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对话式教学及提问的关键

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对话式教学及提问的关键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弗莱雷认为,作为人类现象的对话,具有一定的构成要素,其中有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对话与信任弗莱雷指出,如果不相信他人,也不会有对话。在教学中,弗莱雷提出了师生间的双向性的相互交流。提问是对话的关键弗莱雷认为,对话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

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对话式教学及提问的关键

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他大力提倡“对话式教学”并以此来批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他对对话的实质、对话的基础和条件、对话的特征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1.对话的实质

弗莱雷指出,人的存在不会是无声的、沉默的。说话不是某些人的特权,而是所有人的权利。因此,任何人不应只对其他人说话而剥夺别人说话的权利。人们说话是对世界“发表意见”,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行为。

弗莱雷认为,作为人类现象的对话,具有一定的构成要素,其中有两个方面(行动和思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对话要求有行动和进行思维,但行动和思维不能截然分开。”[27]如果在行动和思维之间没有固定的联系,就不是真正的对话,也就不会去实践,因而,“可以说真正的对话是一种对世界的改造。”[28]但是,不真实的对话,会有损于行动和思维,成为空话连篇或咬文嚼字。空洞的对话是不会揭示世界的,因而也不可能去改造世界。另一方面,“如果仅强调行动而忽视思维,那么这是为行动而行动,是一种行动主义,它否定了真正的实践,也阻碍了对话。”[29]

2.对话的基础和条件

弗莱雷认为对话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上的,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和条件,就不会有对话。

(1)对话与平等

对话只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在否认其他人有说话权的人与被否认有说话权的人之间不可能有对话。弗莱雷认为,在进行对话前,必须要使被否认有权讲话的人夺回自己的这种权利。不让别人讲话的人是不人道的。因此,“对话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进行思想灌输,也不是用来征服别人的狡猾手段,而是对话双方为了获得解放去征服世界、去改造世界。”[30]

(2)对话与爱

除了对话中要平等外,弗莱雷还强调人类的爱在对话中的重要意义。弗莱雷认为,如果不热爱世界,不热爱生活、不热爱人类,那么就不会有对话。“爱是对话的基础,爱也是对话本身。”[31]在统治社会中的爱是一种病态的爱,这不是真正的爱。爱意味着对人的一种承诺。这种承诺,从爱的特征来看,就是对话。弗莱雷说:“真正的革命者必须把革命看做一种爱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和人性化行为,因为革命与爱并不是不相容的,相反,人们进行的革命是要实现其人性化。”[32]无论何地只要存在受压迫者,那么爱的行动必然会涉及到他的事业——解放的事业。只有争取解放,取消压迫,才可能获得爱,才能进行对话。

(3)对话与谦恭

对话的双方要谦恭,如果没有谦恭,就没有对话。弗莱雷指出,如果对话者之一高傲自大,瞧不起对方,总是认为别人无知,而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如果把自己看做主体,是了不起的人,是精英,是真理和知识的拥有者,而其他人是客体,是“圈外人”,是“天生的下等人”,那么就不可能进行对话,因为“对话是人类的一种相互了解和共同行动”[33]。高傲自大是与对话不相容的。

(4)对话与信任

弗莱雷指出,如果不相信他人,也不会有对话。相信别人有做事的能力,相信别人有创造力,相信别人有发展力,相信这些能力并不仅仅是某些精英特有的,这样对话才可能进行。相信人是对话的先决条件,是先于面对面的对话的,但这种信任不应是天真的。

弗莱雷指出:“只要建立在平等、爱、谦恭、相信人的基础上,对话才是一种双方平行的关系。”[34]如果缺少爱、缺少谦恭、不相信人,就不会产生信任。如果没有信任,也就失去了对话的条件,就会成为家长式的操纵。信任会使对话双方更加感到在讨论世界的问题中他们是同伴。

(5)对话与希望(www.xing528.com)

如果没有希望,也不会有对话。弗莱雷认为:“在人的不完善之中存在着希望,有了希望,人们才会去不断探索,寻求完善。”[35]与希望相反,绝望是否认世界、逃避世界、保持沉默的一种方式。由不公正的制度造成的非人性化,不应成为绝望的理由,而相反应成为产生更大希望的动力。然而,弗莱雷指出:“希望并不等于叫人们把双手抱在胸前被动地等待,而是要充满希望地进行斗争。”[36]如果对话的主体对其事业不抱希望,就不会有对话。

(6)对话与批判思维

弗莱雷认为:“对话双方不进行批判思维,就不会有真正的对话。”[37]批判思维与单纯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单纯思维是要适应现时的这个规范化,而批判思维是要用不断人性化的观点来对现实进行不断的改造。只有要求进行批判思维的对话才能产生批判思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3.对话的若干特征

(1)对话是平行的交流

弗莱雷认为,交流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人类生来就需要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有两个前提很重要:一是要真实地表达思想,不要说假话、说虚话;二是要积极地参与交流、参与社会活动。如果在交流中尽说假话,或者是尽管讲的也许是真话,但却是空话,远离实际,不愿参与社会实践,那么这种交流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教学中,弗莱雷提出了师生间的双向性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平行的、平等的、民主的、真实的、积极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交流。

(2)提问是对话的关键

弗莱雷认为,对话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他认为,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提问实际上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批判分析。为此,他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以下一些要求:

——要提出能够激起思考的问题;

——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

(3)对话需要合作

弗莱雷认为,在对话中,为了改造世界,对话双方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他指出,在非对话的教学中,作为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一个主体要使对方成为客体。而在对话式教学中,不存在一个主体要使另一个成为客体,对话的双方都是主体,是要共同去揭示这个世界,去改造这个世界。因此,对话不是强制的,不是被人操纵的,而是双方的一种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