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教育”作为博物馆第一功能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国内的博物馆已经逐渐开始重视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教育与服务工作,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尝试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人群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但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数量较少
很多博物馆都是在每年的自闭症关顾日或者全国助残日等一些特殊时间开展几场活动,能够让特殊儿童像普通儿童一样参观博物馆,而且参与各种各样互动体验的博物馆屈指可数,更遑论能够做到将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活动实现常态化开展。
2.形式单一
多数仅限于组织特殊学校或者部分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参观展厅,并没有深入地思考他们在博物馆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应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该体验什么样的活动。
3.缺乏针对性(www.xing528.com)
很少有博物馆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能够做到专门针对自闭症儿童设计和实施活动的公众化教育服务。目前国内的博物馆常见的情况就是针对特殊儿童开展教育活动,而所谓的特殊儿童是个十分模糊而且范围很大的概念,特殊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和问题儿童,残疾儿童包括感官残疾、肢体残疾、语言残疾、病弱与多重障碍以及智力障碍,而问题儿童又包括学习障碍、社会行为障碍、情绪障碍、自闭症以及孤儿和寄养儿童,甚至超常儿童也属于特殊儿童,然而这其中的每一类儿童都有着自身的性格与行为特征,没有哪一场活动能够照顾到每一种类型的特殊儿童[9],只有对他们先进行公众化的研究,了解其特征,而后才能设计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与措施。
4.前期了解不足
很多博物馆的工作者对于自闭症儿童并不了解,很少有博物馆在开展活动之前会下功夫深入了解每种类型的特殊儿童的行为和认知特点。因此活动在大多数时候难免流于形式,而无法得到特殊儿童家庭较多肯定的反馈或者是强烈的反响。
尽管如此,国内少量博物馆在针对如何开展此类活动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并产生了一些影响,下面我们将以西安半坡博物馆的“欢迎来自星星的你”活动为例进行一些初步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