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开放,学生的早熟,“早恋”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并且正向低年级、低年龄蔓延。如何恰当对待学生的早恋问题,是摆在每个班主任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早恋”的界定
顾名思义,“早恋”即提早或过早恋爱,主要是从时间上进行限定。什么年龄谓之“早”呢?有人认为,青少年到了18岁性发育开始成熟,因此,18岁以后的恋爱不能算是早恋,早恋应指12岁到18岁之间,即中学年龄段的青少年,性未发育成熟而过早地恋爱[17]。也有学者认为,早恋是指发生在生活、经济上尚未独立,同时距离法定结婚年龄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少年群体里的恋爱行为。简言之,早恋是指学生在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条件下产生的恋爱行为。
然而,青少年对性产生好奇,两性之间本能地产生相互爱慕的情感,是自然而美好的事情,不应简单地加以否认。只不过,应让学生认识到,爱情不只是性本能使然,更是一种责任。中学生在恋爱时,带有一定的朦胧性,很难分辨爱情与友谊之间的区别,他们感情变化快,受伤的概率也多。而初恋失败的打击,可能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以后的前途。如果缺乏引导或引导不当,就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有的教师甚至把“是否恋爱”作为好坏孩子的标准,则显得矫枉过正了。
(二)“早恋”的引导
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从异性交往的动机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对恋爱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有的认为有好感就是恋爱了。有的是随大流,看见别人有男(女)朋友,自己也要找一个,否则没面子。有的则是在同学们的玩笑中“撮合”成的。还有些学生则是出于好玩、刺激甚至显示自己的魅力而谈恋爱的,甚至以异性朋友多为荣。这些想法都容易使学生误入爱的歧途,终尝苦果。
对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爱情与友谊的区别以及怎样才能获得美好的爱情,并引导学生去反思自己的情感。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博客等形式,和学生一起讨论社会上关于爱情的“时尚”看法。学生本来对时尚话题就比较敏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他们也想借此表示自己的“成熟”与“独立”,同时希望得到师长的关怀和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引,当学生认识到爱情不只是快乐,还包括责任和道德,爱情是独立个体的相互尊重和扶持,而不是毫无立场的依赖,那么,他们在判断和抉择时会更加理性。(www.xing528.com)
2.开展多样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对于天性活泼又精力充沛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学习,还要友谊,他们不仅要为前途努力,也要有点浪漫色彩。然而,青少年之所以早恋,却与学校生活单调乏味、情感缺少沟通有着一定关系。为此,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同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通过开展多种有意义的班级活动,比如,体育、舞蹈、读书会、游园等,鼓励学生之间多交往、多交流,满足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需要。
3.坚持“情导、理疏”,尊重学生体验
中学生早恋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他们因担心遭到反对和训斥,往往会对家长和教师守口如瓶。即使遇到难题,他们也很少对长辈坦露心迹,往往自己单独或求助同龄朋友寻求解决之道。
要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师首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感受他(们)的心情,理解他(们)的行为,让他(们)感到教师能设身处地与自己产生情感共鸣。其实,学生都渴望成人能为他们的异性交往和恋爱问题提供正确指导,但前提是对他们理解和尊重。通常来说,早恋属于学生的隐私,一般不宜当众点名批评,更不该大肆宣传,不搞“扩大化”和“屈打成招”。否则,便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自尊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心理平衡力量,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自尊心受损,便容易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此外,教师要发挥指引作用。一是帮助他们客观分析恋爱对其学习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恋爱对学习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心里清楚,但当这些弊端从教师嘴里讲出来时,他们就越不愿意承认。当师生建立了这种信任关系后,教师可更多地把反思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全方位地“考察”恋爱。二是了解学生恋爱中的苦恼,并支持他们想办法解决,当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困难时,他们的人格也就得到相应的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