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前遗址博物馆重视考古实验,成果展示

史前遗址博物馆重视考古实验,成果展示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史前遗址博物馆的业务工作,往往是围绕着这一重心而全面开展的。因此,史前遗址博物馆应当重视并加强史前考古实验。倘若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在展线上开辟一定的区域以进行史前考古模拟试验

史前遗址博物馆重视考古实验,成果展示

张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新建的博物馆中,有一批史前遗址博物馆,特别引人注目。这类博物馆在结合考古学、民族学;抓好研究、陈列、文保和宣传工作的同时,还应重视并加强史前考古实验工作。只有这样才会进一步拓宽业务和科研工作的领域,更好地为社会教育和科研服务。

这里说的史前遗址博物馆,是指史前遗址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后,发掘现场被有效地加以保护并就地建立起来的博物馆。这类博物馆以史前遗址考古发掘所清理出来的各种遗迹为主体,并辅之以由该遗址中发掘的出土文物,从而构成一个较为全面地展示当时史前居民社会生活情景的整体陈列。作为一类专题博物馆,史前遗址博物馆的最大特点,就是尽可能详细地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某一特定时期居民的社会生活情景。也就是说,尽量展现史前社会某一阶段的“横断面”,是史前遗址博物馆业务工作重心之所在。因此,史前遗址博物馆的业务工作,往往是围绕着这一重心而全面开展的。

通常,史前遗址博物馆主要依据考古学材料,同时结合有关民族学材料,努力忠实地再现当时史前居民的生产生活情景和灿烂的史前文化,以向人们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宣传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以及有关科学文化知识。然而,史前社会毕竟距离现今的时间跨度很大,更何况当时尚无文字,尽管先秦典籍中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关于史前社会的零星记载,但这仍需用考古学或有关学科的材料来印证。因此,要真正做到忠实地复原史前居民社会生活情景,并再现于现代人的面前,使之能够容易地被理解和接受,难度很大。

在以往的实际工作中,史前遗址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时常因遇到观众提出的一些看似细小却一时难以正确解释的具体问题而颇感棘手。例如:生产工具的实际用途,钻孔的技术,陶器的制作与烧造,彩陶纹样的绘制及所使用的工具,房屋的建筑形式和营造技术等。由于这类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缺乏史前考古实验的研究,面对上述问题则采取“迂回”的方式作以解释,即在陈列版面的说明文字或者宣教人员的讲解词中常出现“大概”“可能”“估计”“推测”等“留有余地”的言辞。诚然,从理论上讲,对于观众所提的上述疑问,专业人员立足于考古发掘材料或再证之以民族学材料而做出符合逻辑推理的答案,一般是可以成立的,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作为一般观众,有时尚难以就此而满足,甚至仍感到疑惑不解。如果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人员能够开展史前考古实验活动,并将成功的实验结果客观地表现在陈列或者讲解中,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效,令观众不枉所行,“乘兴而来,满意而去”。

史前考古实验是一项实践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的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必须身体力行、亲自动手进行模拟实验,以求取得与史前遗址考古材料相一致的实验结果。这些实验结果,不仅可以印证考古学家已对考古材料所做出的正确判断,而且可用以与考古材料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探寻其规律性,从而达到忠实复原史前社会面貌的目的。

目前,史前考古实验的研究,不仅在国外深受学术界尤其是考古界的重视,并得以蓬勃发展,而且,在我国也很受重视。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猿人石器的研究者们就曾进行了打击石器的试验,搞清了两端石片的产生过程及一些石器的加工方法,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猿人石器的制作技术,使得研究工作逐步趋于深入[1]。著名学者周仁先生等较全面地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乃至殷周时代的部分陶器残片,并对自行设计的数种方案进行了模拟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且一直为有关学科所接受,从而推动了有关学术问题深入研讨[2]。近年来,李湘生先生对黄河流域史前彩陶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归纳了几种史前制陶方法,提出了彩陶轮绘技术的新见解,还成功地仿制了数十种史前彩陶[3]。钟华南先生对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的制陶业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模拟实验,成功地烧制了一批黑陶高柄杯。这一结果曾获文化部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4]。(www.xing528.com)

素来注重在史前研究领域中力求发展的西安半坡博物馆,也早于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了史前考古实验的研究工作。当时模拟制作了半坡史前时期的凹腰石斧,并用这件石斧进行了砍伐树木的试验,其结果十分令人满意。同时,还模拟制作了骨针,并进行了穿孔试验。在70年代,重建了3种不同类型的半坡史前房屋各1座。在80年代,重建了4种不同类型的半坡史前房屋各1座,并进行了“解板”(将原木分解为木板)试验;重建了2种不同类型的半坡史前陶窑各1座,并且分别进行了烧造试验(窑温可达摄氏750℃)。此外,还进行了半坡尖底瓶的汲水试验[5]。这些成功的实验结果,印证了考古学家、古建筑学家等对半坡史前遗址考古材料的正确分析结果,丰富了该馆的陈列内容,提高了宣教工作的科学性,修正了某些错误认识[6],并扩大了该馆科研工作的范围。

半坡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在参观路线上适宜地重建了数座半坡史前房屋(比例均原大),并且辅之以重建工作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工作照片及简练的说明文字,使观众可按一定的顺序先后参观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发掘现场中的各种遗迹,以及重建的史前房屋。这样,观众便可对半坡史前居民的社会生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甚至在某些方面因有了直观的感受而加深了理解。加之,讲解员主动而适时地介绍石斧制作的试验和砍伐试验的过程及结果,以及骨针的制作及其穿孔试验和结果,观众自己便产生了这样一个认识:如此粗陋的史前工具的确能从事生产劳动。大凡详细参观了的观众,无不感叹劳动之伟大,赞叹史前先民的勤劳、智慧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其创造的绚丽多彩的史前文化,又一次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之勤劳和伟大,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尽可能地缩短现代观众与史前社会之间的时间差距,换言之,即真实地再现史前社会情景,使现代观众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有效地直接体会到史前居民的社会生活,其行之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把史前考古实验的结果体现在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和讲解中。以考古学材料为基础,结合有关的民族学材料和史前考古实验结果的陈列和讲解,其能收到比较好的宣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史前遗址博物馆应当重视并加强史前考古实验。

倘若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在展线上开辟一定的区域以进行史前考古模拟试验的现场表演(例如: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的制作及其使用等),使其与这类博物馆赖以存在的考古材料(包括遗址本身和全部出土文物,以及所有发掘资料)、有关民族学材料,以及本馆基本陈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遂使陈列由“静态”与“动态”相结合,逐步向“立体”式陈列发展。同时,若对本馆的参观区加以必要的“再改造”,例如:仿照史前遗址房屋主要结构形式而修造本馆大门(如新乐遗址博物馆和半坡遗址博物馆),参观区内栽植的植物尽量与史前聚落周围生长的植物种相类似,或者再于其间点缀反映史前居民社会生活的各种雕塑,以期创造浓郁的具有深层意义的“史前社会氛围”,极力烘托本馆的主体陈列,使观众产生犹如亲临史前社会之感,并通过视觉、听觉而感受、领会和进一步理解史前居民的社会生活和灿烂的史前文化。综上所述,必须重视史前考古实验的研究。

上述的个人认识尚不成熟,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原载《文博》(史前·博物馆研究专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