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因此,面对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实践,不能简单搬用理论,而应结合实际,进行具体创造。在将“敞现——交流——辨析——提升”这一教育思路应用于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时,建议班主任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以发展问题的解决过程为单位,不将其机械套用于传统的活动单位
当考虑一项工作思路时,我们往往是以一次活动、一节课等“事”为单位的。于是,容易针对这些单位形成各种操作“模式”,每一种模式又分成若干“程序”。但是,在考虑班级管理中的教育思路时,有必要将“人”的发展作为考虑问题的核心,以“个体经验世界”作为思考问题的原点,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过程。此时,将学生的某个“发展问题”作为考虑教育思路的基本单位,当为一个可行的选择。例如,上面提到的探讨“追星”现象的过程就属于一个基本单位,因为它面对的就是“如何明智地看待和处理‘追星’现象”的发展问题。
2.灵活把握教育思路,不将其等同于操作模式或程序
发展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不能以时间为单位,衡量它的发展轨迹,而是以个体积累社会经验为参照物,全面考查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精神境界的进步程度。所以,应该根据考查的方面,确立具体的参照指标和体系,不能盲目套用其他思维模式,它不是工程上的操作环节或运作程序。因为发展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指标。
3.关注学生在每一环节的整体发展,不将其化为事务的前后相连(www.xing528.com)
用“敞现——交流——辨析——提升”来描述教育过程,并将其提炼成既蕴含于又适当超越具体教育活动的教育思路,也就是想说明“个体经验世界”在“人类文化世界”(学校生活)中得以敞开,学生与他人交流,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发展状况,并明智地做出更好选择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关注的都是学生个体精神生命的整体发展。这就是从教育学的立场来看人的整体发展。相比之下,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所揭示的学生在每个阶段的认知发展、道德发展、社会化水平的提升和影响这些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机制等具体内容,属于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整体发展的一个方面的描述,即使用“多元智能”等各种新潮理论来做更详尽的分析,也仍然属于对更多方面的解析,而不是对整体的描述。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还需要对多方面的认识予以整合和具体化,并在此过程中进行自己的创造。从整合的角度看,要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生发展的各方面表现进行总体把握,用以了解“个体经验世界”即学生精神生活的整体面貌,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犯“盲人摸象”的错误。从具体化的角度看,要关注班级教育场景中的“具体个人”,即每一个学生个体。细致认真地探究生活在班级中的学生个体,结合影响学生发展的多方面因素,深入剖析发展成果在学生个体上是如何融入并发生作用的。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各种抽象的、一般层面的研究成果,用于对处于具体教育场景中具体人的发展研究,而且是深入的综合的研究[6]。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自不同角度的观察与思考,融会贯通于对具体教育场景、具体学生发展状况的理解中。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简单重复,或让教育领域沦为其他学科“殖民地”的情形,提出我们的主见,即明确发展主体、提炼发展主题、形成发展主线。
此时,就可以进一步理解“敞现——交流——辨析——提升”这一教育思路,关注的是具有内在意义的“人”的生命每一阶段的整体发展,而不是只有外在价值的“事”的完成。这就意味着,需要把它理解为学生精神生命整体的发展过程,而不能将其简化为单项任务或多项事务的前后相连——尽管各种事务的前后相连,确实是学生精神生命得以发展的外在表现,但外在表现无论多么精彩,都不能直接等同于内在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