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现代班级教育与管理-提炼教育主题

探索现代班级教育与管理-提炼教育主题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多元研究”对班级管理研究的推进在19世纪向20世纪过渡期间,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组成发生了改变,教育学不再是唯一的意识形态,教育学分支学科和从不同角度研究教育现象而形成的教育学科群逐渐出现[3]。(二)“多元研究”的局限当试图从新的视角、新的立场来开展新的研究时,固然需要从新视角、新立场中获得支持性的资源,但也应看到应该超越之处——尽管已有的这些研究就它们自身而言是自成体系、相对完善的。

探索现代班级教育与管理-提炼教育主题

上文已经指出,“单一的心得体会式的研究路径”的局限凸显出对班级教育主线的需要。现在,对“多元方法论范式引领下的理论研究”带来的需要进行分析。

(一)“多元研究”对班级管理研究的推进

在19世纪向20世纪过渡期间,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组成发生了改变,教育学不再是唯一的意识形态,教育学分支学科和从不同角度研究教育现象而形成的教育学科群逐渐出现[3]。这一趋势在整个20世纪逐步发展,直到今天出现了层次、角度和内容都很丰富的学科群。实际上,不同的交叉学科、分支学科的研究,在其所选的视角和领域中,对相关教育现象做了远比前一类研究(“单一的心得体会式的研究”)更为广泛、细致深入的探讨。这些探讨使得我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得以逐步拓展和深化。其中,就班级教育方面而言,多学科视角的研究就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新的认识和启发,因为它们从多方面拓展了班级的教育价值,同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研究思路。

(二)“多元研究”的局限

当试图从新的视角、新的立场来开展新的研究时,固然需要从新视角、新立场中获得支持性的资源,但也应看到应该超越之处——尽管已有的这些研究就它们自身而言是自成体系、相对完善的。例如,一位教育社会学研究者一方面主张班级组织成员不应包括教师,另一方面,在研究班级互动时又包括了师生互动。研究者还特别解释这种选择,考察班级组织中的互动不仅可以,而且必须将师生互动也作为重要对象,而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班级组织的成员。这说明,互动作为班级组织整体活动所必然出现的现象,它不同于对班级组织进行静态分析时的成员界定。由此可见,从活动的视角来研究班级,不同于从组织的角度来研究班级。社会学的诸多类似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但距离使我们意识到班级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还很遥远。这需要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研究中找到答案[4]。

当我们将视角转移到教育教学研究中去,会发掘到很多常见的教学研究现象,学者们在研究教学管理时的游离状态。这种研究立场上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引用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成果、学科定义或研究主题,却纠结于研究选择的方向和价值判断。(www.xing528.com)

实际上,在立足于学校教育场景时,研究者往往在内容组织、表述方式上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尝试,它们使得这些内容与班级教育的实际需要有更多的结合点,也促成了一些新的探索空间的产生。例如,在从学生角度辨析学生个体指导工作的分工时,强调了班级教育或班主任工作不同于德育处(或教导处)、共青团与少先队组织、心理咨询教师的独特价值和地位[5]。如果能进一步从学术立场、学科立场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探索,也许会出现更具逻辑性、更符合教育学学科立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三)“多元研究”凸显的需要

针对上述“学科立场上的游移状态”,我们可以思考:其一,在多学科介入班级教育研究的今天,在引用多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时,是否会在班级教育研究这一相对微观的领域延续着让教育研究成为其他学科“殖民地”的情形。其二,是否应有一种属于教育学的立场。可以设想,如果明确了这样的学科立场,也许就能让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而不是任其“替我所思”,此时,在引用其他研究成果时,我们将有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创见,而不是将它们作为现成的、不用加工改造的结论直接搬用进来,“建构”成一套有着逻辑缺憾的规范或说法。

此时,可以设想的一种选择就是:明确突出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主题,即培育新人。这一教育主题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他们的价值观念以及精神追求。班级是由全体学生、教师和客观存在的事物组成的共同体,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要结合班级的发展现状和班级在不同时期的特征,设定切合实际的研究主题,以主题为中心,进一步研究教育发展的主要思路。所以,教育方向的确立、发展主题的提出,为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