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史前工场活动的儿童一般是由家长带领和陪伴的,由此,我们联想到与博物馆儿童教育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家长在博物馆的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通过考察家长的行为和反应,我们作了简单的分类:
看管型家长。这类家长在博物馆活动中给孩子充分的行动自由,从不紧随孩子的步伐,只让他们保持在自己的视线之内;而对于博物馆的活动项目,家长不甚关心,也不感兴趣。
呵护型家长。家长与孩子如影随形,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提示孩子注意安全;每当孩子需要帮忙或开口求助时,家长毫不犹豫地施以援手。
带头型家长。这些是行为积极的家长,总是带头各项活动,然后交由孩子接手完成;甚或进一步在活动中扮演领导角色,只让孩子在旁边打打下手、帮帮小忙,有越俎代庖之嫌。
搭档型家长。家长会在整个活动中扮演与孩子地位平等的搭档角色,对于自信的儿童,家长开心地担任其助手。(www.xing528.com)
我们注意到,在以上4种不同类型的家长陪伴下,儿童们在史前工场的各项活动中表现大不相同。其中,搭档型家长陪伴下的儿童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得更为专注,学习持续时间更为长久,学习内容也更为广泛和深入。
对照在史前工场的现场观察,我们也查寻到相关的社会文化理论。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列夫·维果斯基认为,“儿童一切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形式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周围人们(特别是成人)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家长是日常生活中与儿童接触最频繁、关系最亲密的成人,是影响儿童最重要的对象,家长在博物馆教育中良好的言行举止,不仅影响着亲子间的交流,也必然对儿童的博物馆教育和学习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博物馆的儿童教育中,也要关注家长,正视其在儿童教育体验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创造有利于家长参与的亲子教育模式、帮助他们积极配合博物馆的儿童教育。我们有以下两点建议:
(1)博物馆儿童教育中要增加亲子教育的策划方案。正是基于家长在博物馆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博物馆有必要根据各自展陈、藏品和学术资源特点设计、举办多姿多彩的亲子教育活动。这一方面能够缩短子女和父母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会鼓励家长对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关注。目前,国内很多博物馆开展的诸如“大手牵小手,走进博物馆”等活动,既具有休闲娱乐性,又增加了家庭成员的参与互动性,值得借鉴。
(2)博物馆儿童教育中要提供给家长恰当、适宜的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方法。中国向来有重视儿童教育的传统,但对于有别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很多家长没有足够的经验,存在不少疑问。博物馆可以邀请专家举办相关讲座,与家长交流、探讨如何发掘和利用博物馆资源、如何在参观博物馆前做足功课,给孩子营造美好的博物馆体验;还可以指导家长如何在博物馆儿童教育中积极扮演角色,做好榜样、做好协助,支持儿童参与活动。有了在博物馆儿童教育中不缺席的家长,博物馆里的儿童教育就有了最可靠的、最有力的同盟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