国力的涵养。在世界生存竞争的大舞台上,要想与外部其他政治团体抗衡,就必须致力于国力的涵养。于是,国家会干涉其他的社会活动,使其规范化,对不同的社会活动进行整顿、奖励或遏制,这些都是政治活动。
政治活动和其他活动
近年来,国家奖励实业,普及教育,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国家履行其职能的体现。众所周知,政治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活动以实业活动为基础,同时因为政治活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所以实业活动离开了政治活动也无法发展。中国、朝鲜等国因为政治活动的不健全,使得社会动荡不安,实业无法获得发展,这就是对两者关系进行说明的最好例证。
政治活动的作用能否充分地发挥出来,通常取决于政治家的政治手腕,而人才的培养有赖于道德、教育、科学、宗教等活动,所以政治活动如果离开道德、教育、科学、宗教这些活动,其作用也是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的。如此一来,政治活动可以看成是其他所有社会活动的成果,也是所有社会活动的集合、焦点,同时政治活动又对其他种种社会活动进行整顿调和,使它们规范统一。至于政治与地之间的关系,我会在另一章节中进行论述。
宗教及宗教与地
宗教活动
僧侣和宗教家是社会团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分担了社会的部分职能。虽然个人的信仰可以不受制于国家、社会的权力,但当他们付诸行动时,国家、社会就可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干涉。如此看来,宗教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宗教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宗教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宗教与地
下图揭示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宗教及其与地之间的关系。
①现在的泰国。
②现在的越南。
③位于印度半岛东南部的岛国,即斯里兰卡。
④现在的伊朗。
⑤居住于欧洲东部至中部地区,说斯拉夫语的民族,主要包括俄罗斯人、波兰人、楚科奇半岛人、罗马尼亚人等。
⑥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罗马尼亚等拉丁语系的民族。
⑦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包括德国人、斯堪的纳维亚人、英国人等。
除此之外,还有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教及道教,波斯的拜火教,以及欧洲的犹太教,它是基督教的前身。这些种类繁多的宗教中,除了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拜火教、犹太教,其他的宗教都传入了我国。因为佛教历史最悠久,所以它分为很多的流派,再加上我国固有的多种神教,各种宗教杂然并呈、相互交错,同时也呈现出相互竞争的状态。
从这一点来看,宗教和地域之间确实是存在着某种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具有必然性呢?什么样的地域会孕育出什么样的宗教?其中,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规律?虽然现今依靠我们的智慧还无法探究出其中的奥秘,但通过观察我国各个宗教的地理分布状况,我们可以知道,各个宗教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布教高僧或是传教者的德望,地域的制约反而成为次要因素,世界范围内宗教的地理分布状况同样也说明了这一点。
同一宗教中有无数不同层次的信徒,他们的信仰是崇高或是卑劣,与他们个人心智发展的程度是一致的,所以从人种阶级的分布状况就可以大致推测出宗教信仰状况。
信仰程度的深浅会受到地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生产活动间接施加的。在以后的章节我会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学术及学术与地
学术活动和其他活动
学者以自己的专业学术立足于社会,他们组成了所谓的学者协会,通过开展学术活动来指导社会的进步。人类智能交涉的需求以及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两者实际上是学术活动兴起的原因,而学术活动的结果就是出现了学校、讲坛、印刷物等,它们成为研究、推广真理的机构。学术活动必须以实业活动为基础,实业活动和学术活动相辅相成,实业活动可以借助学术活动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一点我们通过观察近年来英国、德国工商业发展的优劣状况就能够明白。德国的工商业近年来发展势头极为强劲,其发展速度之快几乎赶超过英国,让人惊叹不已。于是英国人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德国的工商业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是因为德国人把科学的力量与产业活动结合起来了。为了能与德国相抗衡,英国在大力鼓励开展实业活动的同时,密切地把实业活动和科学活动相结合,这表明英国人对实业活动和科学活动两者的关系也有了清楚的认识。至于学术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关系,大体可以照此类推。
学术与地
社会的学术活动和地域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换言之,智能交涉在地域的分布上有何特点?这又可以引申出以下两个问题。
1.学术的发展程度是否会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换言之,人的智能生活的发展在程度上与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2.什么样的地域会孕育出什么类型的学术,换言之,人的智能生活的发展在性质上与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我们在绪论的第三节 中已经说到过,地表的各个区域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个人自身性质上的差异,才使得地域对各个人的影响在分量上出现了差异。
智能生活程度分布
散布在地球各个地区的不同人种,从智识的发展水平来看,他们可以分为不同的阶级(第十九章第四节 ),学术发展的程度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这说的就是人类智能生活的分布差异。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智能生活较为发达,什么样的地方智能生活有待提高呢?
从气候上来看,学术的发展在温带地区较为完善,两极地区则相对欠缺。在古代,学术的发展常常始于温带地区中靠近热带的暖温带,而在近代,学术的发展则以靠近寒带的亚寒带为最盛。学术发展的重心通常都是由高温地区逐渐向低温地区转移的。
从人种上来看,学术在被高加索人占领的欧洲、北美洲最先开始发展。所谓的新学术在这两个地区绽放光辉,然后传入我国,我国人民渐渐吸收消化了学术中的精华,所以除了高加索人和我国人民占领的地区,其他区域学术的发展相对来说仍然比较落后。在古代,不管是在性质上还是在程度上,中国的学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可称得上是最早开始且发展得最为鼎盛的,其学术成果也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当然也传入了我国,现在的泰西[1]学术多少都曾受过中国学术的影响。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的学术逐渐萎靡,已经风光不再。
从地势来看,泰西学术起源于地势复杂且面积小的希腊、罗马等地,然后渐渐往地势复杂且面积广阔的地区蔓延。现在学术的重心在北欧,但有逐渐向美国转移的趋势。而东洋学术大部分发源于地势不是那么复杂的地区,然后逐渐向其他地区转移。东洋学术就是通过这样的传播方式,成为泰西学术兴起的诱因。这就是学术与地势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即将陈诉的观点是否有误,这种观点的理由何在?综合以上各章中随时展开的各种观察,我们得出以下的结论,相信并没有什么欠妥之处。
学术的起源
科学促进了现今社会的发展,它是社会的精神财产,呈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若要追溯其发展的历程,可以认为它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智慧与遗存于世的各种传说逐渐相结合的产物。这类传说是无意间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大多与风俗习惯相关。吉丁斯[2]认为,这类传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对人类感官所能触及的世界的经验的记录,包括经济方面的利用性的传说,判定性、默许性的传说,以及政治方面与同盟、人质、归顺等主题相关的传说;第二种是对人类感官无法触及的世界的印象的记录,包括带有灵异性、个人的、美学上的或宗教上的传说;第三种是对概念思考的记录,大多是神学、形而上学、科学方面的概念。总的来说,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人为的各种力量所进行的对抗活动,即为学术最原始的发源地。利用性(不仅是经济方面,政治方面的传说也带有利用性)、御害[3]性的传说(判定性的传说可看成由御害性的传说发展而来)都是在这些对抗活动中产生的,所以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外界力量所进行的对抗活动,是开展其他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对于上文论及的各种现象,此时可以就其原因做出相应的说明了。
学术在气候极端的地带无法发展的原因
学术活动的发展在寒热两个气候带毫无起色,一方面是因为衣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类没有多余的精力与外力对抗,另一方面是因为衣食等自然资源的匮乏,使得人类即便有心与外力对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一切的进步活动也就无法展开了。
学术中心转移的原因
学术中心起源于暖带地区,然后会局限于暖带地区而不会向其他地区转移。那是因为与热带地区的人相比,暖带地区的人为了生存与外力抵抗的能力相对强一些,有剩余的精力从事一些学术活动,而与低温、自然资源匮乏地区的人相比,暖带地区的人与外力抗衡的能力较高,除应付衣食的需求之外也有心力从事学术活动。由于人们抵抗外力的能力过于弱小,寒带地区也会逐渐沦落到与热带地区有共同命运的地步。
学术在地势上转移的原因
泰西学术昌盛与否,与地势复杂程度、海岸线延长的程度是成反比的,即地势越复杂的地区,学术的发展越滞后。对于那些至今仍未能理解自然界复杂现象的未开化人种来说,如果地势过于复杂,自然现象过于壮观,自然力量过于强大的话,他们就会胆战心惊、惊愕不已,最后折服于这种自然之力,然后膜拜它并向它寻求庇佑。
如果是地形不是那么复杂的地区,自然之力不仅不会吞并当地居民研究的心力,多样的自然现象反而会激起他们进行多种研究的兴趣,于是各种机构就慢慢地发展起来。
东洋学术的发展不及西洋昌盛的原因
与西洋相比,东洋学术的发展一直滞后,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社会因某种原因对学术的发展有所侧重,另一方面在于以社会机构为基础的阶级压迫政体。后者是主要原因。所谓学术的发展有所侧重,说的是社会注重以人类现象为对象的人伦道德的发展,而基于自然现象交涉的自然科学则完全得不到发展。即便有所发展,也是某一阶级为了便于统治其他大多数阶级而片面地采用某一学派的学说而已,自由研究的精神完全没有机会发挥作用。阶级压迫政体,以及自由研究受到压制,主要归结于地势上的差异。这两点在后面的章节会进行论述。可以认为地势上的差异间接地导致了东洋学术比不上西洋学术。
学术性质的分布
虽然没有办法对学术性质的分布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根据第七章中志贺重昂的说法,我们可以知道古代的希腊人和德国人擅长哲学,罗马人擅长法律,法国人擅长数学,英国人擅长工学。在这一点上,基希纳[4]也有同样的看法。
根据历史上出现的这些学说,我们可以肯定学术的分布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地理状况的影响。至于其中的理由,志贺重昂已论述过。他认为平原地区数学及天文学发达,所以法国人擅长数学,而罗马人之所以擅长法律,大概是因为他们的国家非常庞大,统治上的需要使得法律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性。在我国,与其他诸学科相比,医学领域的发展成果尤为显著,那是因为其他诸学科在研究上受到压制,而医学的研究则较为自由。
道德、教育及它们与地
道德活动
当社会公德心严重缺失、腐败现象横行时,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现象,会兴起各种活动,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社会道德活动的兴起。社会道德活动最初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展开,之后根据各个社会团体所特有惯例而分化出不同的道德活动。因为新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所以道德活动与其他诸种社会活动的关系可以通过观察教育活动进行说明。以下就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的观察。
教育活动
国家要想繁荣,要想在与其他文明国家的生存竞争活动中胜出,教育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根本性条件。各国之所以竞相奖励、发展教育活动,是因为人们意识到教育活动发达与否决定了他们在角逐场上的优劣胜败。社会的教育活动在近代才开始真正地分化出来,由独立的机构来推行。在这之前,教育活动和其他的学术活动一样,属于僧侣的职责,完全从属于宗教活动的范畴。之后,科学活动开始从宗教活动中独立出来,开展教育活动开始成为学者分内之事。但是,当时的教育只是教授读书与算术,所涉及的领域与现今学者活动所涉及的领域截然不同。现今由独立机构开展实施的教育活动,其活动范畴开始扩大到各个方面,不再只局限于科学领域。
教育和其他活动
教育活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盛衰,普法战争[5]的结果就是个很好的实例。拿破仑发动征讨战争以来,普鲁士饱受法国的凌辱,但在毛奇将军的率领下,普鲁士一夕之间击溃了强敌,尽雪会稽之耻[6],战役中功不可没的毛奇将军反而将战绩归功于国民教育。可以说,他对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有着达观的认识。德国人凭借发达的教育击溃了法军,现在他们又用同样的方法在实业活动中与英国人竞争,并逐渐居于上风。不知道在日清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我国,是如何看待教育活动的。实业活动是社会活动的基础,对于这一点不存在什么异议。如果生存竞争的形式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变化,那么借助实业活动就可以实现社会的安定发展。可是,近年来生存竞争的形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竞争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体力上的,智力上的竞争反而成为重点。所以,有必要对实业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这也是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教育活动的理由所在。
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关系,其实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但因为教育活动培养了直接参与所有活动的人才,从这一点来看的话,我们可以认为教育活动才是真正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
道德与地
道德发展的程度与地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至今还没有精确的材料进行论述。但是,近年来公德问题成为焦点,西洋各国的社会公德水平早就发展到一个极高的层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及东洋各国社会公德的建设却毫无起色。对此,各种哀叹声不绝于耳,这种差异多多少少都与地域上的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那么,道德水平发展的程度是否受地域的影响?我们把城里人和乡下人做一番比较,会发现两者在道德水平发展的程度上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与其说是地域差异带来的直接影响,倒不如说是生存竞争激烈程度不同而间接导致的结果。换言之,我国人民的社会公德水平有待提高,与西洋国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是源于人种的差异,而是在生存竞争的激烈程度上我们比不上西洋诸国。在西洋那片土地上,连底层的平民、小孩都不会采摘公园里的花草树木。激烈的生存竞争使得他们很难拥有自己的一间小庭院,所以与那些轻易就能将庭院私有化的地方相比,他们对公园的爱惜之情更为浓厚。(www.xing528.com)
教育与地
为了避免在国际性的生存竞争中被淘汰掉,教育活动即所谓的普通教育被各个国家公认为从竞争中胜出的最优良手段,所以生存竞争程度越是激烈,教育活动也就开展得愈加热烈,而教育发展进步的结果又使自己国家在生存竞争的战场上成为优胜者。至于生存竞争激烈程度在地理上的分布,我们将会另外进行讨论。
美术、娱乐及它们与地
社会美术活动
美能给人类带来愉悦的享受,在这种愉悦之情的作用下,人类会有种想要通过嗜好等方式将自己的理想表现出来的欲望,也同时会有创造美的物体的欲望。这些欲望会促使人们开展社会活动,社会的美的活动就是这么产生的。美的活动多出现在绘画、雕刻、音乐以及文学这些领域。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成果,而且它所带来的影响也会波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古希腊美的教育成果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美的活动可以使社会的理想更高尚,可以推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但一旦超越了一定的界限,反而会使社会流于文弱,出现优柔寡断的现象。
社会娱乐活动
能够称得上社会娱乐活动的活动,大多出现在交际、戏剧、游艺、杂耍等领域。与美术活动相比,开展娱乐活动的机构在目的和对社会的认识上是有区别的。虽然娱乐活动可以对社会的精神带来直接的正面影响,但其目的完全只是娱乐社会。即便有正面的影响,大多也只是偶然性的,这就是娱乐活动明显区别于教育、美术等活动的地方。
娱乐活动和其他活动一样,都是应社会的需求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我们不应将其视为在社会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事物,但如果娱乐活动过度发展,又会招致人心堕落、社会衰退败落的现象出现。
美术与地
我们都知道,美术会因地域的不同、作者精神状态的不同,而在制作材料、作品风格、样子、色彩等方面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性。所以,对于专于此道的专家来说,不管那些模仿其他地方的作品如何惟妙惟肖,他们也能一眼就甄别出作品真正的产地。可见,美术作品与地之间有着令人惊叹的深厚关系。对于外界的素材,它们带来的美的影响是创作者按照自己的理想,主要借助美术这种新形式表显[7]出来的,所以美术活动完全受周围风物的支配也是理所当然的。但迄今为止,我们对何种地域会出现何种形式的美术还没有明确的认识,无法归纳出一定的法则,所以即便得出了美术受周围风土支配的结论,我们也不应满足于此而停止探索。
美术的程度与地
现今我国与世界上其他的美术大国一样,美术修养发展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这和土地多少都有些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相对风景单调无趣的地区来说,那些自然景象变化多端、风景多样有趣的地区更能在不知不觉中,从感官上给予当地居民源源不断的刺激,使他们的感觉更为敏锐,从而达到提升他们美术修养的目的。
美术家的集合地
美术家一般聚集于何种场所,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一番,但在研究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稍微研究一下美术的起源。文学博士小彬对日本固有的美术起源进行了解说,他的解说不仅适用于日本固有的美术,对于其他的美术也同样是适用的。其大意如下:“我国上古时期的美术品主要用于进献,是奉献给神或皇室的,创作者大都心灵清净,他们将自己毕生心血都倾注到了作品之中,所以这个时期常常有绝世名作出现。但到了中世纪之后,美术主要用于玩赏,作品的创作主要是为了满足贵族、有钱人赏玩的需求,所以这个时期作品的质量自然而然下降。”这段话在说明美术起源的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美术集聚的场所。换言之,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上古时期美术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美术家主要集中于宫殿、神社、寺院之中。即便是后来美术开始注重赏玩性,它与宗教的这种联系也未曾断绝。到了近代,美术家主要集中于都市,而都市是贵族和有钱人的聚居地。
美术家能满足贵族、有钱人玩赏美术作品的需求,作品的鉴赏离开他们就没有办法进行。其他的娱乐机构在集合地上也有着类似的关系。
社会阶级
在对社会进行分析观察时,除了上文提到的分工现象,社会中还存在着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级所开展的活动各不相同,应该分别对它们进行观察。我们在上文中将社会活动划分为几个类别,这些不同类别的社会活动与这里的阶级划分是一致的。我国在维新变法之前,社会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从尊卑贵贱来看,士兵最为尊贵,商人最为低贱。在印度,至今仍然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社会被划分为五个等级:(1)婆罗门,即贵族;(2)刹帝利,即武士;(3)吠舍,即农牧业的从业者;(4)首陀罗,即商人;(5)达利特,即奴隶。随着人类心智的不断发展成熟,等级制度的消亡也就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像前文陈述的那样,如果各种社会活动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各个阶级之间就不应该有优劣之分。如此一来,在现今开明的国家里,士、农、工、商应该是平等的,是没有贵贱之分的,所以即便是从事社会娱乐活动的人(如演员之类的),如果他们能正确看待社会活动,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并且能够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话,那么社会给予他们相应的尊重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至今有部分人仍然被划分为社会的低等阶级,部分原因在于古代陋习残存的影响,另外就是这些人品行低劣。他们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几乎都是消极的、负面的,是社会的毒瘤。
即便能完全打破社会的等级制度,由于生存竞争依然存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而每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没有办法做到生来平等,成长的步伐也没有办法一致,所以要想让每个人平等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很困难的。不管如何费尽心思综合各种条件,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拥有相同的财产,也没有办法将所有人的收入和能力控制在同一水平,所以社会就分化出了不同的阶级。根据吉丁斯的说法,社会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级,这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阶级划分。
1.社会化的阶级。由同类意识强烈、积极投身于维护良性社会关系的个人组成。这一阶级包括社会的辅助者、社会的忠告者、社会的指导者、毫无利己观念的规划者、心怀慈悲者、杀身成仁者以及唤起社会舆论者。在由这一阶级组成的社会里,不管是实行君主政治还是实行民主政治,不管现阶段是富有还是贫穷,社会都没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而且在生存竞争的战场上,这种阶级必然是失败者。
2.未社会化的阶级。由拘泥于狭隘个人主义的个人组成。他们拥有标准化的同类意识,但这种同类意识缺乏先进性和公正性,他们不会主动赋予这些同类意识新的含义,也不会接受其他人对这类同类意识进行重新定义,他们只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就够了。事实上,这是一个古代就存在的阶级,其他的三个阶级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这个阶级中演变、发展而来的。所有社会道义、社会陋俗以及社会的丑恶现象,都是萌芽于这一阶级。这一阶级自身是中性的,并无优劣好坏之分,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生活潮流的发展,阶级的一部分向上发展为优等的阶级,而一部分则向下堕落成低等的阶级。
3.伪社会化的阶级。由天生的穷人及后天形成的穷人组成。他们的同类意识极其淡薄,伪装自己的阶级性质,装腔作势,不幸地成为社会的牺牲品。事实上,这一类人连基本的社会公德心都没有,他们希望能作为寄生者在社会上生存。
4.反社会的阶级。由天生的恶人及后天形成的恶人组成。他们几乎没有同类意识,厌恶一切社会团体机构,对于社会公德他们甚至闻所未闻,反而意图与社会其他阶级公然对抗。即便是为了寻求权益上的支持,他们也不会与社会的其他阶级合作。如果这类人受到迫害,或认为自己即将受到迫害,他们会寻求个人报复,或用自己的方法避免受到迫害。
以上对阶级划分的解说简单明了,但为了更适用于我们现今生活的实际社会状况,即便有画蛇添足之嫌,也有必要对阶级进行更细致、更恰当的划分。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在生存竞争的战场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其中。生活的需求使社会这一整体分化出各种机构,各个机构在隶属于社会这一整体的同时,机构内部作为独立个体的人,他们之间的生存竞争也在同时进行着,而每个人的身心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不同的身心能力就导致了不同阶级的产生。一般惯用的分类为上流、中流、下流,或者是上层、中层、下层。如果要进一步细分的话,可以加上最上层、最下层两个类别。各个阶级的优劣之分就如其称呼所体现出来的那样,最上层最高,最下层最低,可参看下图。
社会阶级示意图
一:最上层二:上层三:中层四:下层五:最下层
我们把社会各个方面的活动用圆的竖切面来表示,而横切面则可看成不同的阶级,如此一来就可以把整个社会所有阶级进行的各种活动综合到一张图上,如下图所示。
社会结构示意图
各个阶级的一般称呼不能把其各自的特征充分体现出来,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他日完美的名称问世之前,我们暂且对这些阶级重新命名。以下就是各个阶级的新称呼:一是全社会的优胜阶级;二是分工社会的优胜阶级;三是分工社会的独立阶级;四是分工社会的劣等阶级;五是全社会的劣败阶级。其中二、三、四在各自具体的社会分工活动中,会因各自所属社会领域的不同而被赋予特殊的名称。
社会阶级的划分大致如此,当然还可以对不同的阶级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再衍生出无数的阶级。如果个人参与了上文中所有领域的活动,在所有的阶级分类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就以其主要从事的职业为依据进行阶级划分。
分工社会的优胜阶级
分工社会的优胜阶级指的是某一社会领域中生存竞争的优胜者。他们只在某一特殊领域中得势,受到的敬重也仅限于某一特殊领域,在其他不相干的领域中他们毫无话语权。
作为某一领域生存竞争的优胜者,分工社会的优胜阶级掌握了与自己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大量专业知识,所以成为同一领域中众多劣败者艳羡的对象,但至今没有办法得到整个社会的尊敬。那些道德水平在普通人之下的人,偶尔也会出现在分工社会的优胜阶级里,这种现象在娱乐、实业等对道德的要求相对较低的社会里出现并不奇怪,但实际上在政治社会、离开道德这一要素就无法存在的宗教社会以及教育社会中,我们往往能看到这种现象。即便道德有缺陷,他们凭借权谋策略也能在生存竞争中作为胜利者胜出,成为分工社会的优胜阶级。在社会制裁制度尚未完善的时代,这种现象的出现只是暂时的,要想真正地成为生存竞争中的最终胜利者,道德的修养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行。
道德水平的最低下限会因所属社会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教育界、宗教界的要求最高,政治、学术、美术等领域次之,实业界再次之,娱乐界的要求是最低的。如果某人在道德上有污点,他因此被排斥在对道德有极高要求的分工社会之外,但是他有其他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而且这个社会对道德的要求相对来说不是那么高的话,他就可以凭借自己的技能在新的社会领域中立足,成为另一个领域生存竞争的优胜者。但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因道德上的污点被道德要求较低的社会所排斥,即便他掌握其他优异的技能,也不可能往更高程度的社会发展,想要在对道德有较高要求的社会立足几乎是不可能的。
举个例子,如果某人被教育社会排斥,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进入实业社会,并且往往还能在实业社会崭露头角、有所作为。但如果他是因为道德问题被实业社会排斥,即便他很有才华,也很难进入教育社会。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知道那些对道德水平要求较低的社会,他们新增加的成员基本都不是善类。总之,分工社会的优胜阶级指的就是那些在各种不同社会的生存竞争活动中胜出的优胜者。近年来,绅士、商人们经常举办各种宴会,宴会上云集的人士就是这一阶级的典型代表。他们中有政治家、文学家、富商以及能力出众者,可以说,包括各个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中,当然会有品德有缺陷的人,他们凭借金钱、权力或其他势力跻身优胜阶级之列。所以,对于那些真正道德高尚的大家来说,他们反而不以参加这种鱼龙混杂的宴会为荣,他们自然也就称得上是真正的上层阶级。
全社会的优胜阶级
在各个领域中有资格成为优胜者,并且道德的修养也达到了一定程度,对于这一类人,我们将他们归为最上层的阶级,即全社会的优胜阶级。这一阶级与分工社会的优胜阶级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受到的尊敬仅是来自某一社会领域,而前者所受到的尊敬则是来自整个社会,不受领域社会的局限。前文中吉丁斯在对阶级分类的解说中所提到的社会化的阶级,指的就是这一阶级。
他所谓“积极投身于维护良性社会关系,包括社会的辅助者、社会的忠告者、社会的指导者、毫无利己观念的规划者、心怀慈悲者、杀身成仁者以及唤起社会舆论者”的言论,说的就是成为道德社会最高阶级所必须具备的具体资格。这一阶级的构成者不是非凡的富贵者,就是极端的贫困者。这一阶级的贫困者能安于贫困的现状,不向往富贵的生活,所以他们没有成为富人的欲望。即便在残酷而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他们也丝毫不会因此感到沮丧,反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勇气大增,直至获得胜利。作为英雄豪杰被世人崇拜的伟人们,大多都是这种极端贫困者。
分工社会的劣等阶级
分工社会的劣等阶级即所谓的下层阶级。这一阶级的人虽然在各个分工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常常都是生存竞争中的劣势者,身处社会的最底层。这一阶级的每一个人都无法摆脱贫苦的命运,但是他们又还没有悲惨到被分工社会淘汰,沦落为劣败者的地步。这一阶级的人心怀自信和希望,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使自己向更高级的阶级发展。从这一点上来看,分工社会的劣等阶级和吉丁斯所说的伪社会化的阶级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不是完全一致。
这一阶级中绝大多数人都拘泥于狭隘的个人主义,享受社会的恩惠,却从未回馈过社会,只是一味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即便如此,这个阶级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人,他们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为他人周旋,如果还有余力,他们会毫不吝啬地将其贡献给社会,这样的人还为数不少。这一阶级与吉丁斯的伪社会化的阶级的不同之处就在此。
分工社会的独立阶级
分工社会的独立阶级被世人称为中流社会,由介于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的无数阶级组成。其中,有类似于吉丁斯所说的未社会化的阶级的人,也有依自身的状况多多少少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的人,成员的大多数都由下层阶级晋升而来。不管是在立宪政体的社会还是在民主政体的社会,独立阶级都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美国总统罗斯福[8]在陈述其对社会改革的看法时说:“大部分的社会改革应该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推进,而且内容要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但事实上,近年来有效的社会改革运动都是由独立阶级人士推行的。”他最后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不受贫困的折磨,行为不流于俗,在文明进步的重压下不会被压垮,反而能调整自己的步伐与社会共同进步,这就是所谓的独立阶级人士”。我们引用罗斯福的这段话来描述独立阶级的性质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全社会的劣败阶级
这一阶级属于社会中最下层的阶级,是生存竞争中的败北者。不论在何种分工社会都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可以说这一阶级的人已经完全沦落到无业可就的地步了。
至于失败的原因,可能是体力上有缺陷,这种缺陷可以是先天形成的,也可以是意外事故造成的;也可能是智力、道德上有缺陷,同样这种缺陷可以是遗传而来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有些人生来就属于这一阶级,而有些人则是从其他阶级堕落至这一劣败阶级的。对于这类人,追溯一下他们之前所从属的阶级,我们会发现他们有的是来自实业社会,有的是来自政治社会或学术社会,他们被当作无赖之徒,为原来所属的社会所摒弃。被从政治社会、学术社会驱逐出来的人,虽然他们有希望进入实业界,但这类人仰仗着自己半生不熟的才学,很容易在实业界滋生出懈怠的情绪,所以他们一般不会认真地工作,最终只能沦落为无业游民。来自宗教社会、美术社会的人也会因同样的原因最终沦落为劣败阶级。总的来说,从教育社会堕落为对道德要求极为低下的劣败阶级,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劣败阶级的大多数人还是来自实业社会和娱乐社会。只要不是遇上非常严重的天灾,一般情况下也很少有人会从实业社会沦落为劣败阶级,因为实业社会是生活的根基所在,危险较少,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
参照吉丁斯的阶级分类法,全社会的劣败阶级可以看成是伪社会化的阶级和反社会的阶级的综合体。事实上,对于失去生活根基的极端贫苦人民和恶人,我们很难对他们进行区分。不仅是难以逐个进行区分,即便是同一个人的行为,我们也很难定义它是善还是恶。贫民为了免受饥饿之苦,随时都有可能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吉丁斯对伪社会化的阶级有过这样的描述:“伪装自己的阶级性质,装腔作势,不幸地成为社会的牺牲品。事实上,这一类人连基本的社会公德心都没有,他们希望能作为寄生者在社会上生存。”这类贫民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于社会,所以他们对社会心怀怨恨。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和心怀反社会意图的恶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回顾吉丁斯的阶级分类法,我们发现他不是以道德水平的高低而是以同类意识的强弱来划分各个阶级的,而且还加入了贫民这个阶级。这不仅使分类变得错综复杂,而且不适用于实际的现实社会。所以,我们才斗胆画蛇添足,对阶级分类进行补充说明。希望我们的分类法能与社会中实际存在的分类方式一致,即便不能一致,在实用性上能稍强一些也就足够了。
我们之所以在这里长篇大论地讨论社会阶级,是因为社会中各个阶级所占的比例对整个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比例存在地域上的联系。
各阶级的配合及社会与地
欧美和我国的贫富差距
不同的社会,其阶级构成也不一样,换言之,不同的社会,其阶级成员各自所占的比例、阶级的数量都是不同的。有些社会是下层阶级所占的比例较大,有些是中层阶级占的比例大,有些社会阶级间没有很大的贫富差距,而有些社会贫富差距现象十分严重。过去东京的时事新报社[9]曾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一项调查,研究整个日本有多少人的资产能够达到五十万日元以上。当时全日本能达到这一水平的只有四百八十多人。尽管这个数据不够精确,但从中我们足以知道日本没有多少超级富豪。换作美国的话,富可敌国的超级富豪绝不少见。同样,以资产达到五十万日元的人数来进行比较,日本根本就没有办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但是,欧美各国一方面有很多超级富豪,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极度贫困的贫民。我国虽然超级富豪少,但极度贫困的贫民也很少。在那些欧美人看来,日本和欧洲完全不同,在日本几乎看不到很贫穷的人民,这让欧洲人感到惊讶不已。
都市和农村的贫富差距
我国和欧美各国之间存在差异,就像未开明国家和我国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也存在差异一样,这种差异是不可否认的。城市的规模越大,就有越多的人能拥有巨额的财产,同时一贫如洗的人也会更多,他们住在棚户区,这种如同农村的棚户区是不应该在城市里出现的。
丰饶地区和贫瘠地区的贫富差距
在物产丰饶的地区,区域内的产物就足以让当地的居民维持各自的生计,而在土质瘠薄的地区,当地的居民只有远走他乡才能赚钱养家,否则就难以维持生计。
这两种地区不仅在贫富上存在差距,在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以及各分工领域的阶级组成上,都存在差距。室鸠巢[10]《梧窗漫笔拾遗》中有一段描述,“汉土为大国,所以大河中的鱼的体形是巨大的,而我国为小国……在我国没有超凡脱俗的大善人,所以也不会有超级大恶人”,这可以看成论证两地差异的一个实例。
总之,大国和小国、开明国家和未开明国家、城市和农村、资源丰富的地区和资源匮乏的地区,我们将它们分别进行比较,希望能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在欧美各国,因贫富差距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早就出现,现在这种社会问题也开始在我国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缩小差距的呼声也开始高涨。在大城市,贫民救济和预防犯罪的问题亟待解决,在农村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从阶级构成来看,农村社会可以正圆来表示,而城市则用椭圆来表示。如果进一步观察,我们会发现,在椭圆形社会中,如果各阶级的组成比例不同,椭圆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除了一般的正常状态之外,城市社会还会有以下两种形态。
1.下端膨胀的椭圆形社会。社会动荡,小人得势,所以圣人君子不容于这种社会,他们逐渐隐退,或因谗诬而濒临灭绝,而那些奸邪佞人则在社会要害部门毫无拘束地翱翔。所以,贿赂、走后门这类恶行随处可见,而公道正义渐渐地踪迹难寻。历史上那些已经灭亡的国家,或者是现在濒临灭亡的国家,其社会形态都是这一种,所以这种社会形态也称为衰败型社会。(参照下图)
下端膨胀的椭圆形社会
2.上端膨胀的椭圆形社会。社会阶级的构成和前一种社会形态完全相反,这种社会的阶级成员以上层阶级为主,所以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都得以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所有的分工领域都有领军人物出现,对各自的领域进行指导。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便有奸恶之徒存在,他们也会因忌惮社会的制裁而不敢兴风作浪。这样的社会一般都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景象,所以这种社会形态也可以称为繁荣型社会。(如下图)
上端膨胀的椭圆形社会
日本社会的阶级构成
回顾现在的日本,它内部有各种分工社会,还有自治团体这种类型的机构,它属于哪一种社会形态呢?
全社会的优胜阶级即吉丁斯所说的社会化的阶级,立足于一般的社会并对社会进行指导,这样的阶级在日本社会中到底存不存在?在社会的阴暗处,走后门、贿赂之类的行为是否泛滥成灾?为拯救世人而生的宗教社会,现今又在开展着怎样的活动?死气沉沉的缁衣[11]僧侣们只是在麻木地超度尸体,这尚且能容忍,但由于他们肩负着构造社会根基的教育重任,其现状谁看了都不得不感慨不已。我们不应悲观地将这个时代看成末世浇季[12],但面对社会教化源泉日趋干涸的现状,我们也不能放任不管,任其发展。
阶级构成与地
各个社会在阶级构成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何地域上的联系?通过对上文各种地域分布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阶级构成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生存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大国、城市、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生存竞争较为激烈,所以这些地区富者会越来越富,穷者则会越来越穷,阶级之间的差距只会变得越来越大。上端膨胀的椭圆形社会和下端膨胀的椭圆形社会之所以会形成,主要原因也要归结于生存竞争激烈程度的不同。在下端膨胀的椭圆形社会里,生存竞争的自由性受到特权阶级的人为干涉,在我们的邻国就能目睹这种衰败型社会。上端膨胀的椭圆形社会即所谓的繁荣型社会,是生存竞争自由发展的结果,这种类型的社会在历史上出现过,而且在现在的欧美国家也能看到。……
【注释】
[1]泰西,指西洋。
[2]吉丁斯(Franklin Henry Giddings,1855—1931),美国社会学家。
[3]御害,指远离危险、危害。
[4]基希纳(Ernest Ludwig Kirchner,1880—1938),德国画家。
[5]普法战争(1870—1871年),指围绕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以普鲁士为主的德意志各国联合起来对抗法国的战争,以德意志各国的胜利告终。
[6]会稽之耻,会稽山之耻的简称。《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一役中为吴王夫差所俘,受尽凌辱。他最终克服重重困难,打败夫差,雪尽前耻。
[7]表显,大面积广泛出现的意思。
[8]罗斯福(Roosevelt,1858—1919),美国第26任总统,成功调解了日俄冲突。
[9]11883年由福泽谕吉创办的日报社,于1936年废刊,与东京日日新闻社合并。
[10]室鸠巢(1658—1734),江户时代朱子学派的儒学家。
[11]缁衣,黑色袈裟,指僧侣之类的人。
[12]末世浇季,指道德风俗浮薄的末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