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现代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发展主体

学生:现代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发展主体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为了进一步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的进行,学校可以着重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仅把它看作是教育管理的主体成员之一。实际上,学生发挥个人独立的主体作用是建立在班级整体携手共进的基础上。此时,班级发展中的主体因素是由学生个体组成的。

学生:现代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发展主体

上述两种研究,使得班级管理研究有了新的需要,即凸显教育主线、教育主题,从而既超越传统的班级研究思路,又超越为一些研究者所推崇的,但带来“学科立场上的游移状态”的“多元方法论范式引领下的理论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能够承担这种历史使命的研究,应是关注“班级教育价值的提升”,而不仅仅是“拓展班级教育价值”的新研究。它具体包含两项研究:一项是“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研究,另一项是“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研究。这些研究形成了教育学立场的班级教育思想,从而有效超越了前述两种情形。它们的超越之处包括:对“班级教育活动的性质”和“班级教育研究的性质”有了基于教育学学科自觉意识的理解和选择。其中,第二项研究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呈现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立场。

(一)明确班级管理中的发展主体

从这些研究中听到一种呼唤,如果选择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为班级发展目标,那就需要更明确、更充分地发挥班级中的发展主体的作用。这是因为,只有明确了班级管理中的发展主体,才能根据主体的需要主动提炼出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主题,然后,才有可能根据教育主题形成教育工作的主线。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作为独立主体,师生各自扮演的角色和必须完成的活动不可相互取代,因此,他们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两类主体只有处于交往中的对话状态、开展相关活动并使教育活动逐步通向目的,才能在完全和真实意义上构成教育活动。同时,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互为主客体,使得各自的活动都面对复合的客体。因此,师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复合主体。

就班级管理这一综合性教育活动的整体而言,教师与学生属于复合性的教育主体。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协力推动,在学校组织社会性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性格品质,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社会性学习的主要环节。为了进一步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的进行,学校可以着重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仅把它看作是教育管理的主体成员之一。

(二)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的具体体现

突出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并非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恰恰相反,这是为了让师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应该看到,与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相比,班级管理的针对性更强,指向性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提升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学习中认识到自身需求,确立人生观念和前进方向。此外,要革新学生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产生独特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能力。

1.就师生关系而言,师生作为复合主体的共同作用指向的是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的成长

尽管师生都属于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不过,在不同的教育活动领域中,他们之间仍存在一些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素养,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重要的组织者、引导者地位;而在班级管理这一教育活动中,班主任是班级发展的主要责任人,班主任是班级各项工作事务有序进行的掌舵者,在幕后为班级指引方向,为学生提供学业和生活上的帮助,给予学生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主动地组织参与班级活动。也就是说,在班级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任务直接指向学生的社会性和个性发展,并在价值导向和策略性选择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而学生则具有较之课堂教学更大的自主决策、践行、锻炼与发展的空间。

在班级教育中,师生作为复合主体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发展主体,即让学生越来越充分地掌握自己的发展主动权,越来越主动而有效地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充满智慧地提升自己的发展质量。(www.xing528.com)

2.针对学生个人与班级的关系来说,班级管理是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不是为了班级的前进

客观来说,学生个人与班级集体的发展是整个集体发展的两个组分,缺一不可,它们之间互为前提,而且个体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理解和融入人类共性的程度,不过无论是从抽象的理论思考的角度看,还是从具体的实践操作的角度看,都有必要突出学生个体作为“具体个人”的角色,并防止有意或无意地用“抽象的人”替代“具体个人”,从而造成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个体的忽视。

3.班级发展中的主体因素是由独立个体组成的

显而易见,以班级整体为出发点,管控和确定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实际上,学生发挥个人独立的主体作用是建立在班级整体携手共进的基础上。所以,想要通过班级管理实现素质教育,需要具备规范标准的思维规划,以促进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为首要教学目标;实施班级管理工作时注重班级内部的互相影响。

此时,班级发展中的主体因素是由学生个体组成的。这种群体建立在每个独立个体的主体地位上,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并不是取代关系。这种群体关系,与传统意义的集体不同,不是在个体对立面上的班级整体,它注重主体与独立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交流互动的行为特征,并不只是将实体部门固定化。也就是说,“集体”中存在“个体”,二者互为发展进步的基本要素,具有一致的精神追求。而传统的“班集体”虽非“同而不和”,但很有可能是以牺牲“不同”为代价而追求表面与暂时的“和”,以至于个体在失去个性的同时,失去了与群体的深层次的、可持续的意义联系。

(三)确认学生的发展主体的地位带来的新选择

根据上述讨论可以确认,学生是班级教育活动中的发展主体,并且这种主体地位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个体身上。由此,理解班级管理的立足点和视角就会发生诸多相应的变化。

不应只关注班级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工具价值,而会进一步看到班级本身就有的教育价值,因为教育活动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它还应该发挥远比这些更为丰富、更为重要的教育作用。

不应只关注班级整体的发展,使个体的发展屈从于集体发展,或者只将个人作为集体发展的工具,而会将班级真正建设成学生的精神家园。这里的“学生”指的就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当然,也不应将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班级整体的发展对立起来,甚至过分追求个性张扬,因为个体的成长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个体更理想的发展也离不开融入群体。从更深的意义上看,只有关注具体的学生个体的成长,使他们越来越明智地忠实于自己的理想、遵循自己的天性法则、追求自己的事业,才有可能真正地理解人类共同体的价值,并越来越接近于人类的共同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