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前工厂: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迈向希望

史前工厂: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迈向希望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类活动,可称之为史前工场的中小学生版。

史前工厂: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迈向希望

史前工场得6000年半坡史前遗址文化沃土之地利,得国家大力发展研学旅行之天时,更得学生热情参与、家长鼎力后援、媒体倾情助力之人和,可谓顺风顺水,风风火火地走过了整整7年。

往后的路怎么走?那个令无数婚姻因平淡、规律而感到无聊乏味的“七年之痒”会成为史前工场的魔咒吗?

一份对参与史前工场体验活动的15个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史前工场整体活动满意度达到86%,常设的4个研学体验项目中,钻木取火最受欢迎,其次是房屋搭建及植物锤染项目。这个结果肯定了史前工场的成绩,也说明体验项目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整体的活动也有待提高。这使史前工场的工作人员陷入了沉思。

实际上思考和反思一开始就存在,迄无中断。

这种思考有工作层面的。史前工场的每次活动结束之后,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有及时的总结,这些涉及参与者的年龄段、认知水平,以及停留的时间、安全预案等话题的梳理都对下一次的活动有所帮助。特别是外出活动,因事涉道具包装、运输,以及场地不熟悉等因素,需要更多的总结,事实上,史前工场每次外出活动结束后,都要求参与活动的工作人员写出自己的总结和感受,积累的文字资料已有十多万字。还有的写成专文,总结归纳了史前工场的具体做法,包括主动接洽、健全组织、升级接待量、针对性方案、课程化改造等方面[1]。这些真切感受的文字对史前工场的发展来说弥足珍贵。

这种思考还有学术层面的。在史前工场开放之前,有关文章就提出了在旅游体验产品的设计上,应注意遵循的“确定鲜明体验主题”“营造良好体验环境”“提供个性化体验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的四项原则[2]。史前工场开放后,秉承一贯的学术传统,基于学术层面的思考也同时跟进,对该项活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这些文章有的对史前工场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归纳,认为史前工场设计理念包括:不“教”的教育、快乐的体验和感知、实践中收获与发现、学习游戏化4个方面[3];有的从社会工作角度探讨了史前工场的工作方式,指出“从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角度分析,‘史前工场’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小组社会工作实施的场所[4]”;有的则就单项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5]

这些不同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为史前工场的前行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和学术滋养。

下一个问题:史前工场往哪里走?揆诸已有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史前工场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应该以以下3个方面作为努力方向。

1.继续完善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各种研学活动

史前工场已有的研学活动,无论是在馆内,还是走出馆区走进校园,绝大多数是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活动。这和史前工场的初衷和初期项目设计都是吻合的,也是必要的。这方面的市场潜力还很巨大,一篇研究史前工场的文章指出“研学旅行活动将极大地促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文章分析到“以西安市为例,目前全市拥有小学1291座,中学518座,在校学生106万人,这样一个庞大人群的研学旅行活动将在2016年全面放开,博物馆如果积极配合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博物馆教育起到最大的实效,得到最广泛的社会认可。博物馆教育活动不是仅仅为了博物馆等级评估而开展,更不能片面追求活动项目数量和种类而不愿让更多公众参与,甚至不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有意限制参与者人数。国家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博物馆教育也要进行普及,真正让更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基于这样的分析,作者期待能够开展更广泛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同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利用博物馆资源,将更多的博物馆学习与体验活动融入国家基础教育”,同时,“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已经开展得较为成熟,所以我们还应当倡导将经过课程化改造的博物馆进校园活动也作为研学活动的组成部分,由教育部门引导博物馆更多地走进那些碍于地域限制、安全问题和经济状况等因素无法外出的学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特殊儿童学校和贫困山区学校,尊重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使之也享受到研学旅行活动的硕果和红利。”[6]所以,史前工场未来将以继续完善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各种研学活动作为方向是正确的。这一类活动,可称之为史前工场的中小学生版。

2.研究探讨针对高校学生的项目开发

两次走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的“‘浴火重生’——钻木取火创新设计大赛”活动,以及和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合作开展的“‘半坡杯’博物馆进校园手绘鞋、手绘环保袋设计大赛”、和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时装设计学院合作开展的“‘渔·猎’——半坡文化服饰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给史前工场带来有益的启示: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以及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是高校学生和中小学生的区别。陕西高校有95座之多,考虑到可能走出陕西的因素,史前工场开发针对高校学生的研学活动同样具有极大潜力。特别是和省内外几所高校的成功合作,已经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在深入研究高校分布、教学活动特点,以及专业设置基础上开发针对高校学生的研学模块,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这一类活动,可称之为史前工场的大学生版。

3.以公共考古学和实验考古学为基础,研究开发公众版史前工场活动项目

有研究者指出,博物馆观众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以下3个现象:

一是愿意听讲解的观众越来越多。2009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进行的观众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受调查的观众中喜欢(专业)讲解员讲解的观众占47.78%,喜欢志愿者义务讲解的观众占20.29%,喜欢使用讲解机讲解的观众占19.08%,认为不需要讲解的观众占12.85%。将近70%的观众选择了由讲解员讲解的参观方式”。

二是博物馆的公益性讲座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注意。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陕博讲座”,就获得了极好的社会评价。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观众调查中,“有56%的观众认为博物馆应举办与展览有关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免费讲座;希望博物馆举办文物鉴赏讲座的观众占32.1%;希望举办考古知识讲座的观众占25.8%;希望举办民俗文化讲座的观众占24.3%;希望举办广义文化方面讲座的观众占17.2%;还有1.1%的观众认为博物馆应举办其他内容的讲座”。

第三个现象,博物馆的“回头客”越来越多,或者可以称为开始出现固定观众群。《2010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故宫博物院观众结构调查(2007.6—2008.5)》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观众研究》都提供了这方面令人信服的数据和结论。陕西历史博物馆2010年观众调查报告显示,在学生观众中,两次参观博物馆的达到了总数的13.2%,多次参观博物馆的达到了10.5%。而且“参观多次的参观者呈现出随学历上升而上升的相关变化,高学历(本科、硕士、博士)多次参观的百分比均超过了平均比率”“多次参观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博士(14.9%)、硕士(13.7%)、本科(11.7%)”。

研究者将这3种现象概括为观众对参观对象有强烈的了解愿望、观众对参观对象有深度探讨的愿望、观众对参观对象有持续关注的愿望,并据此提出“研究型观众”的概念[7]。研究型观众概念的提出只是一个学术观点,实际上研究型观众的存在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公共考古和实验考古受到追捧,便是这一现象的最好注脚。2017年6月10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石器模拟打制比赛在河北阳原县举行,活动参与者亲手制作石器,多方触摸历史,体验远古泥河湾人的生活,展现了实验考古的巨大魅力。(www.xing528.com)

已有的学术研究和成功的实践,都为史前工场公众版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公众版的开发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一个方向是场地活动项目的开发。

史前工场已经开发了以陶器制作为内容的陶工场,循此思路,还应该开发更多的制作工场。

石器制作坊。包括旧石器的打制和新石器的磨制两个部分。在该作坊中,选取石器制作的典型石材,用完全原始的和手工的方式制作石器。必须强调的是,制作现场应该尽可能展示石器制作各个阶段的制作工艺,而不是只展示某一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看到制作的全过程,并豁然明白。

石器制作坊生产的产品应该包括打制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以及磨制的石斧、石锄、石球、石锛、石凿等。

骨器制作坊。该作坊主要展示新石器时代骨器制作的过程,从初期的粗加工,如截取、劈裂骨材,到最后的细加工,如雕刻、磨制、钻孔等均采用完全原始和手工的操作。骨器制作坊生产的品种至少应该包括骨刀、骨铲、骨镞、骨鱼叉、骨鱼钩、骨梭、骨针等。

纺织品作坊。在半坡遗址中发现的一些遗物和遗迹,如骨针、纺轮、陶器上的席纹、布纹等,明确地传递了史前先民已经在生产和使用纺织品的信息。利用现有的考古资料结合民族学资料对史前先民在纺织品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进而展示给观众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该作坊展示的纺织品制作项目应包括纺线、席子编制等。

以上项目,除了在开放期间有固定工作人员演示之外,观众皆可动手参与体验,参与活动的产品可以作为纪念品带回家。而专业人员制作的产品则可以作为文创产品出售。

另一个方向是针对社区的小型活动项目的开发。

社区博物馆在近年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管理层的努力和社区文化建设巨大需求的必然结果。为社区奉献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加拿大哥伦比亚省有一项和中国研学旅行同一性质的活动,称作“考察旅行”,包括社会性考察、科技创新类考察、历史文化考察等内容。在一个“文物博览会考察旅行项目”中提出一个理念:将地方和家庭故事与加拿大历史的更大叙事联系起来[8]。这对我们有很大启发。

2006年2月14日,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有关“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指示及“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西安半坡博物馆邀请附近村民委员会的村民代表召开了一次题为“新农村建设与博物馆的社会责任”的座谈会。座谈会之后,还组织到附近农村送展活动。多年过去了,在那次座谈会上,农民兄弟的话音犹在耳:“组织农民参观博物馆没必要,应先组织孩子来参观博物馆”“光在遗址上做文章不行,内容变化不大,不吸引人”“我多次从半坡博物馆门前过,没有进来,但从民俗艺术村过,进了3次”。

十多年来,西安半坡博物馆在组织孩子来参观博物馆、提升博物馆展示水平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对当地居民似乎还存在“内容变化不大,不吸引人”的问题。症结何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正在此处:居民觉得半坡遗址不吸引人,源自没有建立起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环境和半坡遗址的关系。

这提醒我们,走进社区,为居民讲述半坡地理、历史环境的演变和半坡人的生活方式等是十分必要的,而让这种讲述变得有趣味和可参与,实验考古的方法可大放异彩。

应该注意的是,面向社区的活动项目应该有不同于其他活动的特点,如小规模、组织简单等,当然,和社区组织结合起来,设定固定的场所,将体验项目常规化,以使参与体验的居民有更充裕的时间和专业人员交流、探讨更为理想。

总之,借助于公共考古学和实验考古学的指引,我们和原始人的沟通可以、也应该走得更远。

致力于弘扬史前文化的史前工场也应该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