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弗莱雷教育理论:对话式教学批判讲授式教学

弗莱雷教育理论:对话式教学批判讲授式教学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话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对话,这与我们通常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对学生而言,“对话式教学”会极大地促进学生思考,与教师一起共同去探讨未知的世界。“对话式教学”是实施民主平等的一种有效手段。

弗莱雷教育理论:对话式教学批判讲授式教学

1.“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注重对话而不是注重讲授,是对我们传统的教学的一种革新。这种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通常上课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了上好课,有的教师花了很多时间来钻研教材,进行备课,但他们的着眼点主要是在自己的“讲授”上,考虑的是如何“讲”得更好,“授”得更多。当然,也有教师考虑到学生如何能学得更好,但主要的还是考虑学生如何“接受”得更多更好。在我们通常的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很少的,对话不是主要的。教师按自己预定的计划讲授。

“对话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对话,这与我们通常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怎样在课堂中通过对话来进行教学,是促进教师进行创新的一个动力。教师不是按原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这会逐渐培养教师的不断创新的精神。

对学生而言,“对话式教学”会极大地促进学生思考,与教师一起共同去探讨未知的世界。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被激励去主动地探究。学生的学习不再被限制于教师所讲的范围,而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创新。

“对话式教学”是培养师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方法。

2.“对话式教学”有助于促进民主平等

人类社会在向民主平等的社会发展。教育民主与教育平等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潮。在教育中实施对话式教学有助于促进民主平等。

“对话式教育”表现的是A(教师)和B(学生)之间的一种平行的关系,而讲授式教学A和B之间是垂直的关系,A是主体,而B是客体。因而,在对话式教学中A和B都是主体,而客体则是C(世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目的是要更好地了解世界、改造世界。

在教学中强调提问、强调对话,强调交流,充分显示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民主与平等。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改变了其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和合作者。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以民主、平等为导向的价值观不断激励教师和学生去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对话式教学”是实施民主平等的一种有效手段。

3.“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加强相互合作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主体,并不存在以哪一方为主、哪一方为客的问题。在这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对话,是一种平行的交流。对话产生交流,交流产生合作。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

教学是双向性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因而,只有双方进行有效的合作,才能完成教学的任务。合作的前提是要进行交流,一种平等的交流。对话式教学注重这种交流,教师在交流中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学生在交流中也知道教师的意图,从而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因此,“对话式教学”是促进合作的一种有效保证。

(三)“平行交流”对“上控下从”的批判

弗莱雷的解放教育主张,在学校教育中要进行对话式的教学。开展对话式教学,首先要求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一种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对话。

交流是弗莱雷最基本、最经常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要了解弗莱雷,就应阅读他的著作,而他的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他的日常口头交流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弗莱雷的许多著作都是以交谈形式而形成的谈话集或访谈录。在他的著作中,时而连续用同一词语,时而因思考而中断某一论题。这种典型的口语特点的著作,虽然给母语非葡萄牙语也非西班牙语读者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确实体现了弗莱雷的特点。

弗莱雷主张的口头交流,不仅体现了他的教育方法的特点,也反映了他对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看法,即他确信人类生来首先就是为了相互间进行交流。

弗莱雷认为,这种交流具有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是要真实地表达思想,不能说假话、虚话。由于弗莱雷从小就看到劳工的艰辛生活和不懈的斗争,以及弗莱雷后来在巴西监狱里的亲身体验,所以他常常谈论的是解放、批判、民主、平等这样一些词汇。弗莱雷认为,这些词汇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它们能联系实际,能真实地表达民众的思想。他指出,首先是谈话而不是外来思想的传播,才具有“启发性”。因此,他在教育中主张通过谈话、讨论来启发民众觉悟,培养民众的批判能力。

第二是要积极地参与交流,参与社会活动。弗莱雷指出,尽管有人也许讲的是真话,然而却是空话,远离实际,不愿参与社会实践,于改造现实无助。这种情况在教育系统内部尤其是如此。弗莱雷认为,没有参与以及交流双方没有积极的态度,那么这种交流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教育上,弗莱雷不仅提出要进行交流,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如何进行交流。弗莱雷认为,在教育上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的、平行的、相互的交流,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真实的、积极的交流。这种交流体现了交流的双方都是主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交流。

弗莱雷认为,这种交流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给予”知识,学生单纯“接受”知识,教师控制一切,学生只有绝对服从的教学思想完全不一样。在解放教育中提倡的这种新的“平行交流”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上控下从”的旧的教学方法的最好的批判。

弗莱雷指出,提问是使对话和交流有成效的关键。他认为,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要成为问题的提出者。

对于提问,弗莱雷提出了下面一些要求:(1)教师要提出能够激起思考的问题;(2)教师要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3)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而不是仅仅回答问题。

弗莱雷提出的这种“平行交流”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励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也为学生以后主动参与社会改革打好基础;不仅可以提供一条寻求知识之路,而且在师生共同探索中发展了共同的意识: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共同的事情(教师提出一个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看见”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这时就产生了共同意识)。

在弗莱雷看来,学习就意味着学习者是一个积极的主体,会提问和进行变革;学习也是重新确立一种方式来看待自己、看待教育、看待社会。

【注释】

[1]Paulo Freire,La Educación como Práctica de la Libertad,Siglo Veintiuno Editores,S.A.México,1969,p.28.

[2]Paulo Freire,La Educación como Práctica de la Libertad,Siglo Veintiuno Editores,S.A.México,1969,p.28.

[3]Paulo Freire,La Educación como Práctica de la Libertad,p.56.

[4]Paulo Freire,La Educación como Práctica de la Libertad,p.56.

[5]Paulo Freire,La Educación como Práctica de la Libertad,p.73.

[6]Paulo Freire,La Educación como Práctica de la Libertad,p.73.

[7]Paulo Freire,La Educación como Práctica de la Libertad,p.80.

[8]Paulo Freire,La Educación como Práctica de la Libertad,p.80.

[9]Paulo Freire,La Educación como Práctica de la Libertad,p.95.

[10]Peter McLaren and Peter Leonard,Paulo Freire:A Critical Encounter,Routledge,London,1993,p.25.(www.xing528.com)

[11]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5.

[12]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5,p.36.

[13]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5,p.36.

[14]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5,p.36.

[15]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5,p.36.

[16]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6,p.37.

[17]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6,p.37.

[18]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8,p.39,p.40.

[19]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8,p.39,p.40.

[20]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8,p.39,p.40.

[21]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8,p.39,p.40.

[22]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6.

[23]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7,p.38.

[24]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7,p.38.

[25]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11,p.12,p.13.

[26]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11,p.12,p.13.

[27]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11,p.12,p.13.

[28]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11,p.12,p.13.

[29]Peter McLaren and Peter Leonard,Paulo Freire:A Critical Encounter,pp.33~34.

[30]Luci Ayala,Una Reflexión Sobre el Acto Político de Ser Educador y Sobre la Realidad Polftica de la Educaci6n Brasileña,Pedagogía,Revista de la UPN.Vol.3,No.8,1986,p.3,p.4.

[31]Luci Ayala,Una Reflexión Sobre el Acto Político de Ser Educador y Sobre la Realidad Polftica de la Educaci6n Brasileña,Pedagogía,Revista de la UPN.Vol.3,No.8,1986,p.3,p.4.

[32]Luci Ayala,Una Reflexión Sobre el Acto Político de Ser Educador y Sobre la Realidad Polftica de la Educaci6n Brasileña,Pedagogía,Revista de la UPN.Vol.3,No.8,1986,p.3,p.4.

[33]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46.

[34]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48.

[35]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1.

[36]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2,p.33,p.129.

[37]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2,p.33,p.129.

[38]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2,p.33,p.129.

[39]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2,p.33,p.129.

[40]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36.

[41]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130.

[42]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130.

[43]Ira Shor and Paulo Freire.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p.130.

[44]Paulo Freire,Pedagogía del Oprimido,p.68.

[45]Paulo Freire,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Continuum,New York,1973,p.52.

[46]Paulo Freire and A.Faundez,Learning to Question,Continuum,New York,1989,p.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