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格价值的概念和等级
一
在此,我们讨论的对象不是人格的价值,而是人格价值。所谓的人格价值,不是像人格的价值,而是人格本身的价值。人格价值同时也意味着与人类创造社会生活时所属的社会群体生活的积极或消极关系。往往人格的价值这一名称容易被人们接受,估计是我太愚钝,难以弄清人格价值的意思,因为不能将它理解为是人格一样的价值。在和不在都没有任何遗憾的人,是可有可无的人。平常,与一般人一样与他人一起做事时,普通人会倾尽全力,而能力强的人只会用一半的力。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任何差异,但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时,所有人都必须倾尽全力。此外,所有人的人格价值或者真正的价值都会在社会中得到彰显,然后得到正确评价。
在大的国家、社会中固然如此,市町村、学校、班级也是如此。既然都是自然的团体,即便是小团体,也会有三个等级的区别。通俗地说,以上、中、下或优、中、劣这些名称来区分人格的三个等级。
1.通常被希望出现的人。太平的时候,他们不引人注意,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如果他们不在,会让人想念。这种人的存在是有影响力的存在。
2.出现的话不会有什么影响,但不出现也不会有影响的人。也就是,他们的出现几乎不为人赏识。
3.出现则给人带来困扰的人。就是别人希望他们不在,这种人遭人嫌弃。更甚者是那种遭到整个社会唾弃的做坏事的人,这些恶势力般存在的人通常会给社会带来威胁。
像和气清麻吕、西乡隆盛这些名垂青史,现在也会受到很多人尊敬的人,就是第一等级的人。平时太平无事时或许人们不会关注他们,但一旦碰上紧急情况,至少他们的存在会发挥很大作用,他们就是那种被世人信仰和敬仰的人。一所学校和一个班级必然有一个居于领导地位的人。这种人众望所归,不在意自身的生存问题,只是一步一步地着眼于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一心一意地工作。这种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最终他的功绩也受到大家的尊敬和赞扬。另一种人,他们的存在给社会带来危害,并且对所属社会没有任何贡献,他们是社会的麻烦,而且是让人感到危险并带来伤害的人。像这种或多或少给社会带来危害的人,若与前者相比,虽然同是人,却有相当大的差异。社会生存是出于生物本能即保护种族这一目的的产物,同时社会生存也是所有人的目的。出于生存的目的,社会赋予人类价值,并将其区分为各种等级,通过尊敬或批判或制裁这些形式进行各种不同的对待。
…………
二
“人格”一词表现了人类评价的结果,也明显包含了人类的价值。若说为什么,那是因为某人人格高低或者高尚与否,就好像表现善恶、美丑、利害等价值的词语一样,是通常无意识间使用的词语。所谓人格高尚的人,就表示受人尊敬。与人格高尚或者伟大的人格相反的人格低或是没有人格,都包含着卑微的、不足以与之为伍的不快和指责的感情成分。
这样,“人格”一词就意味着某种评价,于是表示结果的价值与“价值”一词大多时候被当作同一意思在使用。价值的高低、有无、尊卑,可以用“人格”一词来替换。
但是在美学、伦理学等的价值学中,到处可以看到人格价值和人格的价值,估计是在价值认识的最基本观念上产生了错误,因此,以此类推,其他价值观念中也有错误。
印度的等级制度就是以人格价值为区分标准,日本封建时代的士、农、工、商的区别也是同样。就像明治维新之前的随意斩杀平民的制度,以及中世纪的东洋和西洋的奴隶制度,都给人格价值贴上了相当严重的等级标签,但是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这种不平等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出现了立宪政体之后,至少在法律上,无论是王侯、贵族,还是平民、奴隶,都拥有平等的生存权,这也得到了普遍认可。在这里,比起任何物品的价值,人的价值具备绝对价值。……“法律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规范,承认人的生存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提供能使其实现的保证条件,这作为人类生存的价值,必须以在社会生存中尊重这一价值的要求为前提。通常,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按照普遍适用的法则,在应该受约束的根本的先决条件中,认同普遍适用的法则的绝对价值,这是自不必说的。与此同时,通过人类的社会生活,体现普遍适用法则意义的价值也必须得到我们的认同。”(《改造》1923年9月)
第二节 人格价值的判定
一
所谓自觉,就是自己评价自己的人格价值并正确认识这一评价,而并不只是实在的认识。通常,我们的自觉观念就是自己单纯的实在的反省,这还没有充分表明自觉的意思。……
苏格拉底呼吁个人的自觉,想要在我们心中找到神。他说“汝应自知”,还说“我们必须认识自己。像特尔斐这种神一样,若我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却反而对与我无关的事有兴趣,这不是太可笑了吗?”,从而敦促人们自我反省,通过这种自我反省,获取道德和学问。
那么苏格拉底说的自觉是什么呢?小孩和未开化的人还无法区分自己与他人,内心其实一片混乱。随着逐步成长,人们渐渐开始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也能够区分自己看到的“我”和他人看到的“我”。之后对客观更感兴趣,然后又回归到“迄今为止我到底做了什么,究竟对不对,将来这样就好了吗?”这种自我思考中,并以社会生存为前提,批判自己的行为。曾子曾对反省自我加以赞颂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这种境界。我们会反省说以往的生活状态不行,并反思自己之前的失误,然后幡然领悟到“以往的生活方式不行,并想改正”。我们或者会忏悔之前的失误,将思想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如果社会生活对我们是必然的话,那么这种反思行为也是一种理所当然的。
“丰臣秀吉、拿破仑、袁世凯、吴三桂都是非常精于算计的,但最后还是落得了悲惨下场,这是因为他们弄错了算计标准即自己真正的价值,而且不仅弄错了自身价值的大小,还弄错了衡量的对象。”(《国民报纸》1921年10月)这是德富苏峰用德语以《大胆、冒险、算计自己》为题写下的评论。
他的意思是,不能盲目地自信。只相信自己的力量,加上自大这一外部力量的推动,容易陷入过于相信自我力量的牢笼中……
如果一贯目刻度的秤没有作用,那就用十贯目、百贯目刻度的大秤。完全估计错了和不用秤只凭自己的主观独断从而弄错是同一道理。首先必须正确衡量自己的能力。因此,了解自己是第一关键。为了了解自己,避免错误评价,必须客观评价自己的实力与评价主体即社会之间的关系。首先,将自我行为、生活目的、精神状态与社会生存做比较,站在社会立场上进行评价。如果没有正确认识,就谈不上是真的自觉。因此,为了真正认识自己的人格价值,除了自我评价以外,还有必要听取他人的评价并进行对比研究。
二
人格评价必须有自觉和他觉。正确的人格价值判断会综合比较自觉和他觉,之后再进行取舍。将本质内容转换为量,再将量转化为数之后就可以判断了。他觉就是他人对自己进行评价,也就是他人的评判。将他人的评判与自觉加以对照,是认识自己真正的人格价值的有效方法。只凭他觉发现自己真正的人格是件很危险恐怖的事情。
实际上,自觉或他觉或多或少可能都会有误判的情况存在。这不仅体现在认识上,也体现在表现上。伴随自大、谦逊、迎合、嫉妒等感情,人们往往会失去理性判断。因此很多情况下,对人物的评价都失之偏颇,尤其是对当代人物的评判。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无法得到正确合理的判断,只有一些主观评价,也是常有的事。总之,得到正确而又能够普遍认同的客观评价是件很困难的事。
如果历史学家能够抛开自身感情喜好来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那就不会有与善恶同一程度的评价了。也就是说,世人的评价中没有完全的善人,也没有完全的恶人。像平清盛、德川家康这样的人,到现在对他们都没有合理的评价。
那么即便是对于他觉,也必须分析并综合考虑评价主体的立场、生活环境、个人才能等很多因素,忽略那些偶然附加给评价主体的不必要因素,只抓住那些必然的本质的东西,还原评价主体纯客观的状态,然后再进行公平的评价。……
三
显然,实行普选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
若问为什么,是因为这个被选中的人应该能够代表我们的意志。他不会背离我们的意志做坏事,而且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只会发表能够体现我们主张的言论。毋庸置疑,要选一个有胆识的代表的看法,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只有社会评价能够成为判断代表合不合适的根据。
对代表来说,社会评价就是他觉。不管他觉正确与否,他本身是期待的。这之中也有两种情况。(www.xing528.com)
一种是与这个人直接接触。因为这种情况下能充分了解这个人的日常生活,从而能将他与别人做对比研究,进而客观地把握这个人的情操、智慧、勇气等社会因素。因为存在利害关系,有时可能无法得出正确的判断,通过这点,明显可以看出有必要重新审视陪审制度。因此,这种情况下的比较研究必须抛开个人感情。
另一种是间接了解。这种情况下,主要是尊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真理。如果能够获得有关过去行为的正确信息,那么这种行为也会成为判断的一部分要素。如果无法获得,那就有必要推敲斟酌对这个人的评价。
特在此以对政府官员涉嫌收受贿赂这件事的评价为例进行说明。那样的人究竟为什么能多次当选工会议员呢?像因收受贿赂而被检事厅传唤的人的名誉职务,也只是在所属市町村的氏神祭祀的神佛前才会被尊敬的职务。领导类人物的评价与此类似。因为世人的无知和不会亲眼看见等原因,领导类人物不顾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的影响,采取不正当行为,谋取私利。他们在生活中行侠义之事,以博得不明善恶之人的欢迎。因此,只凭社会评价很难决定其价值。除此之外,还必须考察评价主体。与实际、有无、真假的认定不同,像只与价值相关联的人格的高低、尊卑等这样内在的判断很难得到。至少也要在处于利害关系密切的地位中,共同生活数十年,看清一个人的本质,换言之,就是必须洞悉千变万化中不变的方面和他的生活目的之后才能判断。这样,才能如实地正视与他相关联的态度中的纯真特质,才不会弄错正邪、善恶的判断。但若是不善之人,他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想尽办法判断周围的情况,绝对不会是可靠之人。即便如此,他还是有良心的人,因为他还是有人情味的。对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估计是因为没有真实的正邪判断,陪审员也不会很在意。在有利害关系的人之间,对坏人做出不好评价的善人的行为反而被说成是反善的行为。若非如此,就无法决定谁是谁非。……
因此,也要相信评价人格价值的善恶等判断,在只有自觉,或只有他觉,抑或是二者共同作用这三种情况中,差别非常明显。
第三节 人格价值的要素与人格教育
一
在人格论中,虽然列举了下面三个要素,但据我观察,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不应该只针对人格,而应该针对所有东西。
1.多样中的统一。
2.因果过程。
3.个体性。
在群体生活中,人类擅长有意识的方面,还是所有目的的统一体。任何人在这种生活中不会有任何改变,只有死亡才会让人失去这种统一。在统一的时空中,不仅外形,连内部都是统一体。当某人人格失去统一,如同昨天与今天的精神不统一,他无法得到信任。这不是区别对待,而是相信各人的人格都是独立对等的,所谓的疯子就是精神方面的不统一。……而且在有意识这一点上,动物与人类不同;在有意识有计划方面,小孩、低能人以及精神病患者在人格上也有区别。
精神病患者和低能儿没有正常的生活状态,没有表里不一(没有表面上装善,内心却不这样想)。与纠结于刹那生活和永久生活、表里不一的正常人比,他们没有人格,因而被排斥。但是既然是人,就肯定都会想活着。
想要活着,就应该行善。每个人的生活不同就是因为采取的手段不同,也可以说是掌握的知识有缺陷,从而会误认为自己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好方法。因此,对于与其憎恶还不如可怜的无知的人,我是这样看的,他们只能看到眼前,没有能力看清更深层次的东西。……
二
……如上所述,我能够发现人格中的种种要素。其中最核心的是这个人理想中的目的观的差异。这种目的观形成思想结晶的核心,而且通过这种目的观,还能够得出各种体系和思想,这些体系和思想就相当于六方体、八面体等矿物的结晶。
以核心的目的观为依据,人们被划分为三个等级:(1)以个人生存为最高目的,并以此为中心考虑处理所有事情的人。(2)比起个人生活,还有更重要的集体,个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一个要素,认为个人受这一重要群体支配,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南的人。(3)有两种处于上述的两个等级之中的人。一种是虽然他注重自己,但同时注意到叫作社会的组织,尽管他的认识还不清楚。另一种是,他只注意到那些和他相联系的人,而不能把社会看作个人所构成的集体性共同体。如若像下面写的那样重新解释前述的等级,会更清楚明了吧。(1)抱有纯粹个人主义生活观点的人——将社会看作自己生存手段的人。(2)把个人看作社会的要素的人,即对事物能采取全面观点的人。(3)虽然意识到社会的存在,但没有得出正确的认识。因为误解或曲解,认为自己万能,社会也只能从属于自己,认为社会与自己不对等的人。第三类人还能够进一步分类如下:(a)在力量和价值方面,认为自己与社会对等,但对社会价值没有明确观念的人。(b)认为社会明显高于自己,并对此深信不疑的人,即异常虔诚地相信自然和造化威力的人,却对社会有机团体一无所知的人。
而且在(b)中,其实也有下列差别:(1)他的活动范围被限定在本地组织的人;(Ⅱ)他的活动被限制于党派范围内的人;(Ⅲ)他的活动受制于国家,不再进一步扩展的人;(Ⅳ)考虑达到国际事务的人;(Ⅴ)没有任何国家观念、玩弄空洞的“国际”概念的人,或者是只相信宗教家,将超越国家的宇宙作为生活原理的人。
如果改变上述研究范围,又会发现以下两种区别。
1.内心充实、懂得循序渐进的人。
2.内心空虚、宇宙观狭窄的人。
三
…………
虽然这种人格分裂的现象与生存方式和实际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联,却是从未研究过的问题。应该被视为促使意志稳固的原动力的目的观念的明确,根本生理生活的确定,以及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相互协调的发育,都是人格分裂产生的重要条件。
四
人们经常倡导要实行预测伟大人格的感化式的人格教育。不用说,社会也非常渴望这样。精神十分完美,但过于完美,超过了极限。我只能感叹未实行的手段只是一种设想。谁会反对人格教育?古往今来不会有人反对人格教育。人类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大力提倡教育,就表明人类不反对人格教育。虽然如此,进入20世纪的现在,也还是必须提倡人格教育,通过这个就能判断出教育不适应时代进步的理由。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正如科学是合理的生活所要求的,在其他社会没有那样的主张,我们也只能一笑置之。那又是为何?
人格是什么?这一伦理学上的重大问题至今还未弄明白。人格概念的清晰是人格教育的大前提。比起“如何创造人格”这个问题,认真思考“如何发现人格”才是当务之急,那么“人格是什么”也成为必须先解决的问题。这样追溯的话,草率地对待根基,忙于培养枝叶,就像是在沙滩上建楼房一样,因此就得出了上述结论。
评价或者欣赏只能针对美术或者艺术品,假如是人类生产或者创作的东西,因为都倾注了人类心血,必须一样同等对待,其他的就另当别论。如果审美技术或艺术作品是欣赏的对象,经济产品也应该是欣赏的目标,那么在同一意义上,应视为道德作品的人格也应该被欣赏。而如何欣赏,就是要比较研究对人物的评价。不仅只有他觉,自身的反省自觉亦是如此。这样一来,日常生活中注意取长补短,就像“以人为镜,反躬自省”这句谚语说的那样,这是值得期待的人格教育。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总之,无论是人格价值还是一般产品的价值,都受同一法则的支配。对此我在下一章进行深入探讨。
…………
我们所向往的教育就是培养真正的具有高尚人格的人。那么到底存在多少所谓的具有高尚人格的人?释迦牟尼在《涅槃经》中说:“因为佛教而成佛的是指甲微尘,因为佛教而坠入地狱的是大地微尘。这种如指甲微尘般的珍贵稀有的人格是如何才能够成为教育学的对象的呢?”如果教育者本身以此为提高精进的目标,固然好,但若自以为是地说这种理想能马上实现,所有的教师内心都这样盼望,作为还未实现的基础,就像论述实际的教育一样,只能缘木求鱼。何况“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我们要遵从明治天皇的圣心。国民教育总动员的结果与不能违背产业革命的潮流相同,教育和大规模生产的限制是不管你愿意与否都必须进行的。就算不在乎,可以若无其事地大谈未做过的事,若只是想让俗人安心也就罢了,但若这是学者的行为,就是可耻的。无论怎样受大众欢迎,也不能忘乎所以,最好忘记发表毫无作用的言论。但是如果我们轻率判断这种做法是讨厌人格教育,就不对了。在渴望人格这一点上,我们也不甘人后。只是感情上说起来容易,实际计划实行却是困难重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