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史前工厂的成长

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史前工厂的成长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钻木取火”项目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出发点。凡提到“原始人”“史前社会”,人们首先会联想到“穴居野处”“钻木取火”这样的词汇。要做好“钻木取火”设计,就要对史前人类的取火工具、取火方式和技术有一定的了解。黎族的钻木取火:海南岛黎族人的取火工具有木板和钻火棒。分析以上取火工具和取火方法,虽然各有特点,但其中有两处可资借鉴的共同点。

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史前工厂的成长

关于“钻木取火”项目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出发点。

其一,契合观众的兴趣点。凡提到“原始人”“史前社会”,人们首先会联想到“穴居野处”“钻木取火”这样的词汇。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有史前时期房屋的模型和图片;半坡遗址大厅里保存着一座6000年前的村落,半坡文化村也建有等大的复原房屋,通过完整展线的参观,观众基本上能够理解史前时期半坡先民的居住状况,能够廓清“穴居野处”是旧石器时代古人生活写照。但对于“钻木取火”之说,因为仅限于文字表述,观众在理解上有很大障碍——理论上能够实现的“钻木取火”具体是怎样实施操作的?这一直以来是绝大多数观众,甚至是很多文博工作者心存疑惑的问题和最感兴趣的问题。

其二,弥补陈列讲解之不足。西方神话中有普罗米修斯人类盗取天火的故事,中国古籍中有燧人氏造火的记载,而在半坡遗址中,大量陶器的出土和陶窑遗址、灶坑遗迹、公共灶遗迹的发掘让观众信服“半坡人在生产生活中已经广泛地使用火”。每有观众提出“取火技术”等相关问题时,讲解员或根据民族学材料中“击石取火”“锯竹取火”作答,或以“手钻法”“绳钻法”“弓钻法”等应对,这些听起来无懈可击的解答,不能完全消弭人们心中的疑惑。

其三,完善史前实验考古的内容。前文提到,西安半坡博物馆自建馆伊始就进行了多项卓有成效的实验考古,国内其他史前遗址博物馆也曾开展过不同内容的实验考古,但据我们了解,与钻木取火相关的实验考古资料,目前还未见报道。因此,这项史前时期重要的生产技术值得业务人员付出心血加以研究,同样,这项曾引领史前人类前行、进步的重要生产技能也值得今天的人们再度体验和重温。

要做好“钻木取火”设计,就要对史前人类的取火工具、取火方式和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史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我们推测当时的取火工具以竹木质为主。1980年,在新疆鄯善县苏贝希遗址中所出土的两件形状奇特的木制品验证了我们的想法——学者们经研究后认为,它们确实是2000多年前人类使用的钻木取火工具:钻火棒和钻木板。然而,静态的文物资料却让人们难以窥见钻木取火技术的完整过程,我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还保留着古老取火方法的我国少数民族中寻找到一些资料:

(1)佤族的摩擦取火:云南佤族人的取火工具主要是木棒,将其一端劈成十字形,裂口处各加一块木楔并在其中一侧砍出横槽,为的是通风、干燥和取火时存放艾绒以供引燃。取火时,把木棒横放在地上,裂口一端垫起,横槽向下。取火者踩住木棒,双手拿捏一根藤条或竹条,并将其从木棒的横槽处绕过,一上一下地进行交互摩擦,因热而产生火星,将艾绒引燃,从而取火。(www.xing528.com)

(2)苦聪人的锯竹取火:云南苦聪人的取火工具是竹板(一侧砍一缺口)和竹锯。先用左手按住竹板,拇指靠近缺口,并放置少量艾绒或芭蕉纤维,然后由右手握竹锯,在缺口处上拉下推以此取火。

(3)黎族的钻木取火:海南岛黎族人的取火工具有木板和钻火棒。木板长约37厘米,用当地所产的“山麻木”削制而成,其中一侧挖若干小穴,穴底之下开凿竖槽,作为火星的通道。钻火棒长约53厘米。取火时,先用脚踩住木板,并在竖槽下放好艾绒,再将钻火棒插入小穴转动。钻时要有一定的速度和压力,以产生火星后将艾绒引燃。

分析以上取火工具和取火方法,虽然各有特点,但其中有两处可资借鉴的共同点。

第一,取火工具至少由两部分组成,或为板、棒,或为板、锯。在取火时钻火板保持固定,钻火棒(锯)快速运动。当两者相遇时,由机械能转为热能。而当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碳、氢或碳氢化合物燃烧,把脱落的木屑燃着,形成火种(火星)。这其实就是唐末五代人谭峭在其著作《化书》中所说的“动静相摩,所以生火”的道理。

第二,原始方法取得的火种,最初都很微弱,为了使其燃烧,必须有易燃物做媒介,如艾绒、植物纤维,然后吹风送氧,火才能逐渐点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